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尽可能的延长寿命,上了年纪之人,可以试着过这3种生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2 23:15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4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这把年纪了,还能活几年?”

张大爷最近身体检查了一下,医生说他血压高、血糖也偏高,心脏也不太好。回家后,他一边吃药,一边叹气,总觉得年纪大了,身体每况愈下,就等着“哪天倒下”。

可有意思的是,隔壁的李奶奶85岁了,还能自己买菜做饭、晨练跳舞,精神得很。张大爷不禁纳闷:“同样是上了年纪,怎么差别这么大?”

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年龄不是决定寿命的关键,生活方式才是。”那上了年纪的人,到底该怎么活,才能活得久、活得好?答案其实不复杂,关键在于这3种生活方式。

“都说人老了要多吃点补身体,可我吃着吃着,三高都吃出来了。”

这是不少老年人的误区。事实上,老年人的身体代谢变慢,器官功能下降,吃得太好、太杂,反而会给身体添负担。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60岁以上人群应当适当控制热量摄入,重点在于营养均衡,而不是“多吃点”。

太多老人一味追求“补”,结果反而补出问题。比如:

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爱喝浓汤、吃动物内脏,会让尿酸飙升,引发痛风。

主食吃太多、不吃粗粮,血糖自然居高不下。

每天摄入蛋白质60~70克,可以多吃鸡蛋、豆腐、鱼肉。

主食中增加全谷物和杂豆类,如燕麦、红豆、玉米。

每天吃够400~500克蔬菜、200~300克水果,帮助控制体重和血压。

控制盐摄入在5克以内,尤其对高血压人群至关重要。

吃得对,不只是吃饭,更是给身体减负、为健康续航。

“我上了岁数,还是少动点吧,免得摔着。”

这是很多老年人的普遍心态。但医生却说:真正让老人变老变弱的,不是年龄,而是不动。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老年人久坐超过8小时/天的,患糖尿病、心脏病、中风的风险明显升高。

如果你经常觉得自己:

一坐就是半天,腰酸背痛;

走几步就喘,不愿意动;

越来越懒,什么都不想做;

那么你身体的“退化速度”,可能比别人快得多。

研究发现,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骑车等),可以显著降低老年人死亡率。

而且,动起来的好处远不仅是“长寿”这么简单:

锻炼肌肉,防止肌少症,避免摔倒、骨折。

增强心肺功能,呼吸更顺畅、睡眠更踏实。

促进大脑血流,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

改善情绪,减少抑郁、焦虑。

上了年纪的人,不是不能动,而是更应该动。

哪怕只是每天早上出门散步30分钟,或者家里做做广播体操、抬腿、踮脚,都比什么都不做好得多。

“人老了,最怕的不是病,而是心里没劲。”

这是协和医院一位老中医的原话。她说:很多老人不是被病打倒,而是被“情绪”拖垮。

研究显示,长期焦虑、抑郁的老年人,患心脏病、脑卒中的风险更高,甚至寿命比乐观者短5~8年。

有不少老人退休后,觉得自己“没用”了,整天无所事事,越想越烦;也有些人总担心生病、怕死,天天查体、吃药,搞得身心俱疲。

心病一旦缠上你,药物都难治。

长寿老人身上有个共同点:心态好、情绪稳。

他们不为小事纠结,不为儿女操心,哪怕身体有点毛病,也“乐呵呵”地接受,配合治疗。

国家心理健康中心曾发布《老年人心理健康蓝皮书》,指出:保持社交、参与社区活动、有规律作息的人,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

所以,上了年纪,更应该:

多和朋友聊天,别把什么事都憋在心里;

培养爱好,比如养花、画画、练毛笔字;

适当看点轻松的综艺、听听音乐;

家人之间多鼓励、少抱怨。

心放宽了,身体也就轻松了。

人的寿命,虽然有部分取决于基因,但真正掌握主动权的,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

别再用“年龄大了”当借口,也别把“活一天算一天”挂在嘴边。

上了年纪的人,更要为自己活得精致一点、健康一点。

饮食清淡适量,身体坚持活动,心态乐观豁达——这3种生活方式,虽看似简单,却是长寿的底层逻辑。

从今天开始,哪怕只改变一点点,也是在给自己的身体“续命”。

愿你我都能老得慢一点,活得久一点。

参考资料:[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2]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手册》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来源:健康新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