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抑郁”这个词悄然出现在您与孩子的世界里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难以置信的否认——“他只是心情不好”,是深深的自责——“是不是我给的压力太大了”,还是不知所措的恐慌——“我该怎么办?”
亲爱的家长,您好。
当“抑郁”这个词悄然出现在您与孩子的世界里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难以置信的否认——“他只是心情不好”,是深深的自责——“是不是我给的压力太大了”,还是不知所措的恐慌——“我该怎么办?”
请您知道,您的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源于爱。而真正的爱,始于清醒的认知:抑郁,不是叛逆,不是脆弱,更不是孩子选择的结果。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灵的重感冒,它剥夺了孩子感受快乐、获取动力的能力,让原本五彩斑斓的世界,在他们眼中逐渐褪色成灰。
它可能表现为:
持续的情绪低落、易怒或空虚;
对以往热爱的活动(运动、游戏、社交)彻底失去兴趣;
睡眠和食欲的显著变化(失眠或嗜睡,暴食或厌食);
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断崖式下滑;
说出“我没用”、“都是我的错”、“活着好累”这样的话。
如果您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这些信号,请相信您的直觉。那不是“想多了”,那可能是孩子无声的求救。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中18岁以下超过2800万人,占比达30.28%。抑郁已经成为了网络上居高不下的词了,这里面包括了很多青少年,也可以说,大多数都是青少年。
让我们通过小哲(化名)的故事,来真正理解这场心灵感冒的样貌。
小哲,15岁,曾是班上的物理课代表。但进入初三后,他像变了一个人。课堂上,他眼神空洞;回到家,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曾经热爱的机器人拼装,散落在角落积满了灰。妈妈发现他手臂上有细小的划痕,他却只说是“不小心被划的”。最让人心痛的是,他在日记里写道:“我好像一个坏掉的零件,卡住了所有人的节奏,如果我能消失就好了……”
小哲的妈妈和您一样,经历了所有的心疼、困惑与自责。万幸的是,她选择了行动,带着小哲来到了星智星·心动力成长中心。
在星智星,我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修理”,而是“理解”。
我们的心理老师(如擅长整合疗法的但老师)首先为小哲创建了一个绝对安全的空间。通过OH卡牌和绘画治疗,小哲终于能够表达:巨大的学业压力让他喘不过气,一次考试失利后,他陷入了“我让所有人失望了”的自我攻击循环。他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变得更“完美”,而这根绷紧的弦,终于不堪重负。
我们的干预,是一场精准的“心灵修复手术”:
情绪解码,为痛苦命名: 老师教小哲识别并命名那些混乱的情绪——“这是焦虑,这是悲伤,这不是你的全部”。当情绪被看见,它的杀伤力就减弱了。
认知重构,打破完美陷阱: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老师引导小哲挑战“我必须考第一才有价值”的扭曲信念,帮助他建立更现实、更健康的自我评价。
家庭赋能,修复支持系统: 我们同时与小哲的父母深入沟通,指导他们将关心的焦点从“分数”转移到“孩子的感受”上,学习用倾听和拥抱代替追问和指责,重新成为小哲最坚固的后盾。
优势唤醒,重燃生命火花: 我们刻意安排小哲参与校内的机器人项目指导工作,让他从“被评价者”变为“有价值的帮助者”,重新找回自信与成就感。
经过三个月的陪伴,改变悄然发生。小哲手臂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新的伤痕,他主动收拾起了尘封的机器人零件。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他对妈妈说:“下次考试我会努力,但如果没考好,你能别那么难过吗?我有点怕。”——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意味着他终于敢于表达脆弱,意味着信任的桥梁已经开始重建。
亲爱的家长,小哲的故事不是特例。 它告诉我们,抑郁可以战胜,孩子的光芒可以被重新点亮。但这需要专业、耐心和科学的方法。
您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星智星·心动力成长中心,愿成为您最值得信赖的盟友。
我们拥有如毕老师、苏老师、李老师等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我们提供:
专业的心理评估: 科学诊断孩子的真实状态。
一对一定制化辅导: 融合CBT、正念、家庭治疗等多种技术。
全程家校共育: 我们不仅是孩子的陪伴者,也是您的智囊团,提供切实可行的家庭支持方案。
如果您正为此担忧,请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一次咨询,可能就是孩子生命的转折点。
星智星,守护每一颗独一无二的星星。
来源:星智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