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埃克森美孚近日宣布暂停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和荷兰鹿特丹的两座化学回收工厂投资计划,表面看是受欧盟法规限制,实际上呢,这是揭示了欧洲化工行业在绿色转型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深层矛盾。
埃克森美孚近日宣布暂停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和荷兰鹿特丹的两座化学回收工厂投资计划,表面看是受欧盟法规限制,实际上呢,这是揭示了欧洲化工行业在绿色转型与产业竞争力之间的深层矛盾。
埃克森美孚搁置1亿欧元化学回收项目的直接导火索,是欧盟于2025年7月提出的“质量平衡规则”草案。该规则要求企业对回收材料进行严格核算,确保输入与输出物料总量平衡,但其核心争议在于 “燃料豁免”和“差异化分配”条款:被加工为燃料的产出物无法计入回收成分,且一体化综合回收设施的核算门槛被大幅提高。埃克森美孚计划依托现有石化工厂建设热解装置,恰恰属于规则中“核算复杂、回收额度被压缩”的综合设施范畴。据该公司测算,其能获得的回收额度不足预期一半,直接冲击项目经济可行性。
这一事件折射出欧洲化工业面临的系统性压力。近年来,巴斯夫、道达尔能源、壳牌等巨头已关闭超过40套欧洲装置,原因集中于能源成本高企(欧洲天然气价格长期为美国的4倍)、监管趋严及全球竞争失衡。埃克森美孚在叫停欧洲项目的同时,却将美国得克萨斯州贝敦工厂的化学回收产能翻倍,凸显其战略重心向政策更灵活的地区转移。
欧盟的监管逻辑存在内在矛盾。一方面,其设定了2030年塑料瓶再生成分占比30%的目标;另一方面,质量平衡规则和《企业可持续性尽职调查指令》等法规又抬高了合规成本。埃克森美孚首席执行官达伦·伍兹公开呼吁废除CSDDD,并寻求美国政界施压,反映出企业试图通过地缘政治杠杆改变规则框架。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重构风险。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关闭英国乙烯装置后转向中国福建扩建产能,欧洲环氧树脂自给率可能跌破50%。若欧盟坚持现行规则,不仅难以吸引新投资,还可能加速现有产能向亚洲、北美迁移,最终加剧其对基础化工品的进口依赖。
化学回收技术的规模化本需巨额资金支持,但规则不确定性已引发连锁反应。陶氏、Neste相继放弃欧洲热解项目,Neste甚至暂停1.11亿欧元裂解装置升级计划。这些决策进一步压缩了欧洲塑料循环经济的试错空间,使其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之间陷入两难。
欧盟如何在环保目标与产业可行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将决定其循环经济愿景的成败。对于跨国企业而言,欧洲市场的吸引力正重新评估——唯有在规则清晰性与成本竞争力上找到共识,才能避免绿色转型沦为一场零和博弈。
来源:氯碱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