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总是忘东忘西,是不是老年痴呆的前兆?”这几乎成了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常见的健康焦虑之一。很多人一旦丢三落四、记不住人名,就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脑子不行了”。
“最近总是忘东忘西,是不是老年痴呆的前兆?”这几乎成了中老年人群体中最常见的健康焦虑之一。很多人一旦丢三落四、记不住人名,就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脑子不行了”。
但医学上真正的老年痴呆,远远不止“记性差”那么简单。最新研究显示,早期老年痴呆的第一批信号,往往不是记忆力,而是身体和行为上的一些微妙变化。
202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绘制出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早期的七大非典型信号图谱,提醒公众不要只盯着“记忆力”,而要学会识别那些被忽视的“身体求救信号”。
因为等到明显健忘时,大脑的损伤可能已经超过30%。
这项研究引起了全球医学界广泛关注,也被国内多家权威机构转载。与其等问题严重时再就医,不如从细微之处入手,早发现、早干预、早保护。
第一个表现是走路变慢、步态变得不协调。很多人以为这只是“老了”,但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早期,大脑中控制运动协调的区域可能提前受损,导致走路时脚步不稳、拖拉、频繁绊倒,甚至走路时双脚更贴近地面,好像怕摔一样。
斯坦福团队指出,这种“运动迟缓”在发病前5年就可能出现。
第二个表现是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或发脾气。原本性格温和的人,突然变得情绪不稳定,对小事斤斤计较、疑神疑鬼,甚至无缘无故发火。这并不是“脾气变差”,而是大脑额叶功能下降,影响了情绪调控能力。很多家庭成员误以为是“更年期”或“更年期后遗症”,从而耽误了干预时机。
第三个表现是嗅觉减退或丧失。这个信号极为隐蔽,但科学依据非常明确。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病理改变往往首先出现在大脑的嗅球区域。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原本爱闻花香、饭菜香,但突然对气味“迟钝”甚至无感,就要小心是否是大脑开始出现退化。
第四个表现是做熟悉的事情费劲、容易出错。比如做了一辈子的饭菜,突然炒菜时忘了加盐或放调料顺序乱了;或者出门常走的路,竟然一时想不起怎么走。这不是记忆力下降的问题,而是执行功能障碍的前兆。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始“卡顿”,导致原本熟练的任务也变得复杂。
第五个表现是说话表达变得模糊、语速减慢或词语使用混乱。原本语言表达清晰的人,可能突然开始用“那个”“这个”代替具体词语,或者讲一个简单的事情绕来绕去讲不清楚。这种语言能力下降,说明大脑中枢语言处理区域可能已经开始受损。
第六个表现是晚上睡眠紊乱、日夜颠倒。很多人以为老年人睡不着是“自然衰老”。但研究指出,老年痴呆患者在早期就可能出现褪黑素水平波动,导致昼夜节律紊乱。表现为晚上易醒、做噩梦、白天嗜睡,甚至出现“黄昏综合征”——傍晚情绪低落、焦躁、不安。
第七个表现是兴趣减退、社交回避、不愿出门。如果一个人以前喜欢跳舞、打麻将、旅游、聚会,突然变得不爱说话、不想出门、不愿接触人群,家属就要警惕了。这种所谓的“懒得动”,很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的“社交退缩”表现。
而这种行为退缩,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已经察觉到认知变化,但又难以解释和面对。
根据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的数据,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已接近6%。
而全球范围内,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感的“第一杀手”。这种病一旦进展,几乎无法逆转,但早期识别和干预,却能有效延缓病程、改善生活功能。
对于以上七个表现,不必过度焦虑,但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如果家中老人出现其中两项以上,建议尽早前往医院神经内科或记忆门诊进行专业评估。现在很多三甲医院都已配备专业的简易认知评估量表(MMSE、MoCA),只需20分钟左右即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认知减退风险。
在预防方面,通用的“三件套”依旧重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坚持锻炼。有研究表明,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打太极、游泳等,可以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常用脑、勤社交、读书写字,对延缓脑功能退化也有积极意义。
营养方面也有讲究。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MIND食谱等都被证实对脑健康有益。多吃深色蔬菜、坚果、粗粮、鱼类,少吃高糖高脂食品,是保护大脑的关键一步。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也是预防老年痴呆的重要策略。因为脑血管长期供血不足,会加速大脑退化。
作为医生,最常听到患者家属说的一句就是:“我以为只是老了。”但疾病并不会因为“以为”而停止发展。识别得早,处理得好;忽视太久,代价巨大。
尤其对于已经退休在家的老人,家人要多一点关心、多一分观察。不是所有的“记性差”都等于老年痴呆,但真正的老年痴呆,往往在“记性差”之前已经悄悄开始。
如果你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想起了身边的长辈或朋友,请不要犹豫,分享给他们,也许一个简单的提醒,就能为一个家庭争取到更长的健康时间。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李婷,魏书华,王丽.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03):197-202.
[2]王宏志,刘晓彤,高晓东.基于多中心临床数据的老年痴呆早期诊断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04):764-769.
来源:胸外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