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农村都在为这事儿议论纷纷:55岁像条“隐形分界线”,把不少想继续为村里做事的老干部挡在了选举门外。可较真的村民翻遍法条才发现,这事儿压根没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明确候选人年满18周岁、有选举权就能参选,《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
“村里的老宅基地、田间的灌溉渠,哪样不是我跟着操心十几年?就因为过了55岁,连参选的资格都没了?”山东农村的老支书刘德山盯着选举通知,眉头拧成了疙瘩。
最近,不少农村都在为这事儿议论纷纷:55岁像条“隐形分界线”,把不少想继续为村里做事的老干部挡在了选举门外。可较真的村民翻遍法条才发现,这事儿压根没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明确候选人年满18周岁、有选举权就能参选,《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也从没给村干部年龄划“上限”。法律层面,年龄从来不是“准入门槛”。
但现实里的“年龄规矩”却不少。河南部分村庄明文规定,新任村主任年龄不能超45岁,连任最多放宽到55岁;江西宜春对新任村支书更严格,年龄一般控制在45岁以内;内蒙古赤峰甚至有“男干部50岁就得让位”的不成文说法。
为啥非要跟年龄“较劲”?说到底是乡村发展需要“新引擎”。如今的农村早不是“埋头种地”的老样子了:直播卖樱桃要懂流量算法,搞乡村民宿得会线上运营,管集体资产要用数字化系统。年轻人的闯劲和新想法,正是很多村庄转型缺的“燃料”。就像陕西的90后村主任李娜,把直播间搭在樱桃园里,一场直播卖光3万斤樱桃,这招让干了二十年村务的老干部直呼“想都没想过”。
可“一刀切”的年龄限制,很快就露出了“破绽”。那些扎根乡村几十年的老干部,手里攥着乡村治理的“活地图”:谁家有矛盾一劝就通,哪块地适合种中药材门儿清,甚至能凭着老交情拉来惠农项目。河北有位62岁的老支书,靠着多年积累的人脉,引进企业搞特色养殖,让村里年收入从20万涨到180多万,村民联名写请愿书想留他,却卡在年龄线上动不了。
更尴尬的是,有些年轻干部“热情有余,经验不足”。有个刚上任的30岁村支书,一门心思想搞大棚蔬菜,却连茄子和辣椒的育苗时间都分不清,差点让村民投的钱打了水漂。村民吐槽:“他连庄稼苗都认不全,咋带领我们过日子?”
其实选村干部,从来不是“比年龄”而是“比本事”。现在不少地方已经找到“平衡术”:浙江推行“老带新”搭档制,让老支书管协调、年轻干部抓创新,去年帮村里引进了电商和研学两个新项目;江苏一些村庄干脆不设年龄上限,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选谁——有位57岁的候选人承诺解决灌溉难题,全票当选后三个月就修通了水渠,村民们都夸“选对了人”。
村两委选举选的是“当家人”,不是“年龄代表”。法律给了公平的底线,现实更需要灵活的智慧:既不能让年龄门槛挡住真心办事的“老黄牛”,也不能为了“年轻化”硬塞啥都不懂的“新手”。
说到底,不管是35岁的“新面孔”还是55岁的“老熟人”,能记住村民的难处、能把村里的事办实、能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村干部。你村里选举有年龄限制吗?你觉得选干部该看年龄还是看能力?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来源:茯苓枸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