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和伟大,如果没有快递,中国会停滞30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06:30 1

摘要:“为什么快递员上门晚了,就要被骂、被投诉,甚至被殴打?每年‘双11’,你们一人下十几单,却不肯多等十分钟?偏偏这个行业,还撑起中国电商的半边天。”

“为什么快递员上门晚了,就要被骂、被投诉,甚至被殴打?每年‘双11’,你们一人下十几单,却不肯多等十分钟?偏偏这个行业,还撑起中国电商的半边天。”

“投简历没人回,送快递却立刻能上岗。”

“连续20天只休息过一下午……躺下就能睡着。”

“每收一个差评,就像被人打了一耳光。”

人们震惊于快递员的辛苦,但又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他们的辛苦。就像我们从不思考自来水为何流出水龙头,却每天用它煮饭、洗澡、刷马桶——中国最庞大的末端基础设施,就是这样被忽视地运转着。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快递,中国真的可能停滞30年。

这是一个看似夸张的假设,却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有着可怕程度的真实映射。

谈到“中国经济奇迹”,很多人想到的是深圳高楼林立、国家高铁腾飞、制造业产能全球第一。但很少有人会认真想一想,每天几十亿个包裹,是靠什么被完整地送到千万人家门口。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数据,直至2024年,中国快递年业务量已突破1350亿件 ,同比增长超年初预期的100亿件。

注意,这可不是一个“包裹多少”的数字,它背后的含义是:

每天大约有3.7亿个包裹 需要分拣、转运、派送;

从最偏远的县级村庄,到北京三环内的写字楼,每一单能送达的前提,是系统级的联动;

而完成这一切的,是超过2100万从业者 , 其中80%以上从农村、低线城市而来 , 平均月薪不过4000-7000元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中国民工”。不是在工地上扛水泥的那种,而是用系统性精准、高度协同和极低利润驱动 产生效率奇迹的一种新型“劳动力模型”。

而这个环节,一旦被切断,整个中国的“消费驱动型经济”都可能迅速塌陷。

要理解快递业的重要性,必须追溯一点行业史。中国的快递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基础设施,它的红利期,最多不过20年。

上世纪90年代,“顺丰”在广东崛起,主要靠跑腿送件做出口贸易“边缘活”;1998年,“圆通”在浙江崛起;随后,“申通”“汇通”“韵达”紧随其后——统称为“三通一达”,后来外加一个拼命奔腾的“中通”,拼成了快递江湖的基本面貌。

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不是央企背景,也不是科技金主,而是“草莽起家、家族经营”。

初期靠的是什么?——“关系、苦力、人情”。特别是“加盟制”模式,用得最多、最灵活。

这也造就了一个奇特生态:总部负责技术系统和打法,地方网点负责贴地执行、雇人送件。而快递派单最后一公里——真正与用户接触的“决胜点” ,则几乎全交给了骑着电动车、风餐露宿的个体快递员。

他们不是员工,而是“外包”,没有社保,也没有退路。

曾有人问顺丰黑衣人:“你不是正式职员吗?怎么还得自付五险一金?”对方苦笑:“干顺丰的图快钱,哪有闲工夫等政策给希望。”

这种非正式的“系统活”,却用极致低成本打造了世界第一快递量,造就了淘宝、拼多多的繁荣,也撑起了新消费的神经末梢。

所以说,没有这些“骑士”的艰苦日夜,你我不会有“早上买、下午到”的便捷生活;也不会诞生那么多靠直播带货致富的普通人。

他们,就是带来平等感的“快递民主化力量”。

在快递行业刚起步时,快递员还有“哥”的称谓,代表一种对服务性的尊重。

但到了2020年代,特别是平台对价格战的重度依赖下,“快递员”逐渐沦为系统的螺丝钉。 在算法分单、KPI压迫、客户投诉监督三重夹击下,他们不能慢,不能错,不能累。

平均每位快递员每天派送量在300-500单之间 ,高峰时期甚至过千;

配送延误3小时即触发举报红线,一单被投诉,就可能罚款200-500元

有快递员在高温中中暑送件,客户看到他汗流浃背还甩出一句:“你们就这待遇配不上好态度。”

这是整个行业已经默认的“服务即卑微”的基本设定。一种结构性的不尊重,正在对快递群体造成持续性伤害。

2023年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快递员因为连续两个差评被辞退,在公司大楼门口当众烧了工作服 ,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大规模讨论。

人们才忽然想起,这个系统的效率背后,其实是靠几十万人燃烧时间、日常快走、每日吵骂换来的。

这是什么?这是一座以“最低社会成本”创造最大物质流通量的透明机器。

一句话总结就是:快递员之所以愤怒,是因为他们被高估了效率,却被低估了人性。

这是个没人愿意认真思考但必须面对的问题:

如果某一天全国快递在48小时内罢工,中国城市会不会陷入“经济瘫痪”?

2022年郑州疫情封控期间,全市顺丰、申通、京东、菜鸟等公司全部中断3天配送,整个城市快递量从每天320万件降至不到8万件。

直接结果是什么?

生鲜店断供、外卖平台食材紧缺;二手交易平台全部停摆;

电商销售暴跌,全省商家损失超4亿;居民复工无法拿到设备,一度引发企业运营大崩盘。

这还是一个市级单位,想象一下如果作用在整个京津冀、长三角或珠三角这种高耦合城市群 ,结果将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者失衡,中国的“消费—制造—重投—再消费闭环”将直接解链。

我毫不夸张地说:快递停摆三天,GDP可能损失千亿元;如果长期停摆,中国将倒退十年甚至三十年。

为什么?

因为我们再也回不到那个“线下购物、现金支付、七天等待”的旧时代了。但“线上繁荣”的这列高速火车,却是靠快递这个歪七扭八却高效运转的轨道在前行。

历史上的“信使”,一直都是制度背后的支撑力量。

唐代有驿站系统,称为“传信之卒”;明代有官邮制度,出差送件者日夜兼程但地位极低;清朝张之洞管鄂时,一度重整邮政体系,曾言:“凡欲舟车驰于道,须民夷不阻其用。

这些低阶的胥吏、跑腿者,是推动国家“信息流”的血管。

今天的快递员,本质上就是新时代的“驿卒”:

他们比任何政府官员更早知道城乡采购结构,知道今年南方哪种水果滞销、北方哪类衣服热卖;

他们比任何HR更清楚哪个小区搬家的多、哪条街店铺倒的快;

他们构成的信息流、货物流数据,直接反映经济热度和消费趋势,是一线的经济感应器。

但直到今天,他们仍然缺乏系统性的保障,仍然在“链条最末”任人挑眼挑刺。

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制度化转型的一个深层难题:我们建设了看得见的高铁网络,却缺乏对底层工种的系统性尊重;我们追求效率的极致,但未必想清楚、也不愿面对支撑效率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快递行业的第二个问题,来自头部企业与平台的系统性“聪明”。

表面上看,这是个高度现代化、平台化、数字协同的行业。

派单靠算法,路径靠地图AI优化;

投递靠客户APP自助、柜机、暗码开锁;

出问题第一时间触发系统报警,大数据介入判断。

但这些系统在释放管理成本的同时,也变相压榨着最末端劳动者的喘息空间。

美其名曰“高效”—实则是把人变成了“脚底的齿轮”。

一个典型案例:

2024年,华东一线快递运营商通过算法派送机制发现,“绕路率高达3%的一批快递员”导致整体用户评分下滑。

于是公司下令进行集中过滤、替换掉这些“低效执行者”。

但没有一个高管去问:他们绕路,是因为电动车限行?是因为客户“必须按他们说的路走”?还是因为老小区根本没电梯?

这就是现代数字平台的“伪高效”:不是用技术赋能人,而是变着法子控制人、优化人,最终榨干人能榨的每一滴油。

——在我看来,这是“杀鸡取卵”的现代形式。

不得不承认,快递行业为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立下汗马功劳。

它以最低的成本、最分散的组织方式、最草根的人员基础,支拌着百万亿级的零售帝国。而平台们也靠它筑起流量护城河。

但它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怪象:

投资回报低,工人待遇差,投诉增长快 ;平台不停卷价格,商家深陷顺差泥淖;用户享受服务,却一味低价与催促。

最终诞生的是一个“极度发达却极度失衡”的现代行业样本*。

说它伟大,是因为它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但说它失败,是因为它长期透支了人的价值、彻底市场化了尊严,也没有构建出像样的社会保障闭环。

2025年中国快递行业正在发生几场重构:

京东尝试转向直营模式,抬高单均配送价格;

菜鸟推出“骑士保障计划”,号称覆盖50万从业者;

顺丰上线“关爱计划”,引入心理热线、恶意投诉剔除机制。这些听起来很可以。但,远远不够。

因为问题不是嘴上的“关爱”,而是系统性的基础设计问题。若不补足:

快递如此下沉,却无法构建社会尊重;

快递如此高频,却不能成为劳动正当价值的典范;

快递如此紧要,却始终游离于政策边缘、人文盲区、制度死角。

“如果中国没有快递,经济或许会停滞30年。” 这不是耸人听闻。真正可怕的是,快递存在的这30年,我们从没真正把这群人当作文明的一部分。

我们曾对高铁司机致敬,对科学家献花,对世界杯队员举国喝彩。

但快递员——这一千万人规模的群体,没有统一工会、没有职业节日、没有“劳动模范”,只有偶尔的自嘲和时时的不满。

他们活在城市,却未被城市所记住。

如果文明有温度,愿它多靠近这些奔跑的人。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