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短视频平台上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消失了,但至今我们还不知道户晨风的被封到底是什么性质,毕竟他在各大平台的账号尚未明确显示“封禁”。
曾经以 “苹果” 指代高端、“安卓” 指代中低端,用“苹果人VS安卓人”划分人群的户晨风被封了?
最近短视频平台上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消失了,但至今我们还不知道户晨风的被封到底是什么性质,毕竟他在各大平台的账号尚未明确显示“封禁”。
那么,这样一个靠制造标签划分人群、靠争议迅速走红的网红,究竟是流量时代的“产品”,还是价值观失衡的体现?
户晨风真正走红正是因为他在短视频中反复强调“苹果代表精英,安卓代表草根。”
这类言论虽然引发大量批评,但传播速度极快,不仅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刷屏,也迅速扩展到了微博、知乎、小红书等社交社区。
标签式划分并不新鲜,却迎合了短视频时代的传播逻辑,和多年前“京沪永远涨”的口号一样,户晨风用最短的词语,构建出最强烈的对立。
这类简洁、冲突感强、便于模仿的表达方式,天然适合算法推荐机制,极易引发转发和模仿。
而“以片面求深刻”,正是他掌握的核心传播技巧。
让人困惑的是,明明多数人并不富裕,为什么像户晨风这样“歧视普通人”的内容还能走红?
在今天这个内容爆炸的时代,一个创作者不需要讨好所有人,只要能牢牢抓住1%-3%的忠实受众,就能成为顶流。
平台的推荐机制会将这些忠实用户的观看、评论、转发行为进一步放大,从而形成滚雪球式的传播效应。
这也意味着“不被讨厌”不再重要;只要“被一部分人狂热喜欢”,就能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
反过来看,哪怕95%的人讨厌你,只要5%的人愿意为你买单,你依然可以成为年收入千万的网红,户晨风的策略,正是建立在这个逻辑之上。
很多人会问:既然大多数人自己也用安卓,也没买房,为什么还要看这种“看不起自己”的内容?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复杂,对“上流社会”的幻想,几乎是人类社会的共性,不管是“苹果人VS安卓人”还是“有房者VS无房者”,这些话题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我暂时还不是,但我将来也许可以是”的心理预期。
户晨风的人设强化了这种幻想,他强调自己出身底层、做过蓝领、靠直播逆袭,成为“高端消费人群”的一员,这种“草根逆袭”的叙事,让不少人将他视作“奋斗的模板”,而非“歧视的源头”。
他的直播间里从未缺过向往阶层跃迁的人,他们看似在被嘲笑,实则在自我代入:“我也可以变成苹果人。”
户晨风并不是第一个用阶层标签制造话题的网红,多年前微博上有一位叫“财宝宝”的用户(原名“菜市场经济学家”)就曾因为“有房者才有婚姻资格”等言论引发争议,在那个时代,“有房没房”是最主要的社会分层标签。
而户晨风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制造标签,还制造人设。
他塑造出的“底层出身—奋斗成功—进入上层”的路径,极具感染力。
他让粉丝相信自己是“过来人”,是“普通人也能成功”的例证。
这种话术不仅击中年轻人的焦虑,也击中了中产阶层的焦虑——怕掉队,怕被边缘化,怕成为“安卓人”。
但是户晨风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草根群体,一些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白领、甚至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也可能会在工作之余主动观看他的内容并参与讨论。
这说明这类内容不只是“低端流量”的产物,它已经渗透到白领阶层、甚至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中。
很多人声称自己“只是看个乐子”,但当“苹果人VS安卓人”这样的标签,开始出现在PPT、市场调研、甚至企业战略中时,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娱乐式表达正在渗透进严肃表达,标签化语言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
来源:时光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