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认知,6本书,读懂阿尔茨海默患者的“遗忘世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2 23:17 1

摘要: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早就定了今年主题,“早防早治,守护认知”,说白了就是想让咱们都对这病上点心,别等出事了才着急。

2025年9月21日,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刚过,整个9月都是阿尔茨海默病宣传月。

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早就定了今年主题,“早防早治,守护认知”,说白了就是想让咱们都对这病上点心,别等出事了才着急。

我身边不少人觉得“老人忘事很正常”,东西放错地方、重复付账单,都当是年纪大了的必然结果。

但前阵子陪朋友带他爷爷去检查,医生说这些看似“正常”的小毛病,可能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

这病可不是简单的“健忘”,它是种会慢慢毁掉大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而且在出现明显症状前,大脑可能早就开始“出问题”了,一藏就是二十年。

《用爱守护遗忘时间的人》里把这病分成了三个阶段,还细分出七个小阶段,从一开始没啥感觉,到最后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过程挺揪心的。

有个细节我印象很深,书里说轻度阶段的患者可能只是记不住刚说的话,到了中度就会认不出家人,重度时连吃饭穿衣都得靠人帮。

本来想觉得“老糊涂”就是岁月催人老,没辙,但后来发现,咱们很多人都被“衰老”骗了。

英国教授劳伦斯·J.惠利在《衰老之谜》里说,脑老化和痴呆不是一回事,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大脑状态。

就拿我国来说,早点发现、早点干预,能让患者大脑衰退的速度慢不少,家里人照料起来也没那么累。

我有个远房姑姑,前两年总说“脑子不好使”,买完菜转身就忘付没付钱,家人都笑她“老小孩”。

直到去年她出门找不到家,被警察送回来,才查出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医生说要是早半年干预,情况能好很多,所以啊,家里老人要是频繁出现“反常健忘”,真别不当回事,及时去检查才是正经事。

既然这病早干预很重要,那平时能做点啥预防呢?日本认知症协会会长山根一彦写的《吃对一日三餐远离阿尔茨海默病》里有个办法,我觉得挺容易坚持。

他说少吃高糖高油的东西,多吃点深海鱼、坚果这些“护脑食物”,吃饭时先吃蔬菜再吃主食,对大脑有好处。

我一开始觉得“吃饭能防病”有点玄,但书里提到的ReCODE法,是有医学依据的。

山根一彦还举了个例子,有位老人坚持这样吃了一年,之前总忘事的毛病好了不少,连邻居都说“精神头不一样了”。

现在我家餐桌也跟着调整,早餐加把坚果,晚餐常做清蒸鱼,就算不能完全防住病,吃着健康总没错。

不过比起预防,照料患者的人更不容易。

《用爱守护遗忘时间的人》里有句话特实在,“照料者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深爱的人”,我认识一位阿姨,她老伴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这三年她天天陪着,自己累出了高血压。

后来社区开了“认知障碍照料驿站”,能上门帮忙护理,还组织照料者聊天解压,阿姨才终于能喘口气,很显然,照料患者不是一家人的“孤军奋战”。

现在不少城市都有类似的社区服务,免费给老人做认知筛查,教家属怎么应对患者的情绪问题,要是家里有患者,真可以多留意下当地的服务,别硬扛着。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最让人揪心的,不只是忘事,还有他们心里的孤独,斋藤正彦的《我的阿尔茨海默母亲》里,有本他母亲写了二十年的日记。

日记里说,自从不会用电话、洗衣机,她觉得自己“不像个合格的主妇”,慢慢就不敢出门、不敢跟人说话了。

看到这段时我挺难受的,咱们总想着怎么“照顾”患者,却很少想他们心里在怕什么。

《寻找正确的单词》里,文学教授辛迪·温斯坦和神经学家布鲁斯·米勒联手,用她父亲患病的故事聊了个话题,“有人记得爱过你,是不是就等于爱还在?”答案肯定是“是”。

辛迪父亲忘了很多事,但记得女儿喜欢的花,这份藏在“遗忘”里的爱,比啥都珍贵。

还有本叫《你好,阿尔茨海默先生》的童话书,把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公写成“收割记忆的人”,外公把记忆雕成鸟笼、怀表,想留住那些重要的事。

孙女米卡知道后,每天陪外公聊天、散步,重新跟他“认识”。

这个故事虽然是童话,却给了我个启发,面对患者的“遗忘”,咱们不用慌,用爱慢慢陪他们“捡”记忆,就算捡不回来,新的陪伴也能变成新的珍贵回忆。

如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越来越多,但这病不是“洪水猛兽”。

早发现、早干预,用科学的方法预防,用耐心的态度照料,用温暖的心意包容,就算时间被“遗忘”,爱也能帮他们留住属于自己的光。

希望咱们都能多懂一点这病,多给患者和照料者一份体谅,让“早防早治,守护认知”不只是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的行动。

来源:云娱云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