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谷雨节气前三天,老把式总要披着蓑衣在田埂上转悠。他常念叨:"宁舍三斗米,莫误谷雨头。"这没头没尾的老话让年轻人直犯嘀咕,直到那年连片麦田倒伏成"铺炕被",“才懂这农谚里藏着秘密,这短短三日竟能定庄稼生死?”
老辈人最怵"谷雨前三日见白毛"。说的不是山间晨雾,是庄稼叶面凝出的霜状水珠。您瞧那返青的麦苗,刚抽穗的油菜,叶片裹着这层"水晶甲"看着喜庆,实则是地气未稳的凶兆。地温若跟不上春雨节奏,作物根系就像泡在冰窖里,不出七日准得烂根。去年邻村张家二十亩春玉米,就是毁在这"白毛劫"上。
"谷雨前打雷,虫王坐轿回"这七字诀,是祖祖辈辈拿血汗换的教训。您还记得前些年那场"行军虫"过境吗?黑压压的黏虫三天啃光三百亩谷子地。老农们说,但凡谷雨前听见雷公擂鼓,地里的虫卵就像得了令箭,趁着湿气破土而出。这时候若不把草木灰拌着石灰撒地,等虫王真坐稳八抬大轿,神仙也救不回庄稼。
最要命的是"谷雨前三日刮北风"。您别小看这一口穿堂风,它能吹得棉花不敢露头,吹得瓜秧缩成团。北风裹着寒流南下,地温骤降三四度,刚播的种子以为是寒冬杀回马枪,躲在土里装死。去年种粮大户不信邪,硬在风头上播了三十亩春棉,结果出苗不到三成,补种三茬才勉强赶上趟。
这些农谚不是老顽固的迷信。您细品"谷雨前三日湿了鞋,立夏后半月断了粮",字字都是生存智慧。“老辈人算准这三天是地气转换的命门,”地温没稳就急着播种,好比让新生儿喝冰水。您看那会侍弄庄稼的老把式,哪个不是摸着田土测温?掌心贴地一刻钟,就知道能不能下种——这手上功夫,比温度计还准三分。
如今虽说有天气,可老理儿照样管用。去年春旱,智能灌溉系统把水浇得哗哗响,结果谷雨前三天突降雨。反倒是听劝的老李,看着蚂蚁往高处搬家,早把排水沟挖得四通八达。他那五十亩菜园子硬是躲过涝灾,市价翻着跟头涨的时候,小年轻都抢着请教。
这些口耳相传的农谚,并不完全就是不好的。您细想,"谷雨前三日秧戴帽,秋后谷仓要挂锁"这话多精妙!秧苗顶着水珠如戴孝帽,预示阴雨连绵致稻瘟病暴发。这不正暗合现代植物病理学?只是老辈人用"挂锁谷仓"的生动比喻,把防治关键期烙在子孙心里。
眼下又到谷雨关口,田间地头的老把式们又开始念叨那些"过时"的老话。你觉得农谚还有没有用?
来源:光棍三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