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重庆两江新区的盛夏,两江大道旁的工地比正午阳光更灼热——塔吊每90秒完成一次物料转运,混凝土浇筑量比计划超额12%,围挡上“赛力斯全球研发中心”的标识,正随着主体结构封顶,逐渐显露出不同于常规产业园的锋芒。
重庆两江新区的盛夏,两江大道旁的工地比正午阳光更灼热——塔吊每90秒完成一次物料转运,混凝土浇筑量比计划超额12%,围挡上“赛力斯全球研发中心”的标识,正随着主体结构封顶,逐渐显露出不同于常规产业园的锋芒。
当“全球研发中心”成为车企标配,这座建筑从奠基起就带着独特追问:在长三角、珠三角研发集群已成气候的当下,赛力斯将核心锚定重庆,是否藏着对传统研发模式的颠覆?在汽车产业转型的“技术攻坚期”,它抢工期的背后,能否走出一条中国车企差异化的研发突围路?
一、战略定位:不是“扎堆建中心”,而是重构“研发坐标系”
车企研发中心的选址,历来有“逐政策而居”“随人才而设”的惯性。赛力斯扎根重庆,却在重构一套“以产业集群为圆心”的新坐标。
--这套坐标的第一个维度,是“5公里全链路响应”。以研发中心为圆点,5公里内聚集着宁德时代重庆基地等8家电池核心企业,10公里辐射37家智能座舱零部件厂商,这种密度创造了“实验室-生产线”的极速联动:某项电池热管理技术上午在实验室取得突破,下午就能在本地供应商车间完成试生产,较行业平均的跨区域送样周期缩短72%。这绝非偶然——重庆20年积淀的2000余家汽车配套企业,构成了从图纸到量产的“产业根系”,而研发中心正是扎根这一根系的“智慧中枢”。
--第二个维度,是“4小时协同创新圈”。与华为的HI模式合作,突破了传统车企“技术采购”的边界。当华为智能驾驶团队从深圳飞抵重庆,可立即进入研发中心与赛力斯整车团队开展“同屏调试”,这种实时共创让问界M9的ADS 3.0系统迭代效率提升40%。更关键的是,这种协同不止于技术对接:双方在研发中心共建“智能驾驶安全实验室”,针对重庆特有的“陡坡急弯+雾天”场景联合攻坚,已积累3000组独家路况数据,这是异地研发难以复制的“场景化优势”。
--与同类研发中心相比,其独特性更在于“聚焦而非铺陈”:80%资源投向三大“卡脖子”领域——L4级智能驾驶的复杂城市场景适配、800V高压平台的安全冗余技术、碳纤维车身量产工艺的成本控制。这种“钉钉子”式的布局,避开了不少研发中心“大而全却不精”的困境。
二、核心攻坚:2000人团队要啃的“非对称硬仗”
研发中心的“加速”,本质是与技术迭代速度赛跑。在新能源汽车竞争从“普惠性创新”转向“壁垒性突破”的阶段,它瞄准的不是行业共性目标,而是更具差异化的“非对称优势”。
--智能驾驶领域,主攻“8D魔幻城市场景”。中心内的“城市道路模拟舱”,精准复现重庆独有的驾驶难题:15°陡坡接连续急弯的“发卡弯组合”、立交桥下的信号遮挡盲区、老街区占道停车形成的“胡同路况”……这些让外来智能驾驶系统频繁“失效”的场景,被转化为算法训练的“特色教材”。目标明确:2025年实现L4级系统在重庆复杂路况下的“零接管率”提升至98%,这一指标远超行业通用的“高速场景零接管”标准。
--新能源动力领域,破解“续航与安全的平衡悖论”。800V高压平台实验室不仅追求“CLTC续航超1000公里”,更聚焦极端环境下的安全冗余:-30℃低温快充不衰减、60℃高温下电池热失控概率控制在行业均值的1/5。目前,依托临时研发团队,问界系列电池包已实现针刺实验“零起火”,而研发中心投用后,将通过“多维度工况模拟系统”,让这类测试效率再提升30%,加速技术落地。
--整车轻量化领域,突破“成本制约瓶颈”。目标是碳纤维与铝合金混合车身较传统钢车身减重15%以上,但成本增幅控制在8%以内。这绝非简单采购材料,而是联合重庆本地材料企业从上游攻关:研发中心的材料实验室与重庆大学合作,开发出低成本碳纤维预浸料工艺,使原材料成本降低22%,为量产扫清障碍。
--这些目标有坚实支撑:目前赛力斯研发团队已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127项发明专利,重庆市政府的“研发赋能政策”(设备采购补贴20%、高端人才安家费最高50万)更降低了18%的研发成本,形成“政企协同”的攻坚合力。
三、产业涟漪:从“建中心”到“激活一片”的化学反应
--工地外围,巴南某电池壳体厂的技术员常来“打卡”——他们的生产线正根据研发中心共享的碰撞测试数据,优化壳体结构,良品率从82%跃升至97%,还借此打入比亚迪供应链。这座研发中心的意义,远不止于赛力斯自身。
--它正在改写重庆汽车产业的“配角定位”。长期以来,本地配套企业多处于“按图加工”的被动地位,而研发中心构建的“协同研发平台”,让30余家本地零部件厂商提前介入研发环节:某座椅企业根据研发中心的“轻量化需求”,联合开发出镁合金骨架,重量减轻40%;某线束企业参与智能驾驶线束的信号抗干扰设计,产品附加值提升35%。这种从“配套”到“共创”的转变,正在重塑区域产业生态。
--对行业而言,它探索的是“研发集群”的新可能。不同于“一线城市写字楼里的研发”,这里将高校、供应商、跨界伙伴纳入创新网络: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碳纤维接头工艺”研究,6个月就转化为量产方案;德国某汽车工程公司的工程师每月驻场两周,带来的轻量化技术与本地企业的量产经验结合,催生出3项联合专利。这种“扎根产业土壤的全球化”,或许比单纯的“海外设点”更具生命力。
结尾:“加速”的本质,是找到研发的“重庆答案”
--站在封顶的研发中心楼顶远眺,重庆的山川与工厂勾勒出独特的天际线。这座建筑的意义,不在于“全球研发中心”的名号,而在于它探索的路径——当中国汽车研发从“追逐技术热点”转向“解决场景痛点”,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协同”,或许能找到更坚实的突围支点。
--对消费者来说,未来的感知可能很具体:在重庆的陡坡雾天,智能驾驶系统不再“手足无措”;续航超1000公里的车型,价格不再高不可攀。而这些,正藏在两江新区塔吊的轰鸣声里——那是中国汽车研发扎根产业土壤,生长出的独特可能性。
来源:馬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