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突破3700万吨,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齐头并进。与此同时,内陆地区的人均海鲜消费量增速远超沿海省市,西藏、新疆、宁夏等内陆“海鲜荒漠”也逐步跻身海鲜消费与生产的行列。
2024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突破3700万吨,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齐头并进。与此同时,内陆地区的人均海鲜消费量增速远超沿海省市,西藏、新疆、宁夏等内陆“海鲜荒漠”也逐步跻身海鲜消费与生产的行列。
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转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产业逻辑与政策驱动?
2023年8月,伴随沿海地区陆续开渔,中国各地掀起了“海鲜狂欢”。渤海的海蟹大丰收,价格较往年下降近30%;福建捕捞的鱼虾种类丰富,部分价格几近腰斩;而东海在9月16日全面开渔后,仅梭子蟹、带鱼、鲳鱼的供应量就比8月增加了2到3倍,价格预计下降20%-30%。
不仅如此,进口海鲜也在悄然改变国人的餐桌。今年上半年,中国从挪威进口的三文鱼激增60%,价格却下降了15%。鲜切三文鱼连锁品牌在县城和乡村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更让人们感受到“人人吃海鲜”的潜力。
但这背后并不仅仅是捕捞量的增加。中国海鲜消费的普及,是一场贯穿生产、加工、物流与消费的深刻产业革命。从海洋牧场到冷链物流,从技术创新到政策引导,“海鲜自由”早已不再是沿海地区的专属权利,而成为了全国人民餐桌上可以实现的日常。
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水产品生产国,还是全球水产养殖的领头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基本平分秋色,分别为3708.87万吨和3648.72万吨。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养殖产品的比例已大幅超越捕捞产品,目前捕捞与养殖的比例约为1:3。这意味着,现代渔业技术正在取代传统的“靠天吃饭”。
现代化海洋牧场成为了中国海鲜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山东等传统渔业大省,率先探索“立体养殖”模式:上层种植海带等藻类,用于吸碳放氧;中层养殖贝类,净化水质;底层则是海参和鱼类的养殖区域。通过这种模式,单位面积产值提高了20%-30%,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与此同时,AI、5G、北斗技术的应用,让渔业更加智能化。智能投喂、精准捕捞、实时监测鱼群健康状态成为可能。在广东,一位养殖户感慨道,“以前要靠经验判断什么时候投喂,现在AI能告诉我每条鱼的健康状态,养殖效益翻了一番。”
如果说沿海地区的海洋牧场是“蓝色粮仓”的表率,那么内陆地区则是“海鲜自由”最具潜力的增量市场。近年来,新疆、宁夏等地通过技术手段,依托盐碱地和冷水资源,成功实现了海鲜的陆地养殖。
以新疆为例,这里的盐碱土地模拟出接近海洋的环境,用于养殖三文鱼。目前,新疆三文鱼的产量已经占据国内市场的40%,甚至出口到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家。同样,宁夏在南美白对虾的养殖上也取得了突破,今年预计产量将达760吨,带动了近5000万元的经济产值。
这些看似“无海”的地区,正通过技术与资源的结合,开辟出全新的产业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内陆养殖基地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海鲜供应,还通过冷链物流打通了与全国市场的连接。
运输效率的提升,是“人人吃海鲜”从梦想变为现实的关键。2021年5月,中国出台《“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布局10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形成“四横四纵”的冷链运输网络。2023年6月,西藏的冷链物流中心入选全国骨干冷链网络,这标志着全国冷链物流的覆盖率提升到了75%。
冷链物流不仅仅是运输方式的升级,更是一场效率革命。过去,海鲜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率高达20%,也就是说,每五条鱼就有一条在途中“报废”。如今,这一数字已经下降到8%以下。每年节省下来的损耗,转化为更多海鲜进入市场,直接拉动了供应量的增长。
冷链物流的另一大突破,是“从渔船到餐桌”的全程追溯技术。通过区块链为每一条鱼生成唯一的“电子身份证”,消费者只需扫码,就能看到这条鱼的捕捞时间、运输路径、温度记录等信息。这种透明化的供应链管理,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也让更多人愿意尝试购买冰鲜或冷冻海鲜。
消费市场的变化,往往是产业发展的终极驱动力。近年来,中国海鲜消费最大的亮点,是“下沉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拼多多发布的《2023年夜饭报告》显示,春节期间,县域和乡村的海鲜订单量首次超过北上广深。小镇青年成为购买大虾、鲍鱼、带鱼等海鲜增长最快的人群。
这种消费趋势的变化,与电商平台的普及密不可分。过去,约有70%的消费者习惯去批发市场或鱼市挑选水产,而现在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50%。通过直播带货和预售模式,渔民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海鲜,不仅节省了中间环节的成本,更让海鲜价格进一步降低。
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海鲜也在加速“西进”。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东部海参、鲍鱼等高端海鲜在西部地区的销量增长了183%。四川、云南等地的水产品批发市场,正逐步发展为区域性的海鲜集散中心。
“人人吃海鲜”不仅是市场的自发趋势,更离不开政策的顶层设计。自2017年实行“史上最严休渔制度”以来,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渤海和黄海的渔业资源密度增长了数倍,带鱼、鱿鱼等经济类种群的数量普遍增长了20%-80%。
此外,国家正在推动渔业产业链的延伸。从初级捕捞到深加工,从鱼类胶原蛋白到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渔业正在构建“绿色循环”的新模式。这不仅提高了产业的整体收益,也进一步保障了中国海鲜供应的可持续性。
展望未来,随着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完善和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内陆地区的“海鲜自由”将不再是梦想。到2030年,中国有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水产品消费均衡化,真正让海鲜成为每个家庭餐桌上的日常选择。
从东海的渔船鸣笛到新疆的陆地养殖,从沿海大市场的直播带货到冷链物流的“四横四纵”,中国实现“人人吃海鲜”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这个蓝色产业的奇迹,正在将更多的美味与营养,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来源:素年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