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⑯| 石景山区首钢园群明湖生态修复——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场”的华丽转身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3 10:30 1

摘要: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石景山区首钢园群

导 读

2025年5月,北京市发布16个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进一步宣传北京市生态修复成效,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生态修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将于近期分批展示部分案例,共同见证首都生态建设的坚实步伐。本期带您了解——石景山区首钢园群明湖生态修复。

基本情况

01

项目背景

群明湖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区北区,占地面积约23公顷,前身是首钢二、三、四号工业循环水池,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主要用于电厂冷却和园区水源供给。项目旨在将原有的工业冷却池改造为一个兼具生态修复、雨洪调蓄和公共开放空间功能的城市公园。改建后的群明湖成为首钢园区内最大的人工湖面。

群明湖历史变化

02

生态问题

随着首钢的停产和转型,群明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工业功能并暴露诸多生态遗留问题。由于缺乏持续活水补给与有效管理,加之初期雨污影响,导致群明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为地表水IV类水质。出于历史工业防洪需求,湖岸基本为硬质混凝土或块石堆砌的硬质化驳岸,这种人工、单一的岸线形态割裂了水陆生态联系,导致滨水生境结构单一、水生植被匮乏、水生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此外,岸线空间利用效率极低,缺乏亲水设施、观景平台及休憩场所,既无法满足其作为冬奥会举办地重要配套区域对高品质景观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未能为周边市民提供应有的休闲游憩、亲水活动等多样化服务。

03

实施情况

本着“保障首都生态安全”“生态修复多样措施并举”原则,通过改造再利用将群明湖转型为一个兼具历史记忆、生态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综合性公园。项目历时4年,于2022年竣工,通过水质改良、驳岸改造、植被恢复等手段,成功将群明湖从一个工业晾水池转变为生态与景观并重的城市公园。项目不仅提升了湖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还为周边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花园式公共活动空间。

群明湖实景

主要做法

水生态修复与水质改良

构建水域生态系统。针对湖区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分层次确定水生态修复方案。通过改善水域底质条件,增加水体有益微生物,栽植多样的水生植物,构建层次丰富的滨水植被体系和人工湿地。湖底栽植沉水植物,吸收淤泥有机质,恢复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同时构建“水下森林”景观,增强了湖体的景观层次性。

打造内循环湿地净化系统。在湖区东北角,利用原有堤坝分割的小水面,形成了示范性湿地区和阳光草坪区。通过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的结合,形成了约0.3公顷的湿地系统。湿地通过水泵将群明湖水提升至湿地高位,水流通过自然重力作用,依次经过曝气、过滤、净化等功能池,最终回到群明湖。这种做法显著提升了湖区的水质,确保主要水质指标不低于地表IV类水标准。

驳岸改造与绿色开放空间体系

驳岸改造与绿色缓冲带。群明湖原有的混凝土驳岸过于僵硬,滨水空间利用不足。通过拓宽湖岸绿地面积,将原有不到8米宽度的滨湖绿地拓展到20至90米不等。驳岸的改造不仅软化了湖体边界,还通过分层设计,提升了整体的生态美感和休闲体验。

服务奥运的多功能开放弹性空间改造。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场地位于群明湖西南角,通过降低跳台接地位置,环绕布置阶梯式观众席,满足了赛事使用功能。同时,利用湖岸高差,局部放大滨水栈道,形成水边看台,优化了天际线与湖面比例,打造了风格、美感统一且连续的滨河景观带。后奥运时期,环湖园路实现了群明湖水上及岸边交通、空中步道的流线贯通,形成了相互联络、连续通达的游线系统。在重要视点建设广场、平台等供人停留,变化的道路宽度随时准备向各种功能转化,流线局部放大并平滑过渡为硬质场地,局部分叉成为台阶、坐凳或挡土墙等。这不仅满足了日常和节庆活动的多种可能性,还契合了群明湖作为冬奥公园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刚性需求。

工业遗存与自然风格的融合

工业遗存的保留与再利用。秉持对工业遗存最小干预和最大利用的原则,巧妙地将场地中原有的工业元素——混凝土驳岸、水闸、管道、取水塔、电塔和高架管廊等进行合理复用。例如,旧厂房拆除留下的废弃混凝土块经过水刀切割,被转化为群明湖场地内的台阶,保留了工业记忆。此外,还对花园工厂时期遗留的群明生辉牌坊、桥亭及湖心岛建筑与长廊进行了整体修缮,恢复了它们昔日的辉煌。

自然主义种植设计。采用了“自然主义”的混播方式,选用多样的乔木和地被植物品种,有效提升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乔木品种达三十多种,包括油松、雪松、圆柏、刺槐等;地被品种达五十多种,包括大果金光菊、粉黛乱子草、狼尾草等。不仅降低了后期养护成本,还让群明湖呈现出一种有别于传统山水与园林的“自然”生态。

雨洪调蓄与海绵城市理念

群明湖地势低洼,是首钢北区的重要汇水点。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适当缩减水域面积,将其转换为湖岸绿地面积,以减小蒸腾带来的水分流失,节约水资源,降低水体养护费用。通过自然式的驳岸分若干级台层入水,设计团队成功对首钢北区的14.6万立方米雨洪进行了调蓄,实现了园区50年一遇暴雨零影响。

主要成效

生态效益

群明湖生态修复显著改善了湖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通过构建水域生态系统和内循环湿地净化系统,湖区水质达到了地表IV类水标准。湖底的沉水植物和滨水的挺水植物不仅提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还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湖中的生态鸟岛在冬季吸引了绿头鸭等鸟类越冬,恢复了湖区的生态活力。

种植乡土树种,营造自然野趣生境

社会经济效益

群明湖景观改造项目自2019年开放以来,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成为京西地区的重要游憩场所之一。项目不仅提升了首钢园区的整体形象,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群明湖与冬奥大跳台交相辉映,成为了首钢重要的文化客厅,为首钢带来了新的活力。

治理前

修复后,实现群明湖水上和岸边交通流线贯通,形成连续通达的游线系统

修复后,自然化滨湖绿地的拓宽软化原本僵硬的混凝土驳岸,增大绿地空间弹性

可持续性效益

本项目经受住了近几年的特大暴雨考验,证实雨水调蓄作用可实现雨洪零影响;湿地公园和湖底净化植物群落持续清洁水体,湖水清澈;绿化品种的选择在景观表现良好的基础上,同时大大降低了日常运行和维护的成本。

案例启示

群明湖的成功改造表明,生态修复项目可以与历史文化保护紧密结合。通过保留和再利用工业遗存,不仅恢复了湖区的生态功能,还保留了首钢的历史记忆,增强了场地的文化价值。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多功能开放空间的需求,通过环湖园路、广场、平台等场景建设,满足了市民日常游乐模式和节庆活动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为兼顾景观美观度和低维护成本,以“自然主义”的改造理念,利用乡土树种营建工业景观野境。成功有机应用海绵城市理念,展示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自然式的驳岸设计和雨洪管理,项目成功应对了极端天气,提升了园区的抗灾能力。

群明湖实景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