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2日傍晚,大多数人或许正为一天的忙碌画下句点,而在南海海域,一则消息如尖锥刺破平静。
覆水难收,东风已起。
福建舰:三机弹射,掀起南海新浪花
2025年9月22日傍晚,大多数人或许正为一天的忙碌画下句点,而在南海海域,一则消息如尖锥刺破平静。
电视台播出长达七分钟的视频,向世界展示中国福建舰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新突破——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首次在这艘国产航母上完成弹射起飞与着舰训练。
这不仅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深夜奋战的汗水,更意味着福建舰距离正式服役仅有临门一脚。
“三驾马车”:意义何在?
一艘航母的“硬实力”,不仅仅是巨大的钢铁身躯和厚重装甲,更体现在其所携舰载机的性能与种类上。
此次福建舰歼-15T重载弹射起飞,说明远程打击触手可及;歼-35隐身舰载机实现弹射出击,则如夜行猎豹,无声无息穿梭于西太平洋的天空;而空警-600预警机腾空而起,为整支编队插上了“千里眼”的翅膀,使对敌情的洞察力上升至全新维度。
三者齐发,形同高手握三柄利刃,进退自如,攻防兼备。
更关键的是,这一突破使得中国航母编队由“阶段性存在”变为“持续性掌控”。
不再是偶尔亮相,而是可以真正驻足立足,实现对南海及更大西太区域的常态化掌控。
火力覆盖,“第二岛链”画地为牢?
福建舰电磁弹射带来的并不仅是科技突破,更在悄然无声地重绘地区安全版图。
三型主力舰载机的系统协同,意味着航母的作战圈有望跨过第一岛链,火力甚至可直指所谓“第二岛链”腹地。曾几何时,相关海域被设想为一道道坚不可摧的“拦截区”,如今却已风雨飘摇。
对于区域外的部分国家而言,这种能力的提升带来的战略焦虑,恐怕比一枚披萨掉落地上的疼痛还要刻骨。
技术突围PK :速度与质量的“摆拍”?
世界范围内,能造并运营电磁弹射航母的俱乐部至今只有美国和中国。
遥想2017年,福特号昂首面世,但弹射系统问题频发,舰载机出动率竟不敌尼米兹级老将。
“首发即巅峰”成了笑谈。不到一年半,福建舰九次海试,无声中用实际成绩给外界丢下一颗重磅 。
这背后,是中国工程团队以极高效率攻坚克难、连续突破、不断试错的缩影。
也让外界有理由重新评估“中式创新”在国产装备领域的成长速度。
反应微妙:“转发”与沉默之间的焦灼
这一切成就消息放出后,外媒少见地集体沉默;相关大国防务部门亦未表态,甚至有消息称大使馆社交账号仅以“转发”二字回应,但配图寥寥,全然无声。
熟悉互联网文化的网友都明白,有时沉默与省略,比热烈评论更能说明复杂心思。
到底是担忧,还是期待?
暂未可知。不过可以肯定,有谁正彻夜加班查阅数据、翻检资料,楼下披萨店可能又迎来了属于他们的小高峰。
科技“竞速”下的启示
福建舰“三机齐弹”,绝不只是一场秀肌肉的演习。
它代表一个时代,中国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促使全球安全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步子迈得太大,是不是会扯着别人裹腿不好说,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早已烙在这一代工程师的骨子里。
科技自主、装备创新、体系升级只是表象,每一次实战应用和系统磨合,还需不断挑战和改进。
来源:大气蜻蜓N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