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孩子, 其实是来报恩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1:06 1

摘要:本文授权转自:蓝橡树(ID: blue_oak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本文授权转自:蓝橡树(ID: blue_oak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闺蜜抱怨,自己生病三天,头晕发热不算难受,但孩子的所作所为却让她浑身不舒服:

自己没力气做饭,给孩子点外卖,娃吐槽这不好吃,那不合胃口;自己想好好睡一觉,但孩子总是突然推门进来,全然不顾她正在休息;自己没法陪孩子出去玩,孩子一肚子委屈……

“为什么我养出了头白眼狼?”闺蜜的哀叹很扎心,却也道出了万千家长的共同困惑。

为什么孩子如此“自私自利”?

这代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看不见”父母的感受——这种心塞的感受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7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同理心”。

在亲子关系的舞台上,孩子就像是独自起舞的主角,享受着台下父母关切的目光,却习惯性地忽略他们托举的不易。

理直气壮地接过父母递来的书包,仿佛那是天经地义的服务;心安理得地等待父母端上热饭,仿佛那是理所应当的伺候;肆无忌惮地索取想要的玩具,仿佛那是无需道谢的待遇;毫不在意地打断父母的交谈,仿佛那是理所当然的特权。

同时,又总会用无理粗暴的话语,伤人的姿态,回应着父母那份深沉的爱。

在父母做不到及时准备好第二天的校服时,皱着眉头发泄怒火;在父母做不到把饭菜煮成他想要的味道时,嘟着嘴拒绝品尝;在父母做不到放下工作陪伴自己玩耍时,哭闹着指责父母说话不算数;母做不到满足自己天马行空的要求时,冷暴力对抗那份无奈。

这些习以为常的索取与漠视,反复切割着父母的付出 。

当满腔爱意换来的是孩子眼中的“理所应当”,当倾尽所有只得到习以为常的接纳,父母们难免委屈又困惑——我们究竟是在养育孩子,还是在喂养不知感恩的欲望?

那份“我为你倾尽所有,你却视若尘埃”的落差,让无数父母在夜里辗转反侧,暗自心伤。

别错怪了孩子的“自私”,“自我中心”是成长必经阶段

如果你也有同款感受,先别急着怪孩子。其实孩子并非天生自私冷漠,很多时候,是发育使然,更是环境使然。

一个总把“我想要”“我喜欢”“我觉得”挂在嘴边的孩子,是大脑发育的自然规律。

儿童心理学泰斗让·皮亚杰(Jean Piaget)发现,“2-7岁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思考问题只能围绕自己,没有能力去考虑‘利他’的行为。”

这个阶段的孩子眼里确实只看得见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所有星球都应该围绕着自己转。

皮亚杰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小孩子玩“躲猫猫”时,以为闭上眼睛,自己看不见别人,别人也看不见自己。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却又发人深省的行为。

例如,当他们拥有一个特别喜爱的玩具时,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也一定会对这个玩具爱不释手。所以,他们可能会强行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塞给别人,完全不顾及对方是否真的感兴趣。

他们不是自以为是,不是缺乏同理心,而是在这个年龄段,思维被自身的直接经验所束缚。在孩子还没学会切换手机镜头视角前,他们只能用自己的“第一人称”模式理解世界,无法换位思考。

当你心塞,误以为他“不爱你”时,其实并不是他不想“爱”,而是他还不懂如何“爱”。

青春期的“主角光环”,带来过度解读的误会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也为这一现象提供了生理层面的解释。

科学家发现,大脑里有一种神奇的“镜像神经元”,就像情绪复印机,当我们做动作或看见别人做同样动作时,它就会悄悄启动。但这台“复印机”在孩子幼时处于调试升级阶段,无法匹配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情绪,直到青春期才能真正“联机”运行,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他人情绪。

那你可能要反驳了,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得更厉害?别说“感恩的心”,不把父母当仇人就不错了。

说到青春期,不得不提这个阶段孩子出现的一种独特“自我剧场”现象。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往往会过度关注自己,认为自己是活在聚光灯下的焦点,仿佛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对他人的评价极其敏感,一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在他们眼中却是天塌下来的大事。

比如,一位15岁的少女,可能会因为好朋友没有给自己朋友圈的照片点赞,而陷入极度的沮丧和自我怀疑之中。脑补一堆不受重视,被小团体排斥,只剩孤家寡人的大戏。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行为,背后正是青春期大脑发育变化的体现。

美国心理学会的研究显示,13到17岁时,大脑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交模块”正在紧张升级,但系统还在调试中,所以他们时而敏感细腻,时而又误解他人,常常出现过度解读的情况,从而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

父母的许多好心好意,到他们那里却被曲解为“不信任自己”“过度干涉”“勉强自己”。

想要表达爱的你,认为自己不被爱的他,交流的鸿沟带来了彼此的委屈,引发的亲子沟通大战,常常是两败俱伤。

给别人倒水前,需要先装满自己的水杯

其实,“自我照顾和满足”是孩子从个体化走向社会化发展的必经过程。孩子需要先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才有余力从“自我”走向“利他”。

正如飞机遇到危险时广播里循环播放的提醒——请先戴好自己的氧气面罩,再帮助身边的老人孩子。

在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四阶段中,每个孩子都需要从“以自我为中心”(2-7岁)的前道德阶段,逐步发展出道德感和自我约束力,过渡到理解“每个人都有需求”,最终进阶到“公正道德阶段”(10岁以后),才能够从公平、正义、道德的层面看待问题。

例如幼儿园时分零食,会觉得“我想要就是我的”,到了小学,会认可“人人都该有”,再到中学阶段,会主动提议“给付出多的同学多分点”。意识到不同人有不同需求,再到公平不等于绝对平均,从只顾自己,到照顾他人。

这四个阶段如同道德认知的阶梯,孩子必须顺着阶梯逐步从“自我中心”走向“理解他人”,才能从“盲从需求”走向“懂得变通”。只要先装满了自己的水杯,才有多余的能量去给别人倒水。

要求孩子跨越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去理解他人,就如同期待一个婴儿能够解出复杂的微积分题目一样不切实际。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行为时,不妨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多一些理解和耐心。

那个抢玩具时不依不饶的孩子,不是自私的占有,而是大脑在练习“我的”与“你的”边界认知;

那个拒绝分享零食的孩子,不是吝啬的表现,而是大脑在构建自我意识的壁垒;

那个只关注自己需求时的孩子,不是冷漠的佐证,而是大脑在完成“自我中心”到“理解他人”的进阶铺垫;

那个时常忽略他人情绪的孩子,不是共情的缺失,而是大脑感知他人的神经通路还在缓慢搭建。

这些看似“自私”的瞬间,都是大脑在为更成熟的社交能力,悄悄积攒着成长的能量。

并非孩子“小气”“自以为是”“没良心”,而是时候未到,大脑还没长好。

理查德·道金斯在著名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就提出类似的结论——“一个人的年龄越小,受文化教育影响的程度越浅,自私基因的本能越强,反之,年龄越长,受文化教育影响的程度越深,他更能展现人类自身的美德。”

就像种子要按自己的节奏破土而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韵律。

与其急于纠正他们的“自我视角”,不如用温柔的等待,陪伴他们慢慢推开理解他人的窗,从“我”的小世界,走向“我们”的大天地。

从“我”到“我们”的养育革命

“这是我的想法”“我不喜欢这样”“我想按自己的方式来”,其实这是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开始勾勒“我”的边界。这些“自我”的声音里都蕴藏着成长的力量。

为人父母,与其纠结于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白眼狼”,不如关注养育过程中被遗漏的关键一环 ——

教会他们如何把关注自我的光环,适时地转移到他人身上,去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从“我”看到“我们”。

1、在日常琐事中植入“换位思考”练习

“如果你的玩具被别人抢了,会是什么心情?”“上次你比赛输了,是不是也希望有人安慰你而不是嘲讽你?”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象化的场景联想,让孩子把他人的处境与自己的经历挂钩,逐渐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感受情绪,埋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种子。

2、用“延迟满足”替代“即时回应”,并解释背后的付出

“刚出炉的面包需要晾一会,万一烫到,就会像上次你被热水淋到一样疼。”“这个玩具看起来很棒,但爸爸需要工作2小时,才能赚到这个玩具的钱。”

过度溺爱和包办代替,就像一个无形的牢笼,将孩子紧紧困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让“等待”和“理解付出”成为习惯,而非被动接受,孩子才有机会学会感恩和体谅他人。

3、创造“被需要”的家庭场景,赋予孩子责任

安排家庭任务,引导“如果你忘记给你的番茄苗浇水,小苗会怎样?”故意“示弱”,请孩子帮忙,事后认真说“谢谢你,你已经可以照顾妈妈了。”

通过亲身体验不同角色,在承担责任和收到感谢的过程中,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影响他人,从而主动关注身边人的需求。

4、通过生活观察,拓展认知视角

每晚花五分钟回顾当日的生活观察,例如——地铁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如果爷爷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想?”

小组成员不按时完成任务:“如果你是组长,你会如何处理拖延全组进度的成员?”

通过讨论这些观察,让孩子在反思中把“我”的视角扩展到与“我们”相关联,让同理心从“知道”变成“做到”的本能。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听见世界的心跳。”

从“我”到“我们”的跨越,不是要磨灭孩子的个性,而是帮他们看见协作的力量,在家庭决策里懂得妥协的温度,在集体责任中明白个体的分量,在社会观察中触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接。

这种视角的转变,终将让他们在未来的团队中、社会里,既保持自我的棱角,又拥有拥抱集体的柔软。

当他们发现“我的努力能让家庭更和谐”、“我的让步能让朋友更开心”、“我的选择能让团队更团结”时,“我们”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一次换位思考里的成长。

-每日教育新知-

来源:阅读第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