80年代的大庆油田,原来是这样!石油工人的待遇,令人羡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9 20:15 1

摘要: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人通过一份画报偶然得知,黑龙江海伦县马家窑子附近,正在建设一个储量上亿吨的“大庆油田”!

上世纪60年代初,日本人通过一份画报偶然得知,黑龙江海伦县马家窑子附近,正在建设一个储量上亿吨的“大庆油田”!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他们捶胸顿足。原来早在1929年,日本的石油勘探队,就在这里钻井探油。

结果位置差了2000多米,他们连打两口井,都没能钻出油。于是认为东北是贫油区,转而决定夺取东南亚,获取大型油田。

可以说,如果当年日本率先发现大庆油田,也许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等一系列事情,都不会发生,历史将就此转向。真的是相当惊险。

经过六十六年的建设,大庆油田从最初的几根脚手架,变成了一座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城市,累计出产原油超25亿吨。

这些"工业血液",如果用载重30吨的油罐车连起来,可绕地球30整整圈,可以说是功勋卓著!

那么80年代的大庆是什么样?你还记得吗?

恰好,笔者收集了一些40多年前的大庆老照片,让我们通过这些照片,领略80年代的大庆风貌!

△80年代初,大庆的一排职工住宅,门前堆满了干草。

其实直到60年代,大庆还没有像样的路,人们住的都是帐篷。

直到77年下旬,才开始扩建马路,楼房是79年开始建的。

△80年代中期,大庆建起来的住宅楼,此时的大庆,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全国都是响当当的城市,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才。

△80年代,大庆子弟学校的一名学生。

1960年,铁人王进喜亲自创办了大庆第一所“土窝窝学校”——钻井二大队小学,这标志着大庆子弟学校的诞生。

子弟学校大都是15年制,从幼儿园一直读到高中。

高考考上大学的,就去外地读一个石油大学,然后再回来工作。

没考上的,一般就直接进油田工作了。

因此过去的油田子弟,从出生后,就和身边小伙伴读书玩耍,一起长大。

等到上班发现后,身边的同事工友,还是儿时的小伙伴!

△80年代的时候,采油条件还比较艰苦,工人们都是头顶安全帽,身着工作服,夏天一身油,冬天一身冰。

尤其是冬天的野外,温度能低到零下三四十度!在这个温度下,如果出去十分钟,不戴棉帽子,耳朵一碰就掉了。

△80年代的卡尔加里路,这座巨大的雕塑就是“石油之光”,它高30米、由168根不锈钢管组成。

塔顶有一个直径8米的霓虹光环,象征着昼夜不熄的采油火光。是大庆地标性建筑。

△1983年竣工的“大庆九层楼”,总高36米,配有黑龙江第三部民用电梯,当时不少人,排队花2毛钱,来这里体验“一分钟登顶”。

顶层的旋转餐厅,能俯瞰全城500多座“磕头机”,透过望远镜,还能看到30多里外的萨尔图火车站。

△80年代的“开发科学实验陈列馆”,里面陈列着,从地下3000米挖出的岩芯标本。

馆里收藏的214块含油砂岩,能装满5辆卡车。大庆人亲切的称它为“地宫”

△大庆百货大楼,1983年1月1日开业。三层营业厅里,共有283个柜台。

开业第一个月,就卖出了127块上海牌手表和89辆永久自行车。

二楼的针织品柜台,最多卖出去400多件“的确良”衬衫。

从这些细节,就能感受到80年代,大庆职工的收入,是相当不错的。

△80年代,大庆百货里的儿童服装柜,你在这里买过衣服吗?

80年代的大庆中七路天桥,这座天桥在大庆非常有名,当时的大庆过街天桥很少,所以这座天桥就成了大庆的“明星桥”。

△80年代的让湖路,已经修建的相当漂亮了。

80年代初的时候,这条路还是煤灰渣子铺的,车跑起来的满大街灰尘!

△80年代的大庆儿童公园,那列环湖小火车,每趟能坐将近70个孩子。火车的轨道,是油田淘汰的输油管制作的。

登上24米高的“火箭观景塔”,就看到漫山遍野的磕头机。

公园里,还会不定时播放歌曲。80年代播放最多的,是苏小明的《军港之夜》、关牧村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和李谷一的歌

△80年代的会战大街。如今路两边的3000多棵杨树苗,已长成20多米高的绿色穹顶。

△会战大街上的新华书店。

△80年代的大庆火车站,那时候的天空好蓝啊。

新站改造时,特意保留了老站房的两根承重柱,上面仍能看到“萨尔图站”的俄文铭牌痕迹。

△80年代的大庆医院

△采油二厂的托儿所,这些小朋友也都步入了中年。

△80年代的龙凤公园

△80年代的庆虹桥

△80年代的大庆石油工人,当时他们的收入,可是相当不错的。

那时候,油田学徒工的起薪28元/月,能买50多斤肥肉。

两年出师后,工资就涨到了34元,足够全家五口日常开销。晋升三级工时,月薪能达到45元!

平时还有各种福利和工装布票,过年能给孩子做新棉袄,当时能当油田工人,是很体面的。

△30多年前的会战大街,具体拍摄时间不明,你能看出来是哪一年吗?

岁月匆匆,光阴荏苒,这些老照片,不仅铭刻了80年代大庆的盛景,更承载着,几代石油人的童年和青春!

来源:意想不到的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