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 自强不息的何跃祥,需要大家帮一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18:51 1

摘要:采访的车辆随着蜿蜒的山路,一路颠簸。半山腰上,沃柑种植大户何跃祥正顶着大太阳卸货——一箱箱沃柑被搬出小型货车。岁月,在他额头刻下皱纹,黑黄的身躯,早已被汗水浸湿。

初夏,嘉平镇月沱村。

采访的车辆随着蜿蜒的山路,一路颠簸。半山腰上,沃柑种植大户何跃祥正顶着大太阳卸货——一箱箱沃柑被搬出小型货车。岁月,在他额头刻下皱纹,黑黄的身躯,早已被汗水浸湿。

这位70后中年男子,自查出白血病后,却决意将后半生放在这片山上,开垦半边山,栽上沃柑树,让土地变绿生金,长出更多“金果”。

▲何跃祥的“金果”沃柑。记者 江波 摄

01

跨界转型,欲让山地变绿生金

2015年夏,何跃祥手上、背上出现紫红色斑,经常反复感冒,医院一查,居然是白血病!当年7月29日,他走进重庆某医院二次诊断、确诊后回到家乡月沱村开始静养身体。

何跃祥家住月沱村汪家河沟,地名虽为河沟,但这里却是月沱村的山丘地带。他的家,正在半山腰上。

▲沃柑基地硕果累累。记者 江波 摄

站在他家门前的水泥院坝,只见远处青山起伏,山路蜿蜒;嘉平场镇、笋溪河水宛如画卷,尽收眼底,让人顿感心胸开阔,颇为豪迈。

或许,久居此地多年,何跃祥有种别样的心境。他没有在自己的病情中郁郁寡欢,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在养病的同时,选择发展农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何跃祥(左1)和工人一起抢摘成熟期沃柑。记者 江波 摄

早年进入社会后,何跃祥曾前往广州、成都、攀枝花等多地打工,从事建筑行业,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此次选择发展沃柑种植,可谓跨界一举。如果没有胆量和魄力,他是很难做出这样的选择的。

何跃祥记得,养病期间,朋友老徐告诉他:“现在建筑行业逐渐转型,市场前景堪忧;月沱村本就是老柑橘种植基地,随着农村人外出,柑橘树因无人管理,大多被淘汰,荒废;老家地处半山腰,光照充足,可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朋友的一句句话,他听在耳里,眼神却越来越亮。

“不如,就来一场荒山的人生赌局吧!”下定主意后,2017年,何跃祥在月沱村投资100余万元,承包土地500余亩,开始了沃柑种植之旅。

02

勇如“拼命三郎”,赶跑“拦路虎”

在村民眼里,虽身患白血病,何跃祥却是“拼命三郎”。因为,唯有拼命,他才能赶跑沃柑种植路上的一条条“拦路虎”。

汪家河沟周边山丘地势陡峭,怪石嶙峋。不少村民上山都绕路而行。为了开荒,何跃祥多方联系5台挖掘机,请人足足挖了4个多月。

▲村民家门口当工人。记者 江波 摄

资金短缺、缺乏技术是沃柑种植的第二头“拦路虎”。为学到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避免创业“翻车”,他带着家人前往成都淘技,一学就是几个月,并引进了本地沃柑品种。

第三头“拦路虎”在于销售。2023年,沃柑开始进入丰产季。为了让果子销售更具竞争力,何跃祥引进选果机、洗果机,实现对沃柑分类筛选;他每天拨打近100个电话与商贩频频联系,让沃柑走进超市、商场、学校;他还发动周边人脉资源,让政府热心对产品加强推广,联系江津区融媒体中心为其开展直播带货等,让沃柑更好走进群众身边……

03

携众前行,让土地长更多“金果”

经过多年发展,何跃祥的沃柑产业,让周边20余村民就近就业,成为“上班族”,还带动周边100余户村民自发种植沃柑,带动月沱村沃柑种植400余亩。

▲何跃祥用选果机筛选沃柑。记者 江波 摄

村民张元生、郑茂怀是一对夫妻。两人今年均70岁有余。参与管理、采摘沃柑,可以为这对老夫妻带来每年4万余元的收入。

“何跃祥曾被评为最美嘉平人,他的干劲确实很感染人。”50岁的村民陈光能是低保户,在何跃祥影响下,陈光能更加自立,在自家土地上种植10余亩沃柑。

80多岁的村民肖书棋,在何跃祥带动下,也和家人一起种植了近10亩沃柑。

因为携众前行,月沱村长出更多“金果”。沃柑,正在成为该村农业的又一特色招牌。

▲工人装沃柑。记者 江波 摄

今年,受水源影响,何跃祥的沃柑基地当前存活的沃柑树从高峰期的3万多棵减至1万余棵,产量约10万斤。何跃祥心里堪忧:“沃柑采摘期在3月至6月,虽然产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减产一半,但今年柑橘市场不景气,如此巨量的沃柑,销售依然挑战巨大。”

在这个困难的时候

我们非常希望大家伸出援手

为坚强生活的何跃祥

提供一份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果您和您周围的家人朋友

有需要沃柑的

全媒体记者:江波

编辑:陈柳颖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易志慧

总编辑:黄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来源:综艺综艺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