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日本高血压指南颁布:≥75岁老年人血压控制在130/80 以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10:21 1

摘要: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血压自然升高是一种在正常不过的现象,尤其是对于高龄老人来说,血压可以稍高一些,这一观念在医学界和大众心中都已经根深蒂固,但近期国际上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却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

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血压自然升高是一种在正常不过的现象,尤其是对于高龄老人来说,血压可以稍高一些,这一观念在医学界和大众心中都已经根深蒂固,但近期国际上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却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

截至2025年,我国高血压患者总数已突破3亿,约占总人口的21%,其中60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发病率接近50%,意味着近1.5亿高龄老人患有高血压,而7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更是超过60%。对于高龄老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速度增加,器官调节能力亦随之下降,长期血压的不可控更容易产生全身性的损害。

就比如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力衰竭;同时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如果发生在冠状动脉则可能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而主动脉夹层等危重急症的发生风险也随之上升,死亡率很高。外周血管也可能发生病变,就比如下肢,可引起供血不足,出现下肢发冷和间歇性跛行,严重时甚至需要截肢

在脑血管方面,此类疾病又会增加脑出血、梗死的可能性,患者就会面临口眼歪斜,无法说话,半侧身体瘫痪或是认知障碍等终身后遗症问题。

同样,它也会使肾微小血管和肾单位结构出现损伤,早期出现微量蛋白尿,逐渐进展为显性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必须依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的终末期肾病

而其对视觉健康的威胁,则可能会引起视网膜血管病变,包括眼底动脉硬化、出血,严重时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它还常常还与身体的多种代谢异常(如高血糖、高血脂等)共同存在,使患者需要同时控制多项指标,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不仅增加心血管整体风险,也提高了痛风发作的概率。

而且对于高龄老人而言,很多患者伴随记忆力减退,经常性可能忘记吃药,再加上行动不便,治疗依从性往往会更差一些,也就使得约80%以上的高龄患者血压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而近年来,多项大型研究证实,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之间存在连续相关性,即从正常血压到血压升高,风险会逐渐增加。即使是收缩压超过90 mmHg,心血管的风险就已经开始上升;而超过120/80 mmHg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血管损伤。

所以此类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干预、避免血压持续的升高。而在以往的临床上,对于老年人的血压应该保持在什么范围才安全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诸多异议。

就比如多数人可能认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年龄≥75岁)血管随着年龄变化逐渐变得老化,弹性不足,血管顺应性降低,压力感受器也变得迟缓,对于血压调节的能力随之也会减弱,就很容易出现血压波动。如果血压长期控制在较低范围内,就很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增加了晕厥、摔倒的风险,而这通常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又极有可能是致命性打击。

而且,高龄老人肝细胞数量减少、血流降低,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减弱,例如经肝脏代谢的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易在体内蓄积,引发低血压或电解质紊乱;同时,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下降约1ml/min,使经肾脏排泄的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半衰期延长,增加心动过缓或高钾血症风险

他们的自主神经功能衰退,使降压药易引起过度低血压,尤其是体位性低血压风险显著升高。而其靶器官敏感性降低,也会使血管对药物的扩张反应减弱,需更高剂量才能达标,但同时加剧了药物蓄积的风险。

所以,以往对于年龄超过75岁的人群,控制目标一般都会放宽至150/90mmHg,也就是高一点也很正常。但基于当前诸多最新科研证据,这一传统的观点已经被彻底推翻。就比如当前日本JSH发布的指南就很明确的建议,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患者应该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作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这一指南更新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对于高龄老人来说,适度的血压升高可能会短暂的增加脑血流量,但长期下去会显著增加心脏负荷,加速心功能的衰退。所以当前观点认为,在耐受前提下,血压“越低越好”,目标应设定为130/80 mmHg以下。这一标准适用于多数高龄患者,包括合并多种慢性病的人群。在我国开展的大规模数据对照实验,同样佐证了这个观点。

该研究共纳入80220名参与者(其中亚洲人66290人、白人8097人及其他人种5833人),平均年龄约为64岁,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A(强化血压治疗组)、B(标准治疗组)两个治疗组,其中A组的治疗目标是收缩压低于130毫米汞柱,B组的治疗目标为低于140毫米汞柱或老年人低于150毫米汞柱,或常规护理

在随访平均时间超过三年的时间里,A、B两组分别有2158名和2811名患者出现复合心血管疾病结局(包括心肌梗塞、中风、心力衰竭和心血管死亡)与B组相比,A组发生此类结局的风险降低了约24%。意味着每让58个高血压患者坚持强化降压1年,就可能避免1人发生心脏病或中风。

同时研究也发现,每让55个患者进行强化降压1年,可能会有1人出现相关的不良事件(如低血压和晕厥)和肾脏相关事件。不过,在综合考虑获益与风险之后,从总体来看A组参与者的整体利益明显高于B组。也就是说明对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积极控制血压至较低水平,虽然可能带来一些不适,但能够显著降低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整体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都要”一刀切”的把血压降到最低才算科学。而是更聚焦个体的功能状态、虚弱程度等特征,根据生理状态而非实际年龄来制定方案。

就比如年龄在75岁到80岁之间,健康状况良好、功能强健的人群,就应该积极的将收缩压控制到130 毫米汞柱以下,获益最大;而年龄超过了80岁的人群,刚开始的目标可以先以140 毫米汞柱为指标,如果达标后感觉身体依然耐受性良好,那就可以考虑进一步的降到130 毫米汞柱以下

如果是本身就合并有衰弱、跌倒高风险人群,以及记忆力衰退的患者,那目标就可以放宽到150 毫米汞柱,避免过度降压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而合并严重共病(如晚期肾病、预期寿命短)的患者则主要应该注重生活的质量,那对于血压的指标就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再适当放宽目标

不过,不管是哪一类,在进行药物治疗的时候都应该从小剂量调整开始,并密切监测机体的耐受性。而且想要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还应该结合生活的干预,在医生指导下,稳步实现降压。

对于老年人来说,管理血压先要从调整生活方式来入手,尤其是超重/肥胖、代谢异常或合并多种慢性病的群体,更需以生活方式调整为核心,结合必要的药物干预。

普通患者需将每日钠摄入从当前水平逐步降至<2300mg(约1茶匙盐),理想目标为<1500mg(约3.75g盐)注意一些“隐形钠”的陷阱,如1包方便面含钠约1500mg,100g挂面含钠约1200mg,外出就餐的时候口味比较重的菜肴,可以用清水涮一下再吃;减少盐、酱油、豆瓣酱、番茄酱这些调味料,可以用柠檬汁、姜蒜、香草等进行部分替代。对于严重体位性低血压的老人,过度的限盐可能加重低血压症状(如头晕、跌倒),那这个时候就要在医生指导下将钠摄入维持在1500-2000mg/日

同时血钾正常的患者也要注意通过食物补充钾离子,如香蕉(422mg/1根)、菠菜(558mg/100g)、土豆(620mg/1个);如果是正在服用保钾利尿剂、慢性肾脏病3期等患者,则需药避免此类食物,并每3个月检测血钾,若出现乏力、心律失常需要立即就医。

膳食模式主要推荐DASH饮食的本土化调整,如每日摄入蔬菜500g(深色占一半)、水果200-300g、全谷物150-200g、低脂乳制品300ml、瘦肉/鱼类100g,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例如,早餐可选用燕麦粥+水煮蛋+小番茄,午餐为杂粮饭+清蒸鱼+凉拌菠菜+豆腐汤,晚餐搭配玉米半根+虾仁炒西蓝花+低脂酸奶,加餐选择坚果10g或苹果1个,避免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

对于超重(BMI 24-27.9)的老人初始目标应该为减重5%(如70kg老人减3.5kg),后续可逐步增至10%肥胖(BMI≥28)老人则需要在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多学科干预方案(如采用“餐盘法”分配进餐食物比例+中强度有氧运动及抗阻训练等)。减重速度应控制在每周0.5-1kg,避免快速减重导致肌肉流失和免疫力下降。

为了防止反弹,减重之后至少需要维持6个月以上,逐步增加热量摄入至平衡状态,并定期监测体重、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和体脂率(男性<25%,女性<30%)。

而且对于所有患者来说,保持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如快走(速度以能连续说话为宜)、太极拳、八段锦、游泳(水温≥28℃)等)都对血压的控制十分有利。建议频率可以保持在每周5天,每次30分钟(可分3次完成,每次10分钟),但需药避开清晨6-10点的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且如果血压太高(如>180/110mmHg)时应暂停运动

同时搭配适当的抗阻训练来稳定血压,推荐动作包括坐姿抬腿、弹力带划船、靠墙静蹲等,建议强度为每组8-12次,完成2-3组,每周2次。运动时需保持呼吸顺畅,避免憋气时血压骤升,运动后还要记得监测血压,若收缩压升高>20mmHg就要进行强度的调整。

再有老年患者应该保证7-8小时/日的睡眠,通过固定作息时间(如22:30上床,6:30起床)、睡前1小时避免电子设备,防止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等方法来改善睡眠。同时可以通过正念冥想或社参与社区活动等都可以降低负面情绪,减少交感神经兴奋。

如果按照上述方式进行调整,90天后依然未能控制到理想水平,这个时候就应该启动药物治疗。优先选择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避免短效药(如硝苯地平片)导致的血压波动;收缩压≥160mmHg或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者,常需2种及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如钙通道阻滞剂+ARB/ACEI)。

同时需要警惕一些保健品陷阱,如宣称“天然降压”“无副作用”的产品(如罗布麻茶、绞股蓝)可能含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如利血平),导致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而且,要做好家庭血压的监测,与诊室血压130/80 毫米汞柱以下相对应,家庭血压的控制目标为125/75 毫米汞柱以下。建议每日早晚各测1次(晨起排尿后、睡前),取平均值记录;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前静坐5分钟,手臂与心脏平齐。

特别要留意那些在家里检测在正常范围内,到了医院看到医生一紧张就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的患者,这说明已经存在潜在发生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样应该提前进行生活干预。

血压的长期不受控,对于高龄老人来说危害性更大。如果是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可以尽量的把血压控制的更低一点,多数老人还是可以从中获益。不过也要量力而行,做好日常的监测,一旦出现大的波动,及时就医。

[1]屠思佳,袁红,蔡梦阳.国内外最新高血压指南更新要点与解读[J].心电与循环, 2025(4).

[2]冯欢欢.科学控压:高血压预防与日常护理指南[C]//二〇二五年华南健康管理论坛健康科普作品文集.2025.

[3]徐少坤,张丽,陈晨,等.强化降压:从循证证据到临床实践的多维考量[J].心电与循环, 2025(4).

来源:医者科普记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