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上山岗 “良田”织锦绣 四川宣汉破解丘陵农业机械化难题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0:25 1

摘要:当履带式旋耕机在海拔千米的巴山陡坡上自如穿梭,当智能化育秧线以每小时2600盘的速度吐露新绿,当分散的“巴掌田”通过“五良”融合改造连成万亩梯田……四川宣汉,这片曾被视为农业机械化“禁区”的丘陵山区,正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笔,在秦巴山脉间绘就一幅现代山地农业的壮

当履带式旋耕机在海拔千米的巴山陡坡上自如穿梭,当智能化育秧线以每小时2600盘的速度吐露新绿,当分散的“巴掌田”通过“五良”融合改造连成万亩梯田……四川宣汉,这片曾被视为农业机械化“禁区”的丘陵山区,正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笔,在秦巴山脉间绘就一幅现代山地农业的壮美画卷。

截至2024年底,宣汉县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8%,5个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拔地而起,20余个乡镇实现大豆、玉米、油菜、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昔日“谁来种田”的忧虑,已化作“种好田、产好粮”的底气。

机插水稻。宣汉县委宣传部供图

政策筑基:“真金白银”激活“机”遇链

“这24台履带旋耕机很符合宣汉地形地貌,既解了合作社燃眉之急,又帮小农户破解‘买机贵、用工难’困局。”9月20日,宣汉县新芽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向森林站在天生镇新芽村的农机交付现场,抚摸着新到的“铁牛”感慨万千。

这些“铁牛”的进山,得益于宣汉县3年累计投入的2027.23万元农机购置补贴。通过“自主购机、定额补贴、先购后补、直补到卡”的闭环机制,全县已推广各类机具4.37万台套,惠及3.71万户次。

更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红利并未止步于补贴发放——宣汉与县职中共建“县校联合”培养体系,由职中负责农机大修、乡镇承担日常维护,同时依托新型职业农民项目,年均开展1-2次技术培训,累计孵化150名持证机手。如今,7个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23个专用库房、1000余台套配套设备构成的服务网络,已覆盖宣汉县主要产粮区。

“政策不是‘撒胡椒面’,而是要锻造一条从购机到用机、修机的完整产业链。”宣汉县农机化推广站副站长朱有品道出关键。2025年,四川宣汉计划再建3个区域性服务中心,让“铁牛”进山更顺畅。

人才织网:“本土专家”串起服务链

清晨的薄雾中,新生农机专业合作社指导员李天禄背着工具箱疾行在田埂上。“王能山的耕田机卡壳了,他急得直转圈。”10分钟抢修后,机器轰鸣重启,老王连声道谢,李工摆手:“莫客气,下家还等着呢!”

这样的场景,在宣汉的春耕夏抢秋收时节屡见不鲜。30家农机合作社、24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555名持证机手构成的“人才矩阵”,通过“理论+实操”双轨培训,让拖拉机、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新型农机在巴山深处“落地生根”。

更巧妙的是“县职中大修+乡镇维护”的分级体系——小故障由“土专家”就地解决,大修则依托职中技术力量,既降低了维修成本,又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土队伍。

“我们不仅要让机器进得来,更要让农民用得好。”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马明明介绍,通过每年150人次的定向培训,宣汉已培育出一批既能操作智能设备,又懂农艺技术的“新农人”。

技术破壁:“五良”融合提升高效链

“碎田变整田,塘堰到地头,水泥路通家门,这才是真正的致富田!”宣汉县胡家镇鸭池村村民赵全昌站在连片梯田边,望着翻滚的稻浪感慨。

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曾因零碎分散、地势起伏被撂荒多年,而今通过“良田、良机、良法、良种、良制”五良融合改造,1.5万亩“巴掌田”变身宜机化标准田,8500亩集中连片示范区成为川东丘陵的“明星田块”。

改造背后,是一套精准的“手术方案”:专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推进“小并大、短并长、坡改平、陡变缓、弯变直”系统整治,同步修建农机道路和贯通沟渠。项目区大中型机械通达率达100%,粮油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突破90%。更令人瞩目的是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303处机电提灌站辐射灌溉20万亩,12593公里机耕道(其中8086公里水泥路)串联起田间地头,7处区域性服务中心配备的全程机械化设备,可年服务10万亩次以上。

“过去插秧要弯一个月腰,现在育秧线4小时就能完成40亩地的秧苗供应。”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监事长桂刚抚摸着达州市首条高速智能化育秧线说。这条每小时产出2600盘的“生产魔方”,让育秧效率提升3倍,人工成本降低80%。

科技赋能:先进农机延伸幸福链

在宣汉县君塘镇大渔池村,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监事长桂刚正对一条智能化高速育秧流水线进行常规保养。作为达州市首条高速智能化育秧线,该设备每小时可育秧2600-3000盘,日作业能力达1500亩,效率达到普通育秧播种机的3倍。“整条生产线仅需4-5人操作,同等产能下可节省20个人工。”桂刚介绍,在作业季,这条育秧线可满足4.5万亩水稻种植的秧苗需求。

农机装备的持续补齐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在峰城镇、天生镇等地,集中示范推广的1-4行玉米播种机和收割机成效尤为显著。2025年最新测产数据显示,玉米亩产达1201.1公斤,展现出四川近三十年来玉米高产创建的突出科技成果。

近年来,宣汉县统筹整合产油大县、“天府菜油”和“以粮为主、粮经统筹”试点县等多项资金2000余万元,通过政府采购集中添置了涵盖育秧、耕整、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设备700余台(套),有效解决了种粮大户“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困境。通过建立农机免费借用机制,将项目采购的机具投放至受益村和种粮大户,显著提升了农机作业水平,推动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加速发展。

“采购的农机设备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进行监督管理,免费交由受益村管护使用,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马明明介绍。

“农业现代化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马明明的话,道出了宣汉模式的精髓。如今,这片曾经的“种田难区”已变身“机械热土”,每年超百万亩次的农机作业面积,正托起秦巴山区乡村振兴的希望。(张平、孙伟、实习生韩青化祎)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