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农村田埂上,放眼望去,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田间忙碌。年轻人呢,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城里定居,愿意守着土地的越来越少。有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常住人口里,6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40%,30岁以下的还不到10%。这样的老龄化种地现状,让不少人担心,再过10年、20
家人们,今天亮哥跟大家聊聊农村种地的大事。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可是国家根基,但现在农村谁来种地,成了大家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走在农村田埂上,放眼望去,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在田间忙碌。年轻人呢,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城里定居,愿意守着土地的越来越少。有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常住人口里,6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40%,30岁以下的还不到10%。这样的老龄化种地现状,让不少人担心,再过10年、20年,谁来干地里的活儿?咱们的粮食安全还能保障吗?
其实,国家早就关注到这个问题了,这些年一直在想办法、出政策,寻找未来种地的人。从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一步都是在为农业的未来铺路。就像河南的一个村庄,几年前还是十户九工,一半田地都撂荒了。但这两年,一批新农人带着技术和资金回来了,搞起规模化种植。荒地变成了良田,还带动全村人增收,成了当地的致富样板,让大家看到了农业的新希望。
说到这儿,亮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支持年轻人回农村种地吗?觉得年轻人能种好地的,在评论区打“支持”,让我看看有多少人看好他们!
国家找到的未来种地主力军,首先是新型职业农民。这可不是传统意义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农业专业人才。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比达到38%,大专以上学历的超过15%。他们有的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有的是外出务工后回流的青壮年,带着新知识、新观念回到农村,把种地当成事业来干。
山东的小王就是个典型。他大学学的农业技术专业,毕业后没去城里找工作,而是回村承包了500亩地,搞起智慧农业。地里装着传感器,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播种收割用的都是无人机和大型机械。以前500亩地要20个人干半个月,现在他带着3个工人一周就能搞定。去年,他种的小麦亩产达到1200斤,比传统种植高出300斤,纯利润超过80万。像小王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国还有很多,他们用科技让土地焕发新活力,也证明了种地能致富。
除了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经营者也是未来种地的重要力量。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的新型经营主体。这几年,家庭农场发展迅猛。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家庭农场数量达到400万家,平均每个农场经营面积100亩以上,亩均产值比散户种植高40%。
为啥家庭农场能发展得这么好?因为它解决了散户种地效率低的问题,既能保证粮食产量,又能让农民有稳定收入。安徽的李家农场就是个好例子。李大叔一家6口人经营着300亩水稻田,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他们用自家农场的稻谷加工成大米,注册了商标,在网上卖得火热,一斤大米能卖到15块,是普通大米的3倍。去年整个农场产值超过500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比城里白领还滋润。李大叔说,以前散户种地,就算种得再好也卖不上价,现在搞家庭农场,自己能做主,挣钱更有奔头。
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样不可忽视。这种模式把散户组织起来,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产品,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截至2024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20万家,带动了超过7000万农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合作社就像是农业版的公司,有专业团队负责管理,让农民既能安心种地,又不用操心销路,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为了培育这些未来种地人,国家出台了不少实实在在的政策。比如,2024年全国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00万人次;对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仅2024年就发放农业补贴超过3000亿元;还有土地流转政策,让农民可以把土地租给新型经营主体,自己既能拿到租金,又能去农场打工挣钱,一举两得。
在亮哥看来,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关键不是缺人,而是缺会种地的人,缺能让种地挣钱的模式。国家找到的这些未来种地人,用新理念和新技术,让农业从看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这不仅能解决种地后继乏人的问题,更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真正焕发活力。
不知道大家觉得亮哥说的对不对呢?如果你也喜欢亮哥的节目,点赞关注,这样就不会错过我的精彩内容了!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