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广东四会一位珠宝商杨老板,因为直播时手一滑,把一件价值268万的翡翠吊坠,标成了26.8万。结果,眼尖的顾客周先生立马下单,等老板两天后反应过来,钱都付完了!
最近,广东四会一位珠宝商杨老板,因为直播时手一滑,把一件价值268万的翡翠吊坠,标成了26.8万。结果,眼尖的顾客周先生立马下单,等老板两天后反应过来,钱都付完了!
这事儿听着像天上掉馅饼,可后续发展比电视剧还精彩——周先生坚持要发货,杨老板连连道歉却不肯认亏,双方扯皮一年半,最后闹上法庭。今年8月,浙江余姚法院一审判决出炉:合同撤销,但商家得赔顾客50多万!
一场手滑引发的“血案”
2023年3月,杨老板在直播间帮客户卖翡翠,助理一个不留神,少标了一个零。268万的宝贝,秒变“白菜价”26.8万。周先生下手快准狠,直接刷卡买单。等杨老板发现时,差点没背过气去。
更绝的是,周先生坚决不让步:“明码标价,凭什么不发货?”而杨老板委屈巴巴:“这是重大失误啊!”两人从直播间吵到法院,周先生一口气索赔152万,理由是“机会损失”和“精神损失”。网友调侃:这哪是买翡翠,分明是买彩票!
法院为啥不强制发货?
可能有人纳闷:标错价就得认栽吗?法院这次给了明确答案——不!法官认为,商家确实因重大误解标错价格,按《民法典》可以撤销合同。但前提是,你得为自己的失误买单。
为啥赔50多万?法院算了一笔账:周先生原本能“捡漏”240万,现在机会没了,商家得补偿这部分预期利益损失。不过,天价精神损失费没支持——法官幽默提醒:买便宜货虽开心,但别指望靠诉讼发家致富啊!
直播带货,馅饼还是陷阱?
这案子给火热的直播行业泼了盆冷水。主播语速快、灯光闪,价格标签手忙脚乱就容易出错。普通人蹲直播常图个“秒杀价”,但万一商家反悔,消费者真能维权成功吗?
律师分析:关键看是否构成“善意交易”。如果顾客明知标错价还恶意下单,法院可能倾向商家;但如果是正常消费,商家往往得承担责任。一句话:手滑有风险,下单需谨慎!
网友吵翻了:站买家还是站卖家?
评论区早就炸锅:“支持买家!商家自己失误就该认”“站卖家!明显是钻空子捡漏”“50万赔偿算公道,既护消费者又罚粗心商家”……更有段子手调侃:以后直播得配仨助理,一个报价,一个复核,一个掐人中防晕倒!
小编想说:
这事儿看似离谱,实则暴露了直播经济的软肋:冲动消费遇上操作失误,纠纷难免。作为普通人,咱蹲直播时擦亮眼,别光顾着抢便宜;商家也得长点心,标价前核验三遍。毕竟,法律不保护侥幸,只保护公平。
你怎么看?支持买家还是卖家? 欢迎评论区唠唠~
来源:老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