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0岁的LucyGuo成了“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女富豪”,这事听着挺厉害吧,但你知道吗,她连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毕业证都没拿到,还差8门课毕业时,她直接退学去创业了。
30岁的LucyGuo成了“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女富豪”,这事听着挺厉害吧,但你知道吗,她连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毕业证都没拿到,还差8门课毕业时,她直接退学去创业了。
这操作放一般人身上,可能得被说“瞎折腾”,但Lucy不是瞎折腾,她是把大学用明白了。
Lucy家是华人移民,爸妈都是工程师,从小耳濡目染,对技术这块儿应该早有感觉。
后来她考进CMU,这学校的计算机和AI专业有多牛不用多说,想读的人挤破头。
本来按部就班读完,拿个名校文凭,找份好工作没问题,但Lucy没走这条路。
她拿到了彼得·蒂尔的ThielFellowship资助,这基金专门给有想法的年轻人钱,让他们暂时退学搞创业,能拿到的都是挑出来的潜力股。
Lucy拿着这笔支持,先联合办了AI公司ScaleAI,后来又搞了个创作者平台Passes。
2025年刚满30岁,就靠早年手里的ScaleAI股份,登上了富豪榜。
有人说她是“反大学”,但Lucy自己不这么说,她反而建议年轻人,哪怕只读一两年大学也值。
我觉得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大学的好,真不是那张文凭能概括的。
她在CMU待的那些日子,不是混日子,是在攒资源:认识聪明又有野心的同学,这些人后来可能是合伙人、员工,甚至是投资人。
这种高浓度的人脉圈子,出了大学还真不好找,她不是放弃大学,是放弃了“必须读完拿文凭”的执念,抓了更有用的东西。
为啥Lucy敢这么用大学,因为AI时代,企业招人早不盯着文凭了。
我身边做AI招聘的朋友跟我说,现在看简历,先翻“有没有作品”,能不能跑通数据管线,能不能把小模型用到实际业务里,这些比“哪所大学毕业”实在多了。
这么一来,大学的角色也变了,它不再是只发文凭的地方,更像个“低成本试错的安全区”。
你在大学里用实验室的设备练手,找导师问问题,跟企业合作做项目,就算搞砸了也没关系,成本低啊。
比如清华给学生提供AI大模型训练的GPU集群,浙大跟阿里云合作开实践课,这些资源自己外面找,又费钱又费劲,在大学里触手可及。
Lucy说的“先读一两年,有机会再休学”,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不是让你放弃学业,是让你灵活点,等真有好机会了,比如拿到独家数据,或者有企业想跟你合作,再专心冲一把。
如此看来,大学更像个“最小可行平台”,就看你会不会用。
那具体怎么用这个“平台”,Lucy其实给了个挺实在的法子,12周把“人脉、作品、问题、管道”串起来。
找人别瞎社交,就像“约合伙人”一样,每周找6个能互补的人,先一起做两周小项目,看看合不合得来。
做作品也别零散,把作业、实验都整合到一个代码库里,每两周找懂行的人看看。
还得跟用户聊,至少聊20次,别自己觉得好就完事了,得看用户愿不愿意花钱或者花时间。
最后再把学校的产业合作、校友基金这些渠道打通,让作品能接触到真实市场。
当然,也不能光看好处不看风险,辍学创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得设个“时间红线”,12周要是没动静,比如没用户、没合作,就赶紧回课堂,别硬扛。
钱的事儿也得算清楚,学费、生活费都是成本,设好3个月、6个月的止损点,别到最后创业没成,还把自己拖垮了。
就算你不想创业,想找工作,这套法子也管用,现在AI行业招人,看GitHub提交记录比看成绩单多。
本来想光靠绩点找好工作的人,后来发现,把课程作业做成能演示的小产品,比多考几个A有用多了。
国内现在也有不少支持,比如大学的创业补贴、孵化器,不少学生靠着这些资源,没毕业就拿到了不错的实习机会。
说到底,Lucy的故事不是让大家不读大学,是让大家别为了文凭读大学。
AI时代,大学更像个“加速场”,你主动去整合资源,它就是你往上跳的跳板,你要是只等着毕业拿证,那它最后可能就只是一张纸。
所以啊,与其纠结要不要读完大学,不如想想怎么把大学用出价值,这才是最实在的。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