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奇葩说》刚出来那阵,是真的“开天辟地”,2014年那会儿,电视上全是《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这类台综,网综还像个“小透明”,没钱没大牌。
2025年夏天,两档脱口秀节目收官时,网上讨论度依旧居高不下。
这几年,脱口秀早成了综艺圈的“扛把子”,不光年轻人爱追,连大爷大妈都能说上两句脱口秀梗。
可反观曾经爆火的《奇葩说》,如今只能躺在观众的“回忆列表”里。
同样是靠嘴皮子吃饭的节目,为啥短短几年,境遇差这么多。
《奇葩说》刚出来那阵,是真的“开天辟地”,2014年那会儿,电视上全是《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这类台综,网综还像个“小透明”,没钱没大牌。
《奇葩说》偏偏剑走偏锋,专挑那些尖锐又敢聊的辩题,还在全国找“会说话的怪人”,马薇薇、姜思达这些人就这么火了。
那时候能靠“耍嘴皮子”成名的,除了《奇葩说》真没别的路,本来想《奇葩说》能一直火下去,可到了2017年就不行了。
第四季肖骁拿BBKing,网上吵翻了天,马薇薇和姜思达在微博互撕,观众骂“老选手抱团”。
也是这一年,《脱口秀大会》来了,之前《吐槽大会》已经用明星带火了脱口秀,大家慢慢接受了这种“说笑话聊生活”的形式。
有意思的是,两档节目里全是“老熟人”,马东去《喜剧之王单口季》当嘉宾,一开口,选手们就聊起《奇葩说》的往事。
付航说自己当年参加《奇葩说》的糗事,张踩铃、庞颖以前都是《奇葩说》的常客,小鹿更是打到过第七季决赛。
这些人能在两档节目里来回转,说明“会说话”的本事是通用的,只不过后来脱口秀成了更火的赛道。
现在刷手机,谁还能耐着性子看一个小时辩论?短视频刷多了,大家习惯了“十秒一个梗”的节奏。
脱口秀就吃准了这点,一段几分钟的表演,句句都得有笑点,不然观众就划走了。
像付航,上节目之前就靠短视频里的脱口秀片段圈了一大波粉,大家看他表演就图一乐。
可辩论不一样,得有前因后果,还得掰扯逻辑,黄执中说过,以前讲三分钟话,有一段出彩就行,现在不行,两句话没反应就叫“垮了”。
程璐也参加过《奇葩说》,他说比脱口秀难多了,不光要想梗,还得把逻辑捋顺,搞不好就被对手怼得说不出话。
庞颖更有意思,去脱口秀开放麦,观众笑一下她就觉得“炸场了”,可在脱口秀演员眼里,那顶多算“礼貌性微笑”,更重要的是,大家看综艺不再想“学道理”了。
《奇葩说》以前总搞些发人深省的辩题,想给观众“解题思路”,可现在谁还愿意在休息时间被“上课”,脱口秀就聪明,它只给情绪不给答案,鸟鸟说“没有什么问题是一段脱口秀解决得了的”,这话戳中了很多人。
累了一天回家,谁不想看段脱口秀笑一笑,而不是听人争论“该不该跟风夸老师”。
脱口秀现在真成了“正经行业”,演员能靠这个吃饭,线下演出一场接一场。
去年上半年,脱口秀票房涨得飞快,仅次于话剧,上海、北京的脱口秀俱乐部,周末场经常满座,观众花钱买票,就为了现场听段子。
反观辩论,离开综艺就很难撑起来,现在网上那些“直播辩论”,说白了就是“骂街”,跟《奇葩说》当年传递观点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还有新人培养,脱口秀门槛低多了,李诞说“每个人都能说五分钟脱口秀”,只要敢上台,愿意观察生活,就能写出段子。
开放麦给了新人很多机会,哪怕第一次上台紧张得忘词,多练几次也能慢慢找到感觉。
可辩论不行,得懂技巧,还得有反应力,没个几年积累很难出彩。
《奇葩说》后期为啥没人了?就是因为新人难培养,老选手又抱团,观众看腻了自然就不追了。
《奇葩说》第七季也想过改,搞了些生活类辩题,比如“在厕所听到同事说坏话要不要走出去”,还放宽了海选要求,想让节目更接地气。
本来以为能拉回观众,可效果并不好,如此看来,辩论硬要学脱口秀“聊生活”,就像让大象跳街舞,别扭得很。
生活里的小事,在脱口秀里聊两句就很有意思,放到辩论里长篇大论,反而显得矫情。
说到底,从辩论到脱口秀的变化,不光是节目形式的迭代,更是观众需求的转变。
《奇葩说》火的时候,大家爱看热闹、爱听观点,现在脱口秀火,是因为大家更想轻松解压、找共鸣。
《奇葩说》那句“40岁以上观众需要90后陪伴观看”,曾经很潮,现在90后都快40了,他们的需求也变了。
不过不管怎么变,只要有人愿意真诚表达,有人愿意听,语言类节目就有市场。
脱口秀现在风头正劲,但谁也说不准以后会不会有新的形式冒出来。
搞不清未来会怎样,但有一点肯定没错,能抓住观众心思的节目,才能活得长久。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