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图这只翡翠手镯,在网络上流传颇广。许多博主和自媒体称,它是清朝咸丰皇帝在慈禧太后怀孕时赠予她的礼物。传说中,这只手镯采用了极其罕见的“铸金工艺”,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甚至损坏了多达12000件翡翠,才成功打造出这一件孤品,因此深得慈禧宠爱,被她视为一生至爱。如今
你的翡翠手镯可能比慈禧太后的还好?你敢信?
上图这只翡翠手镯,在网络上流传颇广。许多博主和自媒体称,它是清朝咸丰皇帝在慈禧太后怀孕时赠予她的礼物。传说中,这只手镯采用了极其罕见的“铸金工艺”,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甚至损坏了多达12000件翡翠,才成功打造出这一件孤品,因此深得慈禧宠爱,被她视为一生至爱。如今据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段传说听起来格外传奇,甚至让不少人得出一个“震撼”的结论:清朝皇室只看翡翠的颜色,不重种水;而现代人追求种水,是当代珠宝商鼓吹种水的结果。
但,真的是这样吗?
0 1这只手镯真的存在吗?
首先,我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官方网站上,并未查到这只“慈禧最爱的翡翠手镯”的相关信息,也没有任何官方展览中展示过这只手镯的记录。如果大家有关于出处的可靠来源,欢迎提供给我们。
其次,所谓“铸金工艺”听起来高大上,实则就是一种常见的描金工艺。这种工艺通常用于修复有裂纹或瑕疵的翡翠手镯,通过描出图案,嵌入金丝,既能遮盖裂纹,又能装饰玉镯,达到视觉上的“完美”。操作过程并不复杂——在玉镯有裂纹的地方刻浅槽,注入胶水,再嵌入金丝,整理干燥即可。
换句话说:这是修补手镯的工艺,不是传说中的宫廷绝技。
02清代的翡翠审美,真的“不看种水”吗?
这也是个流传甚广的误区。
翡翠在清中期之后,审美标准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乾隆时期仍以和田玉为尊,翡翠仅作为一种新兴玉石,偏好温润、微透明的质地;而到了慈禧所处的清晚期,翡翠审美则有了改变——种水越佳、颜色越鲜艳的翡翠,越是受到追捧。
当时的宫廷,对高种水、高色彩浓度的翡翠可谓趋之若鹜。这种审美标准与现代追求“玻璃种”、“高翠”的倾向一脉相承,绝非“只看颜色不看种水”那么简单粗暴。
上图这只清代翡翠圆条手镯,色彩丰富,翠绿、褐黄、橘红三色交融,色泽明艳,细腻柔润。如今,这种翡翠被称为“福禄寿三彩”。
上图这只清代满绿翡翠圆条手镯,整体翠色通透,深浅交错,水头充足,质地细腻,几近无瑕。
上图这对椭圆形翡翠手镯,翠色莹润,伴随艳绿调性,呈现出十足的“高翠”效果。外侧还雕刻有细腻的袱系纹(包袱结),既实用又寓意吉祥。
上图这对翡翠手镯,一只色泽深绿,一只温润通透,皆出自清代晚期,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于清代开采条件所限,通身满绿的翡翠甚少,尤其水头足、玻璃种、艳绿欲滴的高翠更是难得一见,虽然只有从小件的佩饰中偶可找到,我们也能从中一窥当时对种水和质地的极高要求。
上图这条清代翡翠朝珠,色泽艳绿,质地细腻,透明度高,显示出当时对翡翠品质的极高追求。
这只翡翠扁钗,通体莹润翠绿,细腻水润,形制简洁,却极具皇家气派。
上图为清代的翡翠子孙万代纹长方佩。
上图为清晚期的翡翠带钩,雕刻精美,呈异常鲜亮的翠绿色调。
上图这两枚吊坠上的清代翡翠,颜色明艳鲜绿,质地细腻水润。
上图为清代的翡翠玉佩,质地细腻,种水也不错。
上图这只清代的翡翠扳指,颜色阳绿,质地细腻水润,种水也非常好。
上图这条清代的十八子手串,翡翠珠珠颗粒葱翠莹润。
上图为佳士得拍卖的清代玉带钩。
03为什么很多清代翡翠看起来“没水头”?
这其实是个“幸存者偏差”的问题。
清代的贵妇人们当然想要颜色好、种水也好的翡翠,可这种高品质的凤毛麟角。那她们总得有首饰戴啊,就算那些翡翠颜色或种水(以如今我们的审美标准来看)差强人意,但在当时,也已是不可多得的臻品了。
此外,清末战乱频繁,宫廷珠宝数次遭遇洗劫,不少优质翡翠流落民间或海外。而如今能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多是在当年并非最顶级、但“活下来了”的作品——它们或许色淡、或许水头一般,甚至偏白或“白底青”。
也正因如此,不少人才误以为“清宫的翡翠不过如此嘛”。
回到开头,这只手镯真的是慈禧太后的挚爱吗?
结论是:缺乏权威出处,工艺解释经不起推敲,审美逻辑也有误导成分。
慈禧确实爱翡翠,甚至一度推动其成为宫廷首饰主流。但这只“描金修复款”的手镯究竟是不是她的?我们觉得,极大概率是后人“借慈禧之名”营销所致。
来源:乐观的原野Rj2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