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的反常描写,谁能准确解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9 12:11 1

摘要:什么是不正常的东西?什么是反季节、反常规的东西?说得直观、明了一点,就是夏天下雪、枯树开花,河流倒灌、审美错位、礼制僭越等等。《红楼梦》里有吗?当然有,只是普通读者不注意、不追究罢了,红学家们装糊涂或者瞎联系罢了。如有朋友不信,笔者可以罗列一些,请大家看看是不

作者:姬健康

什么是不正常的东西?什么是反季节、反常规的东西?说得直观、明了一点,就是夏天下雪、枯树开花,河流倒灌、审美错位、礼制僭越等等。《红楼梦》里有吗?当然有,只是普通读者不注意、不追究罢了,红学家们装糊涂或者瞎联系罢了。如有朋友不信,笔者可以罗列一些,请大家看看是不是笔者乱下诳语,还是朋友您认为是正常现象,并有合理的答案,算是笔者摆了乌龙,不懂装懂。

1.贾宝玉一出娘胎即嘴含明玉,这正常吗?是真有其事吗?显然是反科学的,不可能发生的,唯一的解释是增加作品的神秘色彩而有意为之,犹如《水浒传》的“神行太保”戴宗,腿上绑上两副甲马便可日行五百里,不能当真;或者象征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隐喻。

二,一个国公家族的后代、靠临时花钱买了个龙禁尉虚衔的孙媳妇死后葬礼堪比皇家最高等级,这正常吗?不越制吗?皇帝知道不龙颜大怒吗?答案不辩自明。作者用这样夸张、越规的写法,一定是借指了当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个事件,脂砚说用“史笔”。

三,秋高气爽之际,探春给哥哥宝玉的邀请信却说“棹雪而来”,这正常吗?不反季节吗?请指全中国哪一处有这样的奇特景观?事实上中国就是有一个地方常年发生秋天弥望如雪之奇景,作者是实景实写也。

四,中国人人都会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可作者在第二十八回里偏偏写了芒种节后第二天宝玉赴冯紫英家宴,蒋玉菡唱酒令时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木樨为何物?桂花别名也。五、六月里桂花已香气“袭人”了?变天了?千古未闻的反季节现象吧!

五,中国有多少诗人画家的笔下描绘过湘云醉卧芍药裀?可有谁查阅过芍药花属草本植物,高不过1米,石凳加人身也应有一米左右,芍药花瓣是如何横向飞上醉眠在石条凳上的史湘云的?难道是当时正好刮来一阵儿风,将芍药花瓣吹上了天,又飘落在湘云身上?可惜作者压根就没写有风吹来,反而写了蜂蝶飞来,这正常吗?符合常情吗?可见作者描写的并不是芍药花,她一定是与芍药花有着一样名字的、符合实际的、更有史实意义的花卉。

六,璎珞向来是颈饰,没有任何饰品资料文献记载它还是别的什么珍玩。可在第五十三回贾府十五元宵夜宴上贾母偏偏藏有一套十分钟爱的摆件璎珞,多达十六扇,这是什么玩意儿?正常吗?不别出心裁吗?

七,明清家班是什么?古戏曲专家会明确告诉你,就是私人或家族蓄养的戏曲班子。家乐最初自然是以歌舞为主,到了明中叶,随着戏曲的发展繁荣,家乐已从散乐百戏中分离出来,以演出戏曲为主,并且以昆曲居多,称为家班。贾府的家班自然就是以演戏为主,各人都担当着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可是贾母两次让家班转换功能,充当了民族吹奏乐队,成了实实在在的现代民族吹奏乐队的鼻祖,这也是正常的吗?

八,贾宝玉再怎么尊贵,也只不过是一位国公爷(世袭的)的后代,但从小到大与他同在一个屋子里起卧吃喝、二十四小时不离左右的除了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四大丫鬟外,有名有姓的还有茜雪、绮霰、媚人、碧痕、檀云、紫绡、良儿、小红、春燕、芳官、四儿(蕙香)、佳蕙、坠儿、篆儿、五儿、靓儿,不知名的连宝玉自己也认不过来,另外还有众多小厮,这是官宦家公子哥儿的生活场景吗?符合封建家族礼制和传统吗?

九,《红楼梦》是部严肃的现实主义小说,这是得到公认的。可它的第一主人公贾宝玉从来没有正式大名,只有一个小名,或称乳名,而他的未出场的祖辈都有大名,更遑论父辈、同辈及小辈了,连姊妹、丫鬟都有正儿八经的名字,这正常吗?是眼下正流行的《民兵葛二蛋》似的娱乐作品人名吗?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

十,大家都知道,王熙凤是个厉害角色,同时又是个招人眼馋的美人坯子,贾瑞为她丢了性命。可作者在描写她的外貌时用了“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这样奇怪的形容词;先说这丹凤眼,在笔者印象中最深的是关公,他就是著名的丹凤眼,这一双老爷们

的眼长在美女脸上到底有多少美?笔者还真体会不出来,三角眼更不是美的代名词,形容坏人都

用这词,美感何来?吊梢眉也不见美在哪里。还有那位俏丽可人的湘云,作者写她的外形竟然用

了这样八个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这是什么形体?用猿猴和螳螂来形容美女的肢体,最起

码用词不妥,抑或是清朝人的审美观?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以证明这一点。

还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比如既然说是“曹雪芹”描写身边人身边事,理应多少要反映一点他所处乾隆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特征,可在书中写到的戏曲、书籍和历史人物最迟都是康熙朝以前的东西,这是有悖现实题材小说的创作规律的,为了坐实“曹雪芹”的著作权,红学界把所有违反自然、违反常规的现象通通视为正常,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吊诡、最讳疾忌医的事情。

以上列举的这十个反常现象,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红学家、学者做过令人信服的解答,而放到土默热红学解析上,放到顺康时代背景上,放到洪昇著书立论上,一切疑问都迎刃而解了,而且是合情合理,无可辩驳,我们还是按上文的顺序来一一解答:

一,中国史籍记载上一出娘胎便左臂带玉的只有一人,就是杨贵妃。杨贵妃还有一个著名的特征,体丰怕热,每至酷夏,口含玉鱼儿(玉玦),以藉其凉津沃肺(《开元天宝遗事》)。这就是贾宝玉衔玉而生的真正由来,只不过换了个性别角色而已。

二,秦可卿葬礼规格堪比皇家,这是学界公认的事实。有关秦可卿的众多之谜是红学史中的难解之谜也是不争的事实,百年来众说纷纭、歧义百出,没有一个符合逻辑、文史相合并令人信服的答案。土默热红学以文本为基础、以史实为比照,从多角度、多细节出发,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秦可卿其人其事就是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清初冤案“《长生殿》招祸案”的借代和翻版,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洪昇,另有五十余位受牵连的名士官宦,在当年影响深远,这就是脂批所说的“史笔”。详情可参阅土默热红学有关考证及本人《〈红楼梦〉作者洪昇说的钻石证据》一文。

清代皇室出殡场景

三,秋天棹雪,这种反自然、反规律的天象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所谓“棹雪”,只能是一种与真正意义上的雪景完全相同的自然界现象的比拟说法。全中国有秋天棹雪景象记载的只有一处,就是杭州西溪,秋天芦花漫延,弥望如雪,小舟在夹岸芦花中棹雪而来,无论在史志还是文学家的笔下,都有大量类似的记载。没到过西溪的人,没在西溪生活的人,是不可能在一篇信笺中如此随意、自然地写下秋天“棹雪而来”的字眼的,这是生活规律告诉我们的事实。

四,春末夏初桂花飘香,这也是反季节的自然现象。作者不写桂花,写桂花的别名“木樨”,显然是欲盖弥彰。而桂花之香又称“天香”,还是月宫的象征。《长生殿》的唐明皇、杨贵妃就是在月宫中的桂花树下重圆的。蒋玉菡因在酒令中提到“袭人”之名被薛蟠调侃,酒令曲中两处唱到有关天上的词“恰便是活神仙离碧霄”“看天河正高”,“天香”也是杨贵妃的特征之一,所以《长生殿·改葬》说“自古神仙多有尸解之事”“但只有芳香四散袭人裾也啰。”这一切难道都是巧合的吗?不是作者刻意写下的吗?

五,枝高1米的芍药花瓣是无论如何飞不上躺在石条凳的湘云身上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只有长得更高的树花才会飘飘扬扬洒落湘云一身。这是种什么花呢?它也可以代替芍药的花名吗?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木芍药,在唐时,牡丹花都叫木芍药。牡丹为落叶灌木,茎高可达2米,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唐代,杨贵妃专宠木芍药(牡丹),使牡丹花成了国花。有关杨贵妃与牡丹花的故事,看一看五代王仁裕撰写的《开元天宝遗事》就清楚了,此不赘述,只用脂砚在“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回末的批语来说明问题吧:

看湘云醉卧青石,满身花影,宛若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者。

六,璎珞毫无疑问是挂件,是颈饰,但在作者笔下怎么就成了摆件了呢?原来“璎珞”则是“璇玑”的借代词,“璇玑图”就是“回文锦”,洪昇写过杂剧《回文锦》(又称《织锦记》),作者在这里就是暗藏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生活轨迹(《织锦记》的创作因洪昇真实的妻妾生活而起),土默热红学及笔者的博文《“慧纹”的由来》都有详尽的考证(从八个方面加以认定),有兴趣的朋友可参阅。

七,贾母让家班成了吹奏乐队,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因为《长生殿》反映的唐朝故事里还没有纯粹的戏班,里面除了歌舞,只有悠扬的笛声和其他管弦乐、弹拨乐,还有就是打十番,尤其是《偷曲》一折里,浓抹重彩的细十番与玉笛的和声,令多少观者如痴如醉?贾母能不让这样的音乐在大观园重现吗?

八,不管是哪个贵族的少爷,像贾宝玉这样拥有众多丫鬟同吃同睡应该是罕见的,符不符合封建礼制?笔者不是这方面专家不敢妄断,但在笔者读到过的书籍中这样的规模和亲密程度是从来没见的。不管是真实生活中的哪一个四大家族恐怕都不会有这样的少爷生活模式。但在皇室生活中这样的高大上待遇毫无疑问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贾宝玉的陪侍生活待遇并不是按照真实贵族原型来描摹的,而是帝王生活的部分写照。这个帝王不是别人,就是唐明皇。有关这方面的旁证文本有众多记录,为节约篇幅,此不赘述。

九,作者无法给主人公贾宝玉起一个更能准确定位的正式名字,因为他是从唐明皇身上移植过来的,宝玉之“宝”,既是形容词,又是动词,即“喜爱”“钟情”。唐明皇得到杨贵妃后,高兴地宣称:“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并亲制新曲《得宝子》,天下传唱。我们再来看《开元天宝遗事》开首第一篇《玉有太平字》是怎么记载的:

开元元年,内中因雨过,地润微裂,至夜有光。宿卫者记其处所,晓乃奏之。上令凿其地,得宝玉一片,如拍板样,上有古篆“天下太平”字。

这段记载,清楚地将“宝玉”之名与他那娘胎里带来镌有古篆字的玉联系在了一起,你都要说巧合吗?你就说吧。作者洪昇生长在杭州宝石山下,贾宝玉当然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起名“宝玉”,再也没有第二个字可以代替并解读其中含意了。贾宝玉只能有小名,任何“王”字偏旁的名字都不足以表达作者内心无限的深意。所以贾宝玉没有大名。

十,有关凤姐的容貌和湘云的外形描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只有在戏曲舞台上才会有这样的夸张造型,这是演戏的需要,更是舞台本身规律的需要。将舞台上的人物造型搬到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上,谁会这么写?除了戏曲家还能有谁?读一读土默热红学有关考证吧,它会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这个戏曲家是“曹雪芹”吗?是你们心中的那个人吗?事实告诉我们,只能是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南洪北孔”赞誉的伟大戏曲家洪昇!

其实,笔者还能举出许多类似这样反自然、反常规的例子,在主流红学回避和无法解答的情况下,用土默热红学一对照、一解答,一切都是那么合情合理、水到渠成。可怜了那些高智商的人,可惜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红楼的反常描写谜题面前,土默热红学是唯一准确的解答。

来源:依依讲历史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