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下长疙瘩以为是囊肿!26岁的我切完竟确诊癌症,抗癌路太痛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3:47 1

摘要:26岁,正是人生最鲜艳的时刻。可有人却在这个年纪,迎来了命运最黑暗的一击——舌下的一颗“不起眼小疙瘩”,本以为是普通囊肿,切除后竟被诊断为口腔鳞状细胞癌。

26岁,正是人生最鲜艳的时刻。可有人却在这个年纪,迎来了命运最黑暗的一击——舌下的一颗“不起眼小疙瘩”,本以为是普通囊肿,切除后竟被诊断为口腔鳞状细胞癌

很多人难以置信,癌症竟然能这样“低调”地出现。更令人意外的是,近年来,口腔癌的发病群体正在悄悄年轻化,一些看似和癌症八竿子打不着的习惯,其实早已悄悄埋下隐患。

口腔里长个包,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的事。吃东西咬破了、上火溃疡、腺体堵住了——这些常见原因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但如果这个“疙瘩”质地坚硬、不痛不痒、且持续存在超过两周,就绝不该忽视。

舌下区域是唾液腺、淋巴组织、血管神经交汇的复杂区域,一旦有病变,早期不一定有明显症状。有些恶性病变甚至以“假囊肿”或“慢性炎症”的形式伪装,误诊率高达30%以上

而一旦确诊为癌症,口腔区域的特殊结构,也让治疗变得格外复杂和痛苦。

过去,口腔癌的“标签”是中老年、长期吸烟酗酒的人。而现在,越来越多年轻患者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印象。

2023年一项发表于《中华肿瘤杂志》的全国多中心研究指出,35岁以下口腔癌患者的比例在过去10年间翻了一番

研究认为,生活方式的变化、病毒感染、慢性刺激是导致年轻群体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其中最被忽视的,是口腔慢性刺激。长期咬舌、磨牙、戴不合适的牙套、不良的口腔清洁习惯,甚至是反复溃疡不处理,都会给黏膜“制造磨难”,增加癌变风险。

还有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因素——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

虽然大众对HPV的认知多集中在宫颈癌,但部分高危型HPV也与舌癌、口咽癌密切相关。尤其是口腔性行为增多的年轻人群,HPV的传播路径也随之拓展。

回到文章开头那位26岁的患者。

她当初去口腔科时,医生初步判断为“黏液囊肿”,安排了一个小手术切除。然而病理结果却让她和医生都震惊了——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属于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

震惊之外,是一段漫长、痛苦的治疗过程。口腔癌的治疗不仅仅是手术切除,还可能涉及放疗、化疗、营养支持、语言康复等综合治疗。

一个看似简单的疙瘩,却可能成为改变人生轨迹的关键点。

这类病例并不罕见。2022年,英国《国际口腔科学期刊》发布的一项研究回顾了172例初诊为“良性病变”的口腔肿块,结果发现其中近12%最终被确诊为早期癌变或癌前病变

而这12%中,大多数患者都在30岁以下

说到口腔癌,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抽烟喝酒。但现实中,很多口腔癌患者并没有烟酒史,真正的问题藏在下面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里:

长期口腔溃疡不愈
如果同一位置反复溃疡,或超过两周未愈合,就需要警惕。这种慢性刺激容易引发局部细胞异常增生,成为癌变温床。

牙齿排列不齐或假牙磨损
牙齿边缘锐利、假牙不贴合时,容易摩擦口腔黏膜,尤其是舌缘部位。长期反复摩擦,黏膜组织可能出现白斑、红斑或糜烂,增加恶变几率。

口腔清洁不到位
残留食物渣、菌斑、牙石不仅影响口气和牙龈健康,还可能滋生多种感染,干扰黏膜自我修复机制。

HPV感染与口腔行为
近年研究表明,口腔HPV阳性与部分舌癌、扁桃体癌密切相关。尤其是口咽部位的鳞癌,HPV阳性比例超过70%。

不是所有口腔肿块都是癌症,但以下三条黄金信号,可以帮助你初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1.质地硬、边界不清楚的包块
良性囊肿通常柔软、界限清晰,癌变组织则可能呈现“石头感”。

2.无痛但持续存在的溃疡或白斑
疼痛往往是炎症反应,而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反而常常“悄无声息”。

3.舌头活动受限或异物感明显
若舌头感觉“卡住”“不灵活”或说话、吞咽时不适,需高度警惕深层病变。

很多人以为“口腔检查”只是看看牙齿,其实全面的口腔检查还包括对舌头、牙龈、颊黏膜、舌下腺的观察与触诊。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筛查,并保持以下几个细节习惯: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洁牙缝,定期洗牙去除牙结石。

注意牙齿与口腔界面的“摩擦感”
如果某个位置总是被咬到、磨破,或有异物感,应尽早找口腔科医生调整咬合。

戒除烟酒,避免嚼槟榔

已将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长期嚼槟榔与口腔癌发病高度相关。

关注口腔黏膜颜色变化
白斑、红斑、色素沉着、表面粗糙等变化不能忽视,尤其是颜色不均或边缘模糊的斑块。

接种HPV疫苗,全面防护
虽然目前HPV疫苗主要用于预防宫颈癌,但也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作用,尤其适用于性行为活跃的年轻人群。

医学上有个概念叫“沉默的癌症”,它不疼不痒,却悄然生长,等到发现,往往已非初期。口腔癌,就是这种疾病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舌头的一个小结节,到漫长的抗癌之路,中间只隔着一次被忽视的判断。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守门人。

现实中,很多人面对口腔问题时,第一反应是“等等看”“应该没事”,甚至“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医学不相信侥幸,尤其是对待那些不痛但不退看不出大问题却总在的症状。

真正的健康意识,不是把问题扛过去,而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疙瘩”,也值得你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吴涛等.中国青壮年口腔鳞状细胞癌流行趋势及病理特征分析(2012–2022年).中华肿瘤杂志,2023,45(8):712-718.

JohnsonN.W.etal.Clinicalmisdiagnosisoforalpotentiallymalignantdisorders:aretrospectiveanalysisof172cases.国际口腔科学期刊,2022,17(4):233–240.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