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浪潮里拾光成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1:45 1

摘要:8月下旬,2025年上海网络文学高研班在青浦朱家角举办,50名优秀网络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集聚一堂共同学习研讨交流,各有收获和感悟。文学行走课堂公众号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原汁原味刊发高研班学员们的心得体会,以求能与读者产生文学的一缕共鸣。在时代浪潮里拾光成长

编者按:8月下旬,2025年上海网络文学高研班在青浦朱家角举办,50名优秀网络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集聚一堂共同学习研讨交流,各有收获和感悟。文学行走课堂公众号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将原汁原味刊发高研班学员们的心得体会,以求能与读者产生文学的一缕共鸣。在时代浪潮里拾光成长文/李光明初秋的上海,风还带着几分燥热。感谢上海市作家协会再次向我们敞开学习的大门。这也是我第二次有幸参加高研班学习,这宝贵的机会,让我万分欣喜,我的心尽是满溢的感恩与期待。不同于书本上的文字沉淀,本次高研班最让我们心动的,是走进上海青浦区长三角示范区项目 “水乡客厅・方厅水院” 实地走读参观学习,开阔眼界。站在这片以 “长三角原点” 绿色葱茏的水乡,看木廓桥轻轻牵起沪苏浙皖的主题展馆,仿佛能触摸到长三角三省一市 “向心汇聚、一体发展” 的脉搏。粉墙黛瓦映着碧波,千年太浦河淌着新潮,秋荷亭亭托着晚晴,连暮雨落下的声音,都像是在为这片 “新江南” 谱曲。这份触动让我心潮澎湃,我忍不住将它揉进诗行,写成《江南水乡观》,在8月28日的《夔门报》上刊发。这次走读留给我和同学们留下珍贵的印记。诗文如下:秋日暮雨来急一滴,两滴,无数滴敲在阔木浮廓上,敲在心头雨丝烟雾醉人,织进木格窗粉墙黛瓦,稻香鱼塘情韵柔婉千年太浦河,涨了新潮碧波河荡,天光漫过新江南秋荷亭亭,托着晚晴影方厅水院,这颗新江南的明珠夜晚是被灯火揉碎的雾把身影,染成千里江山图任潮湿的风,裹着古韵青绿船湾泊岸,河滨泛起涟漪向我们讲着时光的故事竹林流水,绿意层叠尽处藏着欢欣的奇遇风携荷香,漫过雕花廊柱那,本是山野的秋风把半生的心事,都交给了这场,下在水乡客厅的雨如果说实地走读是“见天地”,作协一堂堂精心设计的课程,便是 “见自我” 的修行。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文学上的种种复杂问题》为写作锚定方向,到《社会主义城市空间与海派文化》解锁海派上海的人文密码;从《家与社会转型》探讨时代与个体的联结,到《现实题材的 “现实” 从何处来》叩问创作的根基。每一节课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知里的新窗口,让我对写作的理解愈发深刻。其中,张力奋老师的《旅行与旅行写作》让我格外共鸣。我以前也从事过摄影生涯,我习惯用镜头记录旅途的光影,张老师的讲解与现场互动,让我明白:旅行写作不只是风景的复刻,更是情感与时代人文的记录,镜头里的画面与文字里的温度,原来能如此巧妙地相融。胡建君老师的《传统文人生活与当代设计衍生》则像一场江南美学洗礼,从江南文人的风骨讲到当代设计的巧思,那些藏在笔墨、器物里的精神脉络,悄悄重塑了我的美学观念,让我懂得 “美” 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与各种艺术载体以及生活、与文化深深扎根在一起。最让我心跳加速的,是知名作家编辑王丽萍老师的《从小文章写起,创作分享与实践》。课堂上,她让我们以水乡朱家角放生桥为坐标模拟创作剧本,那一刻,我压抑许久的心愿突然涌了上来。我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受《北上》这部热剧的启发,我一直渴望写一部能映出上海时代巨变的作品。当我怯生生地分享想法后,王老师的指点如同明灯:“要把角色写活,让他们带着感情呼吸。” 这句话像重锤敲在我和各位同学心上,让我们猛然醒悟:好的故事,不但要有好情节,还要让主角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感,带着读者走进真实的生活里。这次高研班的收获,像秋日丰收满仓的谷物,沉甸甸地落在我的心里。感谢上海市作家协会,让我在与老师、各位同学的交流里汲取力量,在实地走读与课堂学习中触摸成长。未来我们的写作路还很长,但这次的经历,会像一盏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 带着这份收获,带着对文字的热爱,继续在时代的浪潮里,捡拾属于自己的光。END原标题:《在时代浪潮里拾光成长》

来源:董宇讲文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