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龙鱼旗下“丰厨”的预制菜,悄然地从山姆超市的货架上,消失了。这并非个别现象,永辉超市将自家的“辉妈到家”快手菜品牌,砍掉了。大润发的“润发工坊”预制菜也仅仅剩下,寥寥几个单品。
金龙鱼旗下“丰厨”的预制菜,悄然地从山姆超市的货架上,消失了。这并非个别现象,永辉超市将自家的“辉妈到家”快手菜品牌,砍掉了。大润发的“润发工坊”预制菜也仅仅剩下,寥寥几个单品。
超市里的预制菜,卖得没那么好了。消费者现在更愿意买那些,能够看得见的熟食,比如酸辣的脱骨鸡爪,或者正在打折的牛腱子,觉得这样比冷冻的预制菜更划算,也更为新鲜。预制菜企业像安井、千味央厨的业绩也在下滑,它们正忙着与商超开展定制合作,想尽办法活下去。
这行当竞争激烈,利润微薄,国家的新标准,还没正式出台,预制菜的“日子”不太好捱。
超市预制菜货架变空了
超市里的预制菜冷柜确实在变少。金龙鱼的“丰厨”产品从山姆下架了,它家财报里预制菜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少,2023年还有9款预制菜和半成品,到2025年上半年就只剩6款米饭类和两款便当
永辉超市将自身打造的“辉妈到家”品牌予以削减,其冷冻预制菜品类整体呈现出缩减的态势,现今主要售卖安井、圣农等较为成熟品牌的商品,店内增设了诸多现做的熟食以及热食摊位。
大润发北京门店内,安井以及圣农的货物摆放得较为充足,不过自家的“润发工坊”却仅存有麻辣罗氏虾、醉虾等仅有4个单品罢了。
沈阳大润发的顾客说,现在更爱买“润发工坊”的短保鲜食,比如酸辣脱骨鸡爪或者打折的牛腱子,觉得这比冷冻预制菜更方便、更划算这些熟食正在替代部分预制菜
盒马鲜生的冷冻柜也缩了一半地方,之前卖的西贝草原羊蝎子、旺顺阁鱼头泡饼这些餐饮联名产品都下架了,现在冷冻预制菜主要是盒马自有品牌和传统品牌,比如一款蒜香烤罗非鱼是由国联水产代工的
盒马新近推出了诸多半预制菜,像鱼香肉丝啦,糖醋里脊之类的,其中包含生肉、配菜以及调料包,包装之上还传授烹饪方法,售价在17至29块钱之间。
盒马说预制菜现在趋势是更场景化、透明化和便捷化,他们注意洁净配方、加工流程和鲜度控制
消费者为啥不爱买超市预制菜了
消费者对超市冷冻预制菜的兴趣下降,主要是因为觉得不透明、不新鲜还可能贵。很多人不喜欢商家瞒着用预制菜,有调查说62.8%的人因为这个抵制,还担心营养流失(比如维生素损失能达40%)和高钠问题
现在大家更愿意买超市熟食档口的短保鲜食或者现场做的东西,觉得这些看得见、更新鲜不用解冻,性价比也高,就像沈阳大润发的顾客说的,下午5点后熟食打折,价格很划算
这有点像,以前大家会买方便面,而现在呢,更倾向于去买现煮的面条,他们觉得这样更实在。预制菜在零售端依旧面临着盈利方面的难题,冷链物流成本能够占到总成本的20%到25%左右再加上猪肉等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企业的毛利率或许会下滑5%到10%之间%
中小品牌扎堆做酸菜鱼、小龙虾这些重口味菜,60%的企业挤在这,同质化竞争激烈,很难出头
预制菜企业日子不好过
预制菜企业现在的业绩不太行。安井食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76.04亿元,只微增0.80%但归母净利润6.76亿元,同比下降了15.79%
龙大美食营收49.75亿元,同比降1.38%归母净利润也下滑
行业竞争激烈,利润薄国家的新标准还没正式出来,预制菜企业正经历“利润寒冬”
这些企业,原来或许想着凭借超市零售能多卖出些东西,但是现在,消费者并不买账,而且成本又很高,所以只能想方设法去转型。安井食品已然全面推进商超定制化的策略,与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盒马这些渠道进行深度合作,从而开发定制产品。
千味央厨也和沃尔玛、永辉、胖东来、奥乐齐、盒马签了全国性合同,推进新零售布局
这就像小摊贩原先在街边摆摊,售卖货物,如今转变为,给大超市专门提供货源。尽管订单的规模,变大了不过其获得的利润,或许会变得,更加微薄。
行业标准还没定,企业都在等
预制菜行业的标准还在制定中,这让市场有点乱。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不到三十年,2000年后才慢慢有生产企业,产业链包括上游种植养殖、初加工与包装企业,中下游是安井食品、千味央厨、龙大美食、国联水产这些加工企业,以及广州酒家、九毛九等布局预制菜的餐饮品牌
2022年中国烹饪协会发布过《预制菜》团体标准,把产品分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
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发新规,明确预制菜为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排除即配、即食、速冻面米主食和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制品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王洪涛9月12日说,国家卫健委牵头的预制菜国家标准快公开征求意见了,协会会推动完善标识等操作性指引
在标准尚未落地之前,行业或许会一直处于艰难的状态,企业搞不清楚究竟该如何进行合规生产,而消费者也对安全问题存在着担忧。
预制菜未来会咋样
预制菜整体市场,其实还在增长,只是超市零售这部分,在收缩。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200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超23%,2026年,或许能冲到万亿级。
收缩的主要是,零售渠道的冷冻预制菜,行业正进行着结构性的转型。B端依旧是主力,餐饮端的渗透情况,超80%,像海底捞、肯德基这些连锁店,凭借预制菜来实现降本增效。
C端渠道在变,线上电商(天猫预制菜搜索量增144倍)、社区团购、跨境出口(东南亚增长45%)成了新增长点
产品形态也在升级,半成品菜、短保鲜食、健康定制款(低GI、高蛋白在替代传统冷冻品
未来趋势是更透明化、健康化和技术革命,政策强监管下,2024年新规强制餐饮企业公示预制菜使用,教育部叫停进校园
技术方面,液氮速冻成本降低了40%,AI对配方进行了优化,将研发周期缩短到了4周,通过分子技术模拟出的“镬气”其还原度将会达到90%,从而解决了口感问题。
健康升级上,低脂低糖产品增速达80%,功能性预制菜,药膳、高蛋白成新赛道
渠道重构,商超转向定制化合作,线下专卖店加线上直播成新场景
超市预制菜冷柜收缩,这是行业从粗放扩张向着精细化运营转变的一个信号。企业需凭借,更为透明且富有创新精神,再次赢得信任。
用脚投票选了更新鲜的熟食,预制菜企业忙着转型定制合作,这场餐桌革命还没完,大家觉得预制菜以后能翻身吗?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