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埃及的电视剧,你会发现个特逗的事儿,不管角色是苦读的大学生,还是公立学校的老师,哪怕张口就说自己经济困难,住的地方都跟奢华家居杂志里扒下来的一样。
打开埃及的电视剧,你会发现个特逗的事儿,不管角色是苦读的大学生,还是公立学校的老师,哪怕张口就说自己经济困难,住的地方都跟奢华家居杂志里扒下来的一样。
大理石地板、旋转楼梯、金丝绒窗帘,这些看着就贵的东西,在剧里成了“普通人”的标配。但你知道吗?现实里的埃及,可不是这么回事儿。
就拿2022年那部《谁说的?!》来说,本来想这剧讲中产家庭交不起私立大学学费,得多接地气啊,结果一看人住的房子,宽敞的别墅,装修华丽得能当婚礼场地。
合着中产的“困境”,是住别墅还嫌学费贵?这剧情跟设定搁一块儿,谁看了都得犯嘀咕。还有2025年的《卡梅尔・埃尔阿达德++》,剧里一个有八个孩子的家庭,居然住在谢赫扎耶德城一栋值5000万埃及镑的豪宅里。
八个孩子光日常开销就不少了,还能住这么贵的房子,这哪是普通家庭的日子?更别说雅斯敏·阿贝拉齐兹演的斋月剧《我们遇见爱人》,里面人物的家是吉萨区的巨型别墅,价值1亿埃及镑,这哪是“普通人”住的地儿,分明是富豪级别了。
其实不止这几部剧,埃及好多电视剧都这样。
仿佛只要角色不是刻意被写成“底层”,不管职业、收入怎么样,都得配个豪宅。你说这剧情能有张力吗?一个失业的人,在带私人花园、挑高天花板的房子里愁生计,观众根本没法信啊,总觉得是在看“有钱人的小烦恼”,跟自己的生活半点不沾边。
看剧的时候觉得埃及人日子过得挺舒坦,可真要了解现实,就知道跟荧幕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埃及有个官方统计机构叫CAPMAS,他们的数据显示,大部分民众住的都是简陋公寓,面积不大不说,好多连完善的供水、供电、排水设施都没有。
可在黄金时段的电视剧里,这些现实全被抹掉了。
在剧里,公寓几乎成了极端贫困阶层的专属。
只有想刻画“底层角色”时,才会出现平房或者多人挤在屋顶的场景。而中产及以上的角色,不管你是普通职员还是自由职业者,仿佛天生就该住豪宅。
这种划分特别离谱。现实里的中产,可能为了一套小公寓还在努力攒钱,结果剧里的中产住着别墅愁学费,这不是扭曲现实嘛?时间长了,观众都快分不清剧里剧外了,还以为埃及真的人人都住得起豪宅。
本来以为剧里搞这么多豪宅,就是为了让画面好看,让观众看个乐子从压力里逃出来,后来发现没这么简单,背后全是生意经。
自个儿90年代起,阿拉伯电视产业就转向资本主义模式了,现在是私营制作方和广告商说了算。像埃及本土的ElShahid制作公司、区域巨头MBCMasr,还有那些卖奢侈品、高档家居的广告商,他们才是内容生产的主导者。
你想啊,豪宅布景视觉效果好,能吸引更多人看剧,广告商也乐意把钱投到这种剧里,毕竟豪宅里摆上他们的产品,看着就高端,能促进销售。
所以制作方为了拉投资、赚更多钱,就一个劲地加豪宅场景,把真实性和可信度全给牺牲了。
可这种“审美过度消费”,对观众的影响挺大的。
有个叫SciSpace的平台发表过研究,说反复接触剧里那种理想化的生活,会扭曲观众对成功的定义。好多人开始觉得“住豪宅才叫成功”,更糟的是,还会影响他们看自己的现实生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越看自己的日子越焦虑。
开罗大学传媒学院也做过调查,18到35岁的年轻观众里,不少人因为看了这些剧,对未来住房的预期变得特别不现实,总觉得自己以后也该住豪宅,可转头看看现实,又觉得差距太大,压力特别大。
更重要的是,这种剧还会让很多人觉得自己被忽视了。电视本来该有个重要作用,让每个生命都觉得自己有价值,让大家知道“你的故事很重要”。
可现在埃及的电视剧里,占人口多数的中产和底层群体,在主流叙事里根本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看着剧里的豪宅和“普通人”,再想想自己的生活,会觉得“我的日子是不是不值得被看见”,这种感受特别不好。
其实也不是说剧里不能有豪宅,好看的场景谁不爱看?只是别把豪宅当成“非底层角色”的标配啊。咱们不需要刻意拍天花板漏水、拥挤不堪的房子,就不能让普通的两三居室公寓成为正常生活的背景吗?让公寓不再是悲情故事的象征,而是大多数人真实生活的样子。
埃及电视界又不缺有才华的创作者,也不缺能写出真情实感故事的人。要是能多注入点现实主义场景,肯定能让观众更有共鸣,也能打开更多讲述真实社会故事的大门。
不然的话,咱们只能接着看剧里的角色,在有四间浴室、厨房挂着水晶吊灯的大理石豪宅里,哭着说自己缴不起学费了,这种“魔幻现实”,看一次还行,看久了真的让人又无奈又好笑。
来源:云娱云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