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在‘全盲’之前再拼一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1:44 1

摘要:程杨杨深吸一口气,摸索着将右脚抬高。他全身微微颤抖,汗水浸透了比赛服,手指紧紧扣住岩壁的抓点,用力过猛呈现白色。

9月17日上午10点,首届全国残疾人攀岩锦标赛视力残疾组决赛正式开始。

登上岩壁,36岁的河间小伙子程杨杨的耳畔传来教练的喊声:“向右半米,有一个三角形的岩点。”

程杨杨深吸一口气,摸索着将右脚抬高。他全身微微颤抖,汗水浸透了比赛服,手指紧紧扣住岩壁的抓点,用力过猛呈现白色。

程杨杨仰起头,右脚摸索着寻找支点,一步又一步,向上再向上……

程杨杨是一名视障运动员。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他在首届全国残疾人攀岩锦标赛B3男子组别决赛中,凭借精准的触觉判断与稳定的肌肉记忆,将冠军收入囊中。

全国残疾人攀岩锦标赛是中国残疾人攀岩领域的顶级专业赛事。本次赛事持续4天,设有视力残疾组与肢体残疾组两大类别,来自全国各地的67名残疾人运动员参与了角逐。

夺冠

程杨杨作为河北省残疾人攀岩队的队员,9月10日,他跟着教练和队友们到达了比赛地——吉林省长春市。

到达之后,程杨杨就抓紧时间和队友们展开了适应场地的训练。

预赛在9月15日、16日进行。在预赛中,程杨杨凭借着出色的发挥,一直稳居第一名。

在17日的决赛中,程杨杨双手紧贴岩壁,指尖快速感知岩点形状,脚蹬岩壁的动作精准有力。

遇到比较难的岩点位置,他微微调整身体重心,凭借多年搏击训练积累的核心力量稳住姿势,咬牙坚持向上攀登,努力到了最后一刻。完成比赛后,程杨杨并不知道自己获得了冠军。

直到走出赛场后,教练和队员们纷纷围了过来,向他庆祝。“杨杨,你真棒”“你是冠军”“太厉害了”……

这时,程杨杨才舒了一口气。

从不知攀岩为何物到得到攀岩冠军,他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只有他自己知道。

中午12时,在长春大学攀岩场馆内,颁奖典礼正式开始。

站在领奖台上,程杨杨高举奖牌。他的眼睛虽因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看不清台下的人群,却能清晰感受到现场传来的炽热掌声。这是他跨界残疾人攀岩项目后斩获的首个全国冠军,也是他“挑战不可能”后的又一次胜利。

视力加速衰退

程杨杨是河间市人。因为“痴迷”搏击,24岁时,他成为一名职业选手。

凭借出色的天赋和不断努力,程杨杨拿回了多个冠军,成为拳场上小有名气的选手。

他与眼疾的抗争,要从2016年说起。他在一次常规体检中被确诊为先天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医生明确告知,这种疾病无法治愈,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会逐渐衰退。

“当时满脑子都是赛场,想着只要还能看清对手动作,就不能停下。”程杨杨回忆道,即便得知病情,他也没有放弃搏击事业,反而更加拼命地训练,先后在2017年、2019年拿下泰国泰拳赛事金腰带,用成绩证明眼疾挡不住逐梦的脚步。

2020年,程杨杨开了一家搏击馆,当起了搏击教练,他带过的很多学生都走上了职业搏击的道路,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程杨杨的生活和事业都一帆风顺,可命运的考验从未停止。

2023年,程杨杨的视力衰退进入加速期:夜晚彻底陷入黑暗,白天视野也缩成狭窄的“管状”。

也是在这一年,他正式办理了残疾证,变成了一名“视障人士”。

“我热爱运动,知道了自己有视力障碍,就想着能不能改练残疾人柔术。”程杨杨说,他把目标瞄准了2025年成都世运会盲人柔术比赛。

积极准备了很长时间,程杨杨却因赛事报名时间截止而错失机会。就在他惋惜不已时,省残联的一位工作人员提醒他:可以试试残疾人攀岩。

就这样,程杨杨做出了人生中又一个大胆的决定:跨界改练攀岩,而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接触过攀岩。

今年7月份,程杨杨加入了河北省残疾人攀岩队,来到河北省地质大学攀岩场,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开始了集训。

靠触觉“丈量”岩壁高度

从熟悉的柔术垫转向陌生的攀岩墙,程杨杨面临的挑战远超想象。

刚开始训练时,程杨杨的手掌被磨得生疼,胳膊也因发力不当酸痛到抬不起来。“经过一天的训练,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握不稳。”他笑着说,但为了梦想,他咬牙坚持,坚信“只要肯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为快速适应攀岩节奏,程杨杨制订了严苛的训练计划:节假日主动加练,提前抵达训练馆,用双手反复触摸不同岩点,将每个训练路线的岩点分布“刻”进脑海;体能训练时,别人做10组引体向上,他就做15组,直到手臂颤抖才停下。

训练初期,程杨杨还闹过笑话。“本来以为攀岩是向上爬,结果我们集训了一周,教练还是一直让我们在室内攀岩墙上练习横移。”

横移墙宽50米,他抓着岩点移动没多久就手胀得抓不住,从墙上掉了下来。

“上去!”教练在身后喊道。“我抓不住呀!”“想办法抓住!”

无奈之下,程杨杨和掉下来的队员们在教练催促下重新回到墙上。

一天七八个小时的练习结束后,即便体力不错的程杨杨,也累得瘫倒在床上不想动,双手从酸胀到麻木,根本打不了弯。

几天后,教练还搞了分组训练:只要组里有人掉下来,掉一次全队都加时一分钟。

为了不连累队友,大家都咬牙坚持,从最初撑10分钟,慢慢提升到15分钟、25分钟、35分钟。

“‘全盲’之前再拼一把”

一周后,教练终于带着程杨杨和队友们来到室外攀岩赛道,让他们尝试向上攀爬。

看着15米高的攀岩墙,程杨杨兴奋不已:终于可以往上爬了!

攀岩墙的赛道分为A道(较难)和B道(简单),喜欢挑战的他直接选择了A道。可爬到8米左右时,一个蜗牛状岩点成了阻碍,他接连掉落8次,始终无法征服这个难点,心里有些郁闷。

第二天训练时,教练让队员们互相PK,程杨杨选择在B道和队友比赛。

难度降低后,他很快成功登顶,当教练喊出“TOP”(登顶)时,队员们纷纷高声附和,他心里默默想着:“要是能在A道登顶就好了!”

可没想到,当天下午教练又让大家练起了横移。程杨杨不解地问:“已经练了那么久横移了,才刚练习攀岩,怎么又回来了!我还想着征服那个蜗牛点呢!”教练却回复他:“杨哥,打拳你说了算,攀岩我说了算,听我的就行!”

无奈,程杨杨只好继续跟着大家练了一周横移。

再次来到攀岩墙前,程杨杨兴冲冲地奔向A道,准备挑战那个曾难住自己的蜗牛点。让他意外的是,这次他顺利抓住了岩点,轻松越过了之前的障碍,此刻他才彻底明白教练的苦心。

残疾人攀岩队分为视力残疾组与肢体残疾组,队员年龄跨度很大,最小的12岁,最大的41岁。集训期间,队员们互帮互助、彼此鼓励,相处得像一家人。

有个女孩爱给人扎小辫,程杨杨和队友们就让她在头上做造型。一个个朝天辫扎起来,像《熊出没》里的嘟嘟。大家还约定:“进决赛就顶着这造型比”。

最终,这个可爱的造型,也出现在了领奖台上,成了赛场上一道温暖的风景。

拿到全国冠军,不仅是对程杨杨跨界拼搏的认可,也让他离2028年残奥会近了一大步——那是攀岩首次成为残奥会正式项目。“只要有B3组别的比赛,我就能进国家队。”程杨杨自信地说,“医生宣判我在50岁以后会完全失明,那我就在‘全盲’之前再拼一把!”

来源:沧州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