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啊,一锅好菜,离不开那几样主料。说起民国那些年,军阀割据,风起云涌,什么皖系、直系、奉系,各有各的狠角色。但如果你真深扒开来看,基本没一次大事件能脱开“湘军”的身影。有人说,“无湘不成军”,把这话放在北伐初期,真不是夸张事。当时咱们广东革命政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啊,一锅好菜,离不开那几样主料。说起民国那些年,军阀割据,风起云涌,什么皖系、直系、奉系,各有各的狠角色。但如果你真深扒开来看,基本没一次大事件能脱开“湘军”的身影。有人说,“无湘不成军”,把这话放在北伐初期,真不是夸张事。当时咱们广东革命政府手下的主力八个军,起码有仨是从湖南那边走出来的。真应了那句老话——湖南人爱搅局,关键时候还真顶用。
可你说这三个湘系军队,谭延闿一个,程潜一个,唐生智又是一个,压根不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各怀心思、来头也都不一样。说他们是兄弟吧,倒像老街巷子里三家人,表面和气,暗地较劲。讲到来头“最正”的,还得算谭延闿的第二军。
虽说湖南名人多,谭延闿在当地绝对算得上一棵大树。民国初年到二十大几年,湖南省的都督、省长,他轮流当个遍,在长沙城里走,穿长衫带圆帽的老先生都得客气地打个招呼。可惜世事难料,他不就是那年被赵恒惕撬了地盘,被人赶得像没头苍蝇跑去上海吗?气得他连夜收拾了铺盖卷,投奔孙中山。你可别小看这步——要不是有他牵线,后来那些“湘人子弟兵”也许就没那么痛快投奔革命政府。
其实孙中山那会儿日子也不宽裕,满世界找帮手。谭延闿赶巧了,带了点家底,外加讲得一口地道湖南话,把家乡旧部一收拾,东拼西凑的倒成了一支像模像样的队伍。这部队取名字也有讲究,一会儿叫全湘讨贼军,一会儿建国湘军,说白了意思差不多。他们打了些很硬的仗,最风光那回是一路打到衡山,似乎快要闯出点大事,可没两天风云突变,一路败下来,好汉也有滑铁卢。那时候,长沙城里喝早茶的老太婆都在门口抱怨,“又是咱本乡本土的小伙子送了命呀!”情形惨烈,有点像熟人在自家门口打架,谁赢了都心疼。
1925年,国民政府正式挂牌,谭延闿的第二军算得上头把交椅,排在正规军前头。和别的军阀部队不一样,他们讲究“文武双修”,弄了军政合一的花样,不光打仗,还得学会写标语贴小报,搞宣传册,好多共产党员像李富春、肖劲光就在里面任职,那是多大的人物呀。听说还有讲武堂定期拉课,让小个子新兵学会分辨子弹和粮票,而后方发的苏联机枪和子弹,有些兵根本舍不得用,恨不得揣床底下当嫁妆。
再说程潜的第六军,这路数就有点像电视剧里的起伏人生,真心不容易。程潜年纪不大,眉尖一戳,谁也别想占他半点便宜。他做过湖南的军事厅长,但你看那帮湖南军头,个个都不肯低头,往死里抠地盘资源,程潜有时连自己的兵都留不住。光说以前他一手组的军队,转眼都被人截胡,不是被老乡收编,就是被政敌拆散。“护法”那年,他正气风发,结果半路被谭延闿挤下台,说到底湖南人还是最会给自家人添堵。
可程潜有点“打不死的小强”那股倔劲。这人,孤身进了广州,扛着破旧皮箱来见孙中山。虽然没嫡系兵马,他一点点收“流浪兵”,买“半拉子队伍”,还真折腾出点家底来。1924年左右,他把原来些游侠队伍——像李国柱带来的、王邦吉那个班底,还有王茂泉那伙,甚至一帮农村娃,全都粘一起号称“建国攻鄂军”,四个旅,其实人数加一块刚2000出头。外人一笑,“攻个啥鄂,这倒像是去荆州赶集呢。”
别瞧看似寒酸,革命政府还是赏了他块大饼,和吴铁城的警卫军拼一块改成国民革命军第六军。程潜做军长,名义下该有三师,其实能拉得出场的也就两个半,九千号人。苏联给了点家伙什,十二挺重机枪和两千杆步枪,其余靠老办法埋锅造饭。程潜很懂人心,他把林伯渠请进来做党代表,让一批真正肯出死力的共产党人打进基层,甚至排里副官都有人是地下党,这支队伍别看武器土,有战斗力是真。
至于唐生智这个第八军,故事就更像老牌霸主换上新红袖章。唐生智带兵本事不小,湘军第四师那几年在湘南混得风生水起,靠着当地产的锑、铜,一个师里头改行的矿老板都能开小灶,招兵买马,粮饷充足到什么地步?有一次城里长铺子老板还自夸,说自己店里卖的鞋一半都卖给了唐师长那些兵丁。外人私下都说,唐队队伍打仗有劲,不过枪口不认人,跟革命也没啥交情。就这么对峙着。
转捩点大概是1926年,湖南人自家又闹起来,“讨吴驱赵”运动搞得鸡犬不宁。唐生智一瞅时机到了,赶紧起兵抢盘子,拿下长沙岳阳,推赵恒惕下台,顺势自己做了“湖南董事长”——还真敢。一连串翻云覆雨,惹恼了叶开鑫等对手,唐生智败退衡阳。可革命风头正劲,很多关键人物跑去游说唐生智,软磨硬泡,他最后还是点头投诚,改成第八军。阵容不一般,手下有夏斗寅等头面人物,算起来五万人不止,在北伐军中真算庞然大物。
不过你要说多靠谱,那就扯了。唐生智的人马压根没怎么参与党的训练和思想改造,苏联送来的顾问进了司令部等于白混。就像村里人笑谈——“昨天旗子是蓝的,今天红了,就是革命军了?”其实骨子还那一套私家军阀规矩。果不其然,刚一过了热闹劲,部下夏斗寅闹叛乱,许可祥长沙发起大事变,闹得是鸡飞狗跳,谁都不讶异。
相比起来,谭延闿、程潜这两支队伍,跟革命搭伙久一点,思想洗礼算是扎实,打仗时配合默契,尤其那回攻打南京,硬是在炮火里过了大江,给蒋介石压力山大。武汉那边一度还想让他们“抓蒋”,设个埋伏,可惜计划变了天。要是成功,国民党后来的故事估计得改写一大段。
不过历史哪有那么多“要是”?一轮大革命闹下来,结果还是“风水轮流转”。先是唐生智兵败被人吃进肚,紧跟着程潜在南宁被李宗仁扣了,部下归了桂系,谭延闿的二军瘦身缩水,最后还在瑞金折戟,全军覆没——说句难听的,这三支湘系部队,轰轰烈烈一阵,退潮才几年,连个泡都瞧不见了。
有时回头想,历史真是个笑话大王。你拼死拼活、兄弟反目、投降归顺,最后都逃不过那股时代大浪。湖南这片地界,留给中国的远不只是口音和辣椒,还有一段段兵荒马乱里挣扎生存的小人物命运。而“无湘不成军”这老话,在二十世纪头那几年当真灵验,但谁又料得到,热闹过后,风吹草低,几代兵勇俱成旧梦?
历史没那么多道理可讲,终归是人心来去。那些遥远的枪声和喧哗,到底能留下的,也就一点点冷冷清清的回响。这些故事,咱们不说,也许就悄悄淡了。
来源:随性自由的远山6n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