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头集位于东明县南部,距县城30公里,系马头镇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62省道和三庄公路于村中交会,交通十分方便;南200米是赵王河,北一公里是一干渠,调水工程(退水渠)从西门外将赵王河与一干渠南北贯通,三面环水,水利条件优越;土质南沙北淤,适
2001
马头集位于东明县南部,距县城30公里,系马头镇政府驻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62省道和三庄公路于村中交会,交通十分方便;南200米是赵王河,北一公里是一干渠,调水工程(退水渠)从西门外将赵王河与一干渠南北贯通,三面环水,水利条件优越;土质南沙北淤,适宜各类作物种植,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西瓜等。
该村规模较大,素有东明县南第一村之称。村庄占地4.5平方公里,有通衢广陌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纵横交错的30条小街,49个居民小组,2147户,9023人,11202亩耕地。
为便于管理,1961年,其四街与周边毗邻的权庄、盛店、贾庄,分别划为四个大队,1984年后为四个行政村。1989年,南北大街拓宽至32米,三庄公路拓宽至38米,工厂、机关、商店、医院等布列两旁,形成了南北长两公里、东西长一公里的十字形商业大街,楼房鳞次栉比,店铺明窗素壁,农资农机、五金交电、餐饮服务、各类超市一应俱全,市贸繁荣,街道整洁,颇具小城镇规模。
该村历史悠久,屡易村名。唐朝以前的村名有待考查。唐朝时,该村西城墙角下有隋唐名将徐茂公的墓(衣冠塚),其后裔为纪念他,将村名改为徐集。北宋建隆元年(960),村南挖了一条运粮河(赵王河),该村设有码头并形成集市,故改村名为码头集,习写马头集。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洪水(黄河)溃堤,该村首当其冲,负责水务官员杜充,率士兵与丁勇几经抢险,奋勇堵塞,方保百姓一方安全。为纪念这一盛事,改村名为杜盛集,又写杜胜集。但马头集的名字同时沿用。明成化二年(1466)开始修城垣、筑长堤,设管河官署、驻兵戌防等文武衙门,故杜盛集又称杜胜营。时长堤上广植柳树,有珠帘丝垂之誉。县志记载:朝暮观之,郁然如烟。故该村是称“烟城”,别称“烟柳村”。明清时期,该村界连三省、壤接五县,故该村又称“三省庄”,有“鸡叫闻五县”之说。
该村隋唐时为冤句旧地;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析东明南六乡(含该村)为兰阳县;明清时期,属直隶省东明县。其四关(该村南关、西关及盛店、北关北之贾庄,东关之权庄)由河南祥符、河北长垣和河南陈留分辖;1911年属东明第五乡;1933年属东明县六区;1948年属东明县第五区。1958年以来,该村先后是马头公社、区、乡、镇政府驻地,并隶属其管辖。
据资料记载,马头集原有城垣,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为设官衙时所修,后经明清至民国初年,多次修葺重建,渐成高城深池。城墙底宽30米、高8米、顶宽4米,上有女儿墙、垛口、巡道。四面各有宽4米、高8米的拱形城门,其中南门两个,故有里城门、外城门之说。五城门上端分别嵌有“迎薰”、“畿南”、“望罡”、“朝晖”、“爽气”的门额。每城门顶部都建一座砖木结构,四角挑起,彩色琉璃瓦顶,雕梁画栋、流光溢彩的庙宇,分别是观音寺、关帝庙、天爷庙、财神庙、文昌庙。城门与庙宇上下浑为一体,高阁凌空,巍峨壮观。外有城壕,宽30米、深2.5米,常年有水。当时,城之辉煌与县城不分轩轾,远近闻名。但随着时代的沧桑变迁,先后毁于民国末年的兵燹,其城墙遗址目前还清晰可见。
该村自唐宋以来,一直为东明县南部之重镇,地理险要,不绝派官驻兵,故其官衙亦多。曾有理河察院、理河通判署、理河主簿署、雍正十年建的巡检公廨、驿站、杜胜集铺、都司、义仓等。明崇祯甲申三月,李自成起义军将军刘方谅曾人城,任命李伯元为县令尉驻该村,是否设县及县衙不详。清顺治五年(1648)秋冬季,土寇张近堂复攻东明,杜胜集失守,守备金世俊战死,把总刘国明率兵抱死拒贼,贼最后退却。
据《东明县新志》及《长垣县志》载,历代在此任职的官员近150人,计有杜胜营都司(清四品武职)苟思贤等22人,千总张凤阁等27人,把总尹得功等29人,主簿王玺等12人,巡检李永麻等43人,另有经制外委、额外外委,姓名及人数不详。其中,巡检王文埠(盛京人),于咸丰九年抵抗“南匪”(《东明县新志》语,应是太平军或捻军)战死;巡枪赵秉钧(河南裕州人)后曾任民国国务总理,直隶总督兼民政部长。
该村为千年古镇,名胜古迹甚多。徐茂公墓、演武厅遗址即可窥见一斑;杜胜十景均有文墨记载;72庙宇至今口碑载道。
徐茂公墓位于马头集西城角下外侧50米处。原有墓碑一通,高1.4米,上书“隋唐将徐茂公之墓”,详细记载着徐茂公的生平事迹。演武厅遗址位于马头集西城门外路北,占地80亩,为明成化年间杜胜集设都司所建。有正殿三间、台阶通道、牌坊、配厅、库房、跑马场、点将台等。民国初年囚黄河决口被淤埋,2007年挖掘出部分石碑,现存于东明县试验林场。
杜胜十景,即:长堤烟柳、霜晨钟声、泰庙夕晕、城楼眺莲、元霄赏灯、教场操兵、码头点帆、烟城春晓、茶楼品香、桃林春色。其中长堤烟柳时为东明县十二景之。1933年《东明县新志》语:迹在东明县南六十里杜胜集南部,蜿蜒数十里,植柳万余株。当时河未北徒,斯堤实障其流。每当晚雾瞑烟之际,春风秋雨之时,翠光黛色,遮天蔽日,行人在堤上或行走或休息,胜似杭州西湖苏白二堤之风光。
七十二庙宇中,其影响较大,规模宏伟的有十余座,城隍庙、泰山行宫、文庙、祖师庙、观音堂尤为著名。
城隍庙位于彰善街东段,建于明成化年间,大门三间,青石台阶,两侧有雄狮一对,门额悬“城隍庙”蓝底金字巨匾。相传为明万历丙辰(1616)科进士孙如兰墨宝。院内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灰瓦覆顶,琉璃饰脊,歇山单檐,木质叠架,出厦雕窗,圆柱石础。殿左悬铁钟一口,重逾千斤,庙内立石碑两通,古柏八株。
青龙寺(泰山奶奶庙)位于县南马头镇马头集东北隅。其建筑年代已无可考。相传该址原是一座山,因山上有一青龙,故称“青龙山”。后在山上建一寺院,名青龙寺,俗称“泰山奶奶庙”。据庙碑记载,清乾隆、道光、宣统年间曾三次重修。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后阁、厢房等近百间。山门面阔三间,双狮拱卫,条石台阶,门扇饰金,螭首门环,正门悬“万善同归”金字巨匾。山门内壁绘画,东墙画“水漫金山”,西墙画“沉香劈山救母”。山门前有九米长巨形影壁,苍柏八株,石碑两通。甬道通院,迎面互扣花墙,两侧厢房各八间,院内东西各有石碑两通。正中置大型铸铁焚香炉。大殿仿明重檐歇山挑角式,黄绿色琉璃瓦盖顶,呈升字相间,龙凤素脊,吻兽安放,脊中央安一宝瓶。廊柱、檐柱一顶通天,架榉檩横,梁檩勾拉,斗拱排序,勾心斗角。殿前卷棚出檐,进深七米,上架彩绘,下架油饰,古朴典雅,端庄恢宏。四角悬铜铃,微风拂之,叮当作响。殿内供奉泰山圣母像,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后阁两层,七层台阶,青砖砌墙,高叠素脊,上立铁鹤一对。东廊为“娃娃殿”,绕梁雕童男金女或坐或躺,错落有致,生动逼真。西廊为“百宗阁”,有壁画“五子登科”和“二十四孝”。院内古柏参天,浓荫蔽日。民国初年,战火不断,洪水频仍,该庙宇遭受灭顶之灾。解放后,庙院建筑所剩了了。1964年该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由村民募资,在原址盖起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七间,仓房两间,重塑神像数尊。
泰山行宫位于马头集东北隅,相传此处原有一座山,名曰青龙山。后建一寺院,名青龙寺,俗称“泰山奶奶庙”。庙碑记载,清乾隆、道光、宣统年间曾三次重修。民国初,本村善人宋满囤捐资修葺。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大殿、后阁、厢房等房屋近百间,为该村最大寺庙。大殿为仿明重檐歇山挑角式,绿色琉璃瓦盖顶,龙凤素脊,脊正中央有一宝瓶,架榉檩横,梁檩钗拉,斗拱排序,勾心斗连。殿前卷棚出榷,进深7米,上架彩绘,下架油饰,后阁两层,七层台阶。青砖灰瓦,雕花素脊,脊立铁鹤一对。西廊为“百子阁”,东廊为“娃娃殿”,1964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毁废殆尽。1994年村民募资在原址上又盖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7间,仓房2间,重塑神像、阎王殿。每逢望朔日,二八月为庙会。
该村教育起步较早,文化底蕴浓厚。明朝出进士孙如兰、权人龙,举人孙昌汉、廪生、监生、庠十以上一百五十余人。据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诏天下立社学。弘治二十年(1507)该村始设社学,凡幼童15岁以下者均可人学读书。凡社学学生可补儒学生员,优者充任社师,免其差役。后因水患废弃。清末民初,该村有门馆三处,即廪生刘茂昭在西街开办的“明清学馆”,庠生王恩起在南关办的“育德学馆”,宿儒王蔚然在北街开办的学馆。学童每年按麦、秋两季交老师报酬粮食各一斗。
该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沦陷,有志之士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日伪封锁,与解放区或游击区取得联系,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王长春、张云霄、郭怀修、杨洪臣等多人成为该村最早的一批党员。解放战争时期,有10多名革命青年加入解放军,其中张进喜、潘洪勋、郭怀东三人为国捐躯、英烈永垂;刘伏生、王孟林、曹进江等人身负重伤,伤残荣复。1947年,建立了以刘永田、刘茂毅、苏永久为会长的农民协会,以安秀伦为班长的枪班,以孙保田为团长的儿童团,以常郭氏为主任的妇救会等革命群众组织,领导发动群众,做军鞋、送军粮、抬担架、斗地主,反恶霸,支援前线。
村庄文艺
鸡鸣听五县的马头集
相传,马头集历史悠久,几易村名。该村始建于隋唐,且有集市,因村西有唐初大将李勣(徐懋功)墓,故命村名为徐集。宋时,因此村位于雍水(赵王河)北岸,是一个重要的水运码头,过往船只常在码头上“打尖”(停留吃饭),小商小贩亦在码头经商贸易,又改称为码头集,简写马头集。
金章宗明昌元年,黄河洪水暴发,溢决赵王河,该村首当其冲。负责水务的官员杜充亲自率兵丁堵口,几经抢堵,化险为夷,保住了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为纪念这一盛事,遂改村名为杜胜集。
到了明成化二年,官府开始在此筑城、修堤,设管河主薄、巡检,驻兵营戍防。故杜胜集又称杜胜营。因长堤上广植烟柳(柳树),还称烟城。但杜胜集村名仍被官方沿用,一直到清末民初。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重新划区,又改杜胜集为马头集。
明清时期,该村界连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壤接东明、长垣、兰封、考城、曹县五县,素有“三省庄”、“鸡鸣听五县”之誉。(刘守田 孙福宗口述 刘庶民整理)
长堤烟柳题咏
(清)卢毓粹
万柳参差两岸阴,朝烟暮霭自沉沉。
游人倚徙看渔父,解缆堤边一放吟。
这首长堤烟柳题咏是写旧东明十二景之一的。据《东明县志》载:迹在县南六十里杜胜集(今马头集)南门。当时黄河尚未北移,大堤蜿蜒数十里,植柳万余株。每当朝雾暝烟之际,春风秋雨之时,翠光黛色,遮天蔽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岸上,柳丝低垂,如烟似雾;河畔,渔父解缆,高歌低吟。一幅淡雅、富于诗意的水墨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秋日观黄河(清)李曾裕军声十万海潮通,弩箭披摧直注东。沙挟泥流翻作岸,水经堤束渐悬空。帆樯络绎通齐豫,云树苍茫渡雁鸣。极目萧条今昔感,宣防徒说汉时宫。
卢毓粹(生卒不详):字含英,明崇祯壬午(1642)举人,清顺治丙戊进士,东明县东明集镇卢寨人。曾任知县等职。
魏大人审“簸箩”
东明县境内,魏大人审“簸箩”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据传,清朝末年,杜胜营(今马头集)乃为北通大名府、南达兰阳城的大道通衢,一路上,木轮马车已代替了往日的骆驼队。有一天,张某赶马车自禹州拉货而归,骡子前套、骡子驾辕。同时,李某由兰阳城(今兰考县)空车而返,驴辕驴套,铜铃“叮咚”。二人同宿考城(今堌阳)车马店,各自喂牲口时,张某发现李某喂牲口的簸箩很新,顿生歹意,偷偷将自己的破簸箩与之调换,趁其不备,早早离开客店。李某发觉后,尾追到杜胜营南城门外撵上了,两人争执,各说己是,遂对簿杜胜营官衙。
魏大人升堂,问清原委,开庭审“簸箩”。命差役打“簸箩”数板,其缝隙间溅出饲料粒若干,与各自料袋对照,真相大白。张某供认不讳,李某谢恩,携新簸箩欲退。魏大人起身对李某说:“他(指张某)既爱此物,何不赠送?”李某不解:“大人既已判断明白,怎不物归原主?”魏大人提示说:“你若看中他的东西,亦应如此。”李某顿悟,忙说:“我要他的驾辕骡子。”大人立准,役差强行使二人调换牲畜。张悲李喜。
来源:老虎69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