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来势汹汹,医生提醒:最好不要做这两件事,以免身体不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3:28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71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三天前,42岁的李女士高烧不退,浑身酸痛,家人以为只是普通感冒,自己扛一扛就好。但到了第四天,她突然剧烈咳嗽,还出现了胸闷、呼吸不畅,被紧急送到医院。医生诊断后明确告诉她:“这是甲型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一场误判,差点酿成大祸。

在这波逐渐升温的秋季流感潮中,越来越多像李女士这样的患者因为忽视症状、处理不当,病情迅速加重。医生提醒:甲流并不等同于感冒,处理方式也完全不同,有两件事尤其不能做。

甲型流感(简称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往往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范围流行。和感冒相比,甲流的发病更急、症状更重、并发症更多。

典型症状包括:

高热(38.5℃以上)、寒战

明显的肌肉和关节酸痛

干咳、咽痛

极度乏力,整个人像被“抽干了力气”

与普通感冒的鼻塞、流涕为主不同,甲流更像是“全身性打击”。而且,流感病毒对心脏、肺部、神经系统都有潜在威胁,若不及时干预,可能诱发肺炎、心肌炎,甚至威胁生命。

1. 别硬扛不休息

有些人发烧咳嗽后,还坚持上班、出门锻炼,觉得“动一动就出汗,病就好了”。这种做法对普通感冒可能尚可,但对甲流来说,简直是火上浇油

甲型流感病毒进入体内后,会引发全身免疫反应,身体正处于激烈“作战”状态。如果此时强迫自己活动,反而会加重代谢负担,导致体温持续升高、病情加重。

特别是儿童、老人和慢性病患者,更容易因过度劳累引发并发症。

医生建议:一旦确诊流感,应立即休息,避免剧烈活动,给予身体充足的恢复时间。这不是“偷懒”,而是科学治疗的一部分。

2. 别滥用抗生素

感冒发烧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抓一把抗生素吃下去,觉得“杀杀菌就好了”。然而,抗生素对病毒一概无效,甲流是由病毒—not细菌—引起的。

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病情,反而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增加耐药风险,甚至掩盖真正的病情。

国家卫健委早在《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抗生素不用于治疗普通病毒感染,包括流感。只有在确认出现细菌感染(如肺炎、扁桃体化脓等)时,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当前正值秋冬交替,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是流感病毒活跃的“黄金时段”。尤其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病毒极易传播。

以下几条预防建议,值得每个人牢记: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医护人员等高风险人群。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通风:日常防护不可松懈。

避免扎堆聚会、减少接触:一旦发现周围有发热咳嗽者,应保持距离。

注意营养与作息:增强免疫力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秋冬季流感活动水平呈现升高趋势,尤其是甲型H3N2病毒株活跃度增强,建议高危人群尽早完成疫苗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甲流初期和感冒相似,但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应高度警惕:

发热超过3天不退

呼吸急促、胸痛

意识模糊或嗜睡

小孩出现抽搐、口唇发紫

老年人突发心悸、剧烈乏力

这些提示可能意味着病情正在恶化,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切忌自行服药拖延。

甲流不是新鲜事物,但每年总有人因此住院,甚至丧命,原因往往不是病毒太强,而是我们太掉以轻心

像李女士一样的“轻症患者”,若能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以避免住院。但若一味拖延、误判、乱吃药,很容易让病情螺旋式下滑。

医生提醒:身体发出的信号,不该被忽视;科学的防治方式,才是真正的保护伞。

面对甲流,最怕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误解和轻视。只要做到早预防、早识别、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可在一周内康复。

别再把它当儿戏,也别盲目恐慌。遵医嘱、信科学,才是守护自己和家人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流感防控工作通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疫苗接种技术指南(2024-2025)》

《抗微生物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