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武帝要大量增加赋税才能征战四方,唐太宗却不需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8 05:01 1

摘要:相比于唐朝,汉朝虽然有文景之治,但经济基础还是太薄弱了。而且,两人时代差距也很大,治政理念有所不同。所以,在唐太宗出征时,才不需要加重赋税。

相比于唐朝,汉朝虽然有文景之治,但经济基础还是太薄弱了。而且,两人时代差距也很大,治政理念有所不同。所以,在唐太宗出征时,才不需要加重赋税。

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唐朝这两个王朝,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之所以一直念叨他们两个,就是因为他们无比的强盛。

不过,虽然都是强中手,但是二者之间也是有差距的。最明显的一个差距,就在于国库这方面。

当年汉武帝北伐匈奴,打得漠南无王庭。虽然一次又一次的获胜,但最后国库没银子了。而唐朝呢,虽然同样常年征战,但人家国库一点负担都没有。

这样的差距,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对比着看一看。

首先,双方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中国历代的王朝,只要是在乱世中重建的,那就要承担两个责任。一是收拾前朝的烂摊子,把废墟打扫干净。二是在废墟上重建新王朝。

也正是因此,在王朝的初期,一般都是非常贫困的。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创造一个盛世。

从乱世到盛世,从贫困到富裕。王朝走向巅峰是一定的,但当到达了巅峰后,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不可避免的还有灭亡。

所以,封建王朝基本是相似的,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他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当我们得知这些之后,再来看看这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我们先来看看汉朝。秦朝末年的时候,六国遗民造反,搅碎了秦朝的基石。毫不夸张的说,秦始皇建立的帝国,直接被打成了废墟。

而在这个基础上,刘邦接手了天下,建立了汉朝。不但经济不行,就连政治基础也很薄弱。毕竟封建制度这个东西,秦始皇也没开发的太明白。而这也就意味着,汉朝的发展无法借鉴别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身上有这么多负面效果,汉朝前期的发展才会如此缓慢。好在汉朝国运不错,连着出了文帝、景帝两代明君,造就了一个文景之治。两代明君,加上开国的基础,汉朝才恢复了过来,不至于困苦不堪。

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其实是处于上升期的。在这个阶段,选择安稳发育才是最好的。但是汉朝国情不允许,汉匈之间必有一战。

而且,汉武帝并不擅长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穷兵黩武,又有些好大喜功,汉朝越来越穷也是正常的。

李世民就不一样了,虽然李世民是二代皇帝,但事实上,把他当成开国之君是没问题的。

王朝建立之初,正是百废待兴,指望皇帝干活的时候。这个阶段,只要皇帝有能力,王朝就会越来越富裕。正好,李世民也算是千古一帝,唐朝富裕起来,也是理所应当的。

除了历史阶段的问题以外,两个皇帝对征战的理解也不一样。当时汉武帝打匈奴,目的除了击败匈奴,让其不再入侵汉朝外,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攻城略地。

匈奴占据的那片土地,有不少的地方水草丰沃,是养马的好去处。而汉朝当时缺马,非常需要这片土地。所以,汉武帝不但要打下来,还要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疆域。这样一来,难度可就大大提高了。

领土这东西,不是谁打下来就是谁的,是需要长期治理、教化,才能让他成为自己领土。

而且,汉匈之间文化差异巨大,生活环境、习性差距都很大。所以在攻下城池后,想要将其变成汉朝领土,需要投入的就太多了。

但投入再多也不能不投入,毕竟这是功在千秋的事情。有这么一块养马地在,日后征战天下,汉朝可就有了底气。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汉武帝真是下了血本。在攻下领土后,他迁徙了一大批人,让他们来到这里居住。同时设置官员治理、发展这块地方。

我们不得不承认,汉武帝确实很有决心。毕竟这件事情,对国力的损耗太严重了。封建王朝的交通没那么发达,被发配边疆都是一种酷刑。那么同理,让百姓迁徙过去,其中损耗的人口、财力就更不计其数了。

但还是那句话,这是功在千秋的大事,汉武帝就算不做,大臣也要逼着他做。至于其中的损耗,刚开始还能吃老本,靠文景之治的基础。但是到后来,国库也没银子,那就只好苦一苦百姓了。

也就是说,汉朝后来的“穷”,不光是打仗打的,还有治理地方的损耗。和治理地方相比,战争的损耗都算是小的。因此,汉朝才会越打越穷。

而李世民就不一样了,毕竟他身处后世,很多事情,都能吸取前朝的教训。所以,基于汉武帝,以及其他皇帝征战、治理的事迹上,他也总结出了自己的办法。

这个办法很简单,就是在攻下一个地方后,在当地选一个代理人,让其负责管辖这片土地。而唐朝要做的,只是派出一些官员,让他们到地方监督。

是的,就这么简单的办法,解决了治理占领区这一难题。可以说,李世民的这个方法,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了最优的解决效果。基本不花费银子,完全不耽误征战。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李世民的这个办法,虽然能够快速、低成本的治理地方。但问题就在于,用他们自己人管自己人,很难让他们彻底归顺。

就像那些藩属国,在王朝强大的时候,他们愿意俯首称臣。但大哥一旦衰落,他们就是第一个造反的。

唐后期的藩镇割据,也是从这时就埋下的祸根。一旦地方拥兵自重,中央的控制力又被削弱,那造反是必然的。

所以,李世民的这种治理办法,确实是非常好用。完全不耽误继续征战,还能扩张领土。最重要的是,如果唐朝想的话,完全可以靠这个办法继续征战,不断发战争财。

当然,从长远上来看,地方的治理问题还是没法解决。要是不想养虎为患,那就只能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长时间的治理地方。

而且,汉唐面对的对手,以及他们自身的情况也不同。在汉武帝时期,虽然汉朝国力有所恢复,但也只是“恢复”。顶多是贫弱的人恢复健康,不至于变得强壮。

但当时的匈奴可不一样,长时间纵横草原,加上时不时入侵汉朝,这么久的时间里,匈奴一直保持在巅峰期。

加上匈奴内部团结,所以汉武帝面对的,是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如果没有卫青、霍去病的话,汉武帝甚至还要落入下风。但正是有了大汉双璧,汉武帝才看到了希望,才会倾全国之力征讨匈奴。

但这样一来,国家的压力也就大了。士兵的兵饷、抚恤金,人吃马嚼的粮草,加上军备的消耗,这些都不是小数目。要不是文景之治的基础,就算再怎么压榨百姓,汉朝也凑不出来这么多钱。

但是,就和领土问题一样,攻打匈奴这种事,只要有一线希望,那就要倾尽全力。没办法,从刘邦建国之初,汉匈就是死对头。现在好不容易有机会,就算自己五劳七伤,也得把匈奴弄死。

而唐朝呢,虽然突厥、吐蕃这些国家有实力,但远不能和唐朝对比。尤其是突厥,在隋朝的时候很强大,可到了后期自我分裂,分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

突厥很强大,但是经历了自我消耗,他的实力早就衰退了。所以,和大唐比起来,他真的不够看。

而且到了后面,唐朝征战天下的时候,很多次都是一战灭一国,将领们战绩相当的剽悍。可能国家没损耗多少银子,就从对方国库里掏出来了。这样一来,不但消耗不了多少,反而还能赚一笔。

这样的待遇,汉朝可是没有的。毕竟汉朝的对手,只有匈奴一个,而匈奴王庭就算再富裕,也不至于能弥补这么多年的军费。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