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阵子朋友小王差点哭了——他花3万买了块号称“天然长江画面石”的石头,商家拍着胸脯说“这是顶级货,形质色纹都达标”,结果回家一查,石头表面是用强酸腐蚀出的纹路,压根不是天然的。他去找商家理论,对方翻着白眼说“你说不是天然的,有啥证据?我这还有‘专家’鉴定呢”,
前阵子朋友小王差点哭了——他花3万买了块号称“天然长江画面石”的石头,商家拍着胸脯说“这是顶级货,形质色纹都达标”,结果回家一查,石头表面是用强酸腐蚀出的纹路,压根不是天然的。他去找商家理论,对方翻着白眼说“你说不是天然的,有啥证据?我这还有‘专家’鉴定呢”,小王拿着那张没公章的“鉴定报告”,愣是没处说理——这就是现在奇石圈的现状:啥标准都没有,啥规范都缺位,全靠商家一张嘴,新手进来就像摸黑走路,不踩坑才怪。
先说说这“行业标准”的事儿,简直是“薛定谔的标准”——你说有吧,全国没有统一的说法;你说没有吧,又有人扯“形、质、色、纹、韵”这五个字,但具体到啥叫“好形”、啥算“优质质”,全凭个人感觉。去年成都石展上,有块长得像猪八戒的奇石评了金奖,结果当场就有老石友拍桌子:“这造型太刻意了,哪有天然石头这么规整?”可评委说“这叫‘具象美’,符合现代审美”,两边吵得面红耳赤,最后也没个定论——为啥?因为没有量化的标准,你说“韵不够”,他说“韵刚好”,跟吵架没区别。
更离谱的是鉴定这事儿。之前有块普通的黄河鹅卵石,被一个“砖家”估了800万,理由是“纹路像《兰亭序》”,另一个专家看了却说“这就是普通杂色,顶多值50块”,俩专家的估值差了16000倍!你说新手信谁?还有那些所谓的“鉴定证书”,网上花几十块就能做,啥“中国奇石协会认证”“国家一级鉴评”,好多头衔都是花钱买的空壳子。小王之前买的那块假石头,商家给的证书上写着“天然长江石,稀有度五星”,结果去正规实验室一检测,连长江石的成分都不沾边——这证书不是废纸,是坑人的工具。
再看市场规范,那更是“野生状态”。线上直播间里,主播拿着染色的玛瑙喊“天然红玛瑙,仅此一块”,屏幕后面全是托儿抬价,真有人买了,发现颜色掉了想退货,主播直接拉黑;线下石市更乱,有人把人工雕刻的石头当“天然象形石”卖,你问他“是不是动过刀”,他说“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你不懂别买”。还有价格,完全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一块戈壁石,商家开价10万,你敢还500,他说不定也卖,因为根本没有定价依据,卖多少全看你会不会砍价、懂不懂行。
最坑的是“维权难”。小王后来想找市场监管部门,人家说“你得证明这石头是人工处理的,还得证明商家故意骗你”,他跑去做检测,光检测费就花了2000多,结果出来了,商家又说“我也不知道是假的,我也是从别人那进的货”,最后不了了之。好多玩家都遇到过这种事,不是不想维权,是维权的成本比买石头的钱还高,最后只能认栽。
其实不光新手头疼,老玩家也闹心。上海的老周玩了十几年石头,他说“以前我们捡石头,看的是眼缘和缘分,现在买石头,得先学‘防骗术’——看有没有染色、有没有打磨、证书是不是真的”。他之前帮朋友看一块“战国红玛瑙”,一上手就觉得不对,“天然战国红的纹路是自然流淌的,这块的纹路是拼接的,可商家拿出一堆‘证据’,说我‘老眼光跟不上新石种’,要不是我有十几年经验,还真被他忽悠了”。
你看别的行业,比如珠宝,有明确的成分检测标准,钻石有4C分级,黄金有纯度标识,买的时候心里有数;可奇石呢?啥都没有,全靠“江湖经验”。有人说“奇石是艺术品,没法定标准”,可艺术品也有基本的真伪标准吧?至少得区分“天然”和“人工”吧?至少得有个靠谱的鉴定渠道吧?
好在最近有些地方开始试着搞规范了,比如阿拉善搞了“奇石数字身份证”,用区块链记录石头的产地、成分、有没有人工处理;还有些石展要求参展石头必须标注“是否经过打磨/染色”,不标就不让进。这些事儿虽小,但至少是个开始——毕竟一个行业要长久,不能一直“野生”,得有规矩管着。
说到底,咱玩石头,不是为了摸黑踩坑,是为了喜欢那股子自然的劲儿。要是有一天,咱们买石头的时候,能清楚知道它的产地、是不是天然的、大概值多少钱,不用怕被“砖家”忽悠,不用怕买了假货退不了,那才是真的踏实。你说要是有个明确的标准、有个靠谱的规范,这奇石圈是不是能干净多了?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