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什么是窄门?这个词出自《圣经》。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往永生,只有少数人能找到。(《圣经》: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
首先什么是窄门?这个词出自《圣经》。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往永生,只有少数人能找到。(《圣经》: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三层理解。第一,通往窄门的路是一条只有少数人才会走的道路;第二,沿着这条路走可能充满磨难,根本不被他人理解,可是你一定要这么做;第三,为什么要走窄门呢?因为通往永生的路是小的,门是窄的,找到的人少,而引入沉沦的路是大的,门是宽的,进入的人多。
这就是《窄门》这部经典作品的灵魂。它非常不配合大多数人。别人都这么做,那你也要这么做吗?从来都是这样,那便一定对吗?他们都说这样是为你好,那就一定是好吗……在作者纪德看来,如果世间真的存在幸福,那一定是窄门。你要通往它,必须怀抱信仰,历经考验。
我第一次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太年轻了,其实我没怎么看懂,可是《窄门》成为打在我性格里的一个记号。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当有两件事出现在面前,一个是难的,一个是容易的,我会选那个难的。为什么?因为我不相信有捷径,我相信好东西一定要克服困难才能够得到。
《窄门》这本书究竟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简单概括一下,书里的男主人公叫杰罗姆,他和自己的表姐阿莉莎青梅竹马,彼此深爱,可最终两个人也没有办法在一起。那一对有情人为什么不能终成眷属呢?和罗密欧、朱丽叶不一样,和贾宝玉、林黛玉不一样,这一对年轻人并没有遭遇世俗的巨大压力。在相爱的时候,他们一心想为对方变成更好的人,以至于无法忍受任何不完美发生。
尤其是女主角阿莉莎,她目睹了长辈婚姻的失败,妹妹婚后生活的庸俗。她就拒绝走入婚姻,认为这样就能够避免痛苦。能吗?并不能。一方面阿莉莎很清醒,她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纯粹的爱情一定会在婚姻中堕落为世俗的爱情,这让她无法接受。可是另一方面她又很感性,没有办法狠心割舍深爱的男友。所以阿莉莎一直在纠结和内耗。在很多年里,阿莉莎一直拒绝杰罗姆,最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带着一颗衰老的心,痛苦地去世了。
这故事一点都不复杂,可是它很颠覆。你有没有一边抓狂,一边又觉得似乎有点理解阿莉莎?的确会有这样的人存在吧。世界上最拧巴的感情就出现在《窄门》里面。爱情就是这对年轻人的窄门。实际上,爱情也只是生命中一小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窄门,那就是你此生必然要经历的考验。它埋伏在那里会给你致命的一击。
这部小说的文字像散文诗一样优美。我在读的时候,会想起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就是那个文字的质感,像半透明的玉一样,又坚硬,又清澈。比如说,正由于我抱着与你相见的希望,我才永远认为最崎岖的路是最好的路。还有,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熄。爱情最美好的时刻,不是在说我爱你的时候。
你说这是怎么写出的这么虐心的一本书呢?我们来说说作者,他叫安德烈·纪德,一百多年前生活在法国。纪德是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一生都在追寻与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就像纪德这个人一样,一言难尽。
杰罗姆与阿莉莎的爱情
这本让人浑身发抖的小说到底有多厚呢?总共不到两百页,非常薄的一本书,分为八个章节。它用第一人称杰罗姆的视角来展开叙述,中间穿插着和女主人公阿莉莎的书信往来。
在小说的第一段,杰罗姆说,我在这里讲的故事,换做别人,可以写成一本书。然而,我在这“故事”里不遗余力地活过,倾尽了所有德行,所以仅仅将回忆记录下来。往事断断续续,支离破碎,但我不打算靠虚构事实连通补缀,这种修饰铺陈会浇灭讲述的热忱,最后一丝意趣也会化为乌有。
这就是纪德开篇就想要说的,我们要在这本书里直面内心和真相,哪怕它非常地沉重和复杂。
故事是这样的:在父亲过世那年,杰罗姆不到十二岁。母亲为了儿子的学业,决定带着他移居巴黎。杰罗姆从小身体比较柔弱,每一年六月中旬,母亲就会带着他前去舅舅布科兰的农庄休养一段时间。这个农庄在一个宗教风气很浓厚的小城里,舅舅家的生活很殷实,这里有着城市少见的田园景色,花园、薄雾和美丽的夕阳。
舅舅家有三个孩子,分别是表姐阿莉莎、表妹朱莉叶特和表弟罗贝尔。在旁人看来,这两姐妹中妹妹更美,因为朱莉叶特生性活泼大方,但杰罗姆更喜欢姐姐阿莉莎,因为他跟阿莉莎都是安静和生性忧郁的人。阿莉莎长得很像自己的母亲,充满了那种欲说还休的神秘感。
舅舅对待杰罗姆很好,视如己出,而杰罗姆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表姐阿莉莎的感情。他们两人一起念书、读诗,在小花园里散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杰罗姆的舅妈名叫露希尔,这个女子美貌、活泼、风情万种,喜欢穿领口比较低的衣服。母亲告诉杰罗姆,说舅妈不是本地人,她是个孤儿,被一对牧师夫妇收养长大。年轻的舅舅对舅妈一见钟情,恰好那个牧师养父认为露希尔性格奔放,可能会对自己家的亲生儿女产生不利的影响,就急着把她嫁出去。双方一拍即合,布科兰和露希尔很快就举行了婚礼。
等到激情褪去,在朝夕相处中,夫妻间的差异就渐渐暴露出来。舅舅布科兰为人踏实、简朴,兢兢业业地照顾儿女、经营田庄。可是舅妈露希尔却喜欢漂亮的衣服,喜欢享受,喜欢睡到午饭后才起床,抱着一本书躺在吊床上发呆。而在晚餐后,舅妈从来不参与家人的围桌闲谈,只是独自坐到钢琴前弹奏舞曲。
杰罗姆的妈妈不喜欢舅妈,觉得她这种慵懒的、放肆的调调很让人看不惯,所以就频繁在布科兰面前指责露希尔。在周围人的影响下,舅舅布科兰对妻子也越来越冷淡,夫妻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舅妈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就转而向婚外寻找乐趣。
舅妈是非常大胆的,她竟然偷偷地挑逗杰罗姆,让这个小小的少年又恐惧、又耻辱。然后杰罗姆发现,舅妈会公然在小客厅里接待男性客人,当着儿女的面做出暧昧的行为。
有一年复活节,杰罗姆在阿莉莎家里看到了这令人难堪的一幕:他的舅妈正在跟一个俊俏的年轻军官调情。表弟表妹比较年幼,并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是当杰罗姆来到阿莉莎的房间时,发现这个女孩子满脸泪水,跪在床头。
母亲的放荡深深地伤害了阿莉莎。这个姑娘虔诚地信仰上帝,遵守各种清规、戒律,自己身边发生的这一切让她陷入了巨大的羞耻和痛苦中。从此阿莉莎也对爱情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杰罗姆看着眼前的表姐,心中油然生出一种怜悯、喜爱和为爱情献身的崇高感。于是他想要安慰表姐,就低头亲吻了她,把她护在怀里,决心用一生来呵护阿莉莎。
从此杰罗姆更认真地学习,更严格地修行品德,一心想用更好的姿态去匹配爱人。这两个年轻人一生的纠葛也从这里开启了。
你看,这就是初恋。刚刚开始我们不懂得爱,但爱一旦出现,它会让我们期望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是爱情的力量,非常强大。
不久以后,舅妈露希尔就用最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婚姻。她跟情人私奔了。舅舅布科兰非常地痛苦,余生都没有再快乐过。
两天以后,杰罗姆一家和舅舅一家一起去教堂做礼拜。他们听到牧师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很多人在第一次听到这段话的时候都有一种茫然感。而此时的杰罗姆也仿佛看到一大群人热热闹闹地前行,而他和阿莉莎在朝另外一个方向走。他们身穿白衣,走向窄门,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
窄门的含义就在这里出现了。对一个十四岁的孩子来说,爱上一个女孩,满心满眼就只有她。杰罗姆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阿莉莎,比如说好好学习、与人为善。如果轻易地实现了一件事,杰罗姆还会感到不满足。他认为我对未来的追求,与其说是为了幸福,不如说是为了获得幸福所付出的无限努力。所以杰罗姆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他对阿莉莎说,无论将来他成为什么人,那全都是为了阿莉莎。但阿莉莎却告诉他,说我有可能会离开你,杰罗姆。杰罗姆回答说,但我永远不会离开你。阿莉莎回复他,你难道不能坚强点,独自前行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独自到上帝那里去。杰罗姆说,但你是为我指路的人。
你看在这里,我们就发现了两个人的不同。阿莉莎是有信仰的人,她爱杰罗姆,但觉得不该胜过爱上帝。还有什么感情是更重要的呢?如果我们对有信仰的人并不熟悉,可能难以理解阿莉莎。但是阿莉莎的这种信仰就决定了这一对恋人的相处模式。
几年后,杰罗姆的母亲心脏病发作得越来越频繁,在一个傍晚,她离开了人世。母亲在临死前还牵挂着一对小儿女的未来。办完母亲的葬礼,杰罗姆决定正式向阿莉莎求婚。可出人意料的是,阿莉莎断然拒绝了他。她说,现在还不行,我不需要那么多幸福。我们现在这样不是也很开心吗?
杰罗姆感到非常不开心,因为他在巴黎高师重修了修辞学,马上就要开学,离开这里了。在临走前,他多么希望能够跟阿莉莎明确彼此的心意。可是阿莉莎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她又不希望让杰罗姆伤心,就约定说,我们互相写信,我会在信里对你解释这一切,告诉你我究竟是怎么想的。
杰罗姆到校的第二天就收到了阿莉莎寄来的信。在信中,阿莉莎好像显得自然了很多。她坦率地表示,自己虽然喜欢杰罗姆,但比他年长,如果进入婚姻,就很可能遭到厌弃。所以阿莉莎希望杰罗姆能够多接触一下其他女人,增长一下阅历,订婚的事以后再说。
阿莉莎是因为在少女时期目睹了家中长辈的婚变,对感情有着很大的不安全感,所以她不能够完全地信任杰罗姆的选择。
在信的最后,阿莉莎强调,她永远不会停止爱杰罗姆。所以爱是真的有,可是爱也会带来患得患失,这就是真相。
读完这封信后,杰罗姆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去跟自己的好朋友阿贝尔商量。阿贝尔建议,你先别回信,我们这个周六返回舅舅家,我们要当面问问阿莉莎究竟是怎么想的。
到了周末,一切按照计划发生。杰罗姆回到了舅舅家,他又见到了阿莉莎。阿莉莎正在靠窗的地方做着针线活,看到杰罗姆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她显示出一种矜持的冷漠。对,当我们手足无措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掩饰自己的惊讶、热情或者是心跳,用冷漠来表示。
午饭后是妹妹朱莉叶特陪杰罗姆去花园里散步。在聊天中朱莉叶特告诉杰罗姆说,有一个葡萄园主向自己求婚了,但对方没什么文化,长相平庸,甚至有点滑稽可笑。朱莉叶特完全没看上他,就让父亲以自己年龄太小为借口帮她拒绝这个人。但葡萄园主显然对朱莉叶特情根深种,他表示可以等朱莉叶特长大,而他这么早来求婚只是为了早点排队。这就是朱莉叶特的遭遇。
说完这一切后,朱莉叶特就关心地问起杰罗姆,你跟阿莉莎怎么样了?杰罗姆正在苦恼中,他就给朱莉叶特看了阿莉莎写给自己的那封信,问她说,阿莉莎究竟在想什么呢?
朱莉叶特说,她的理解是姐姐想要给杰罗姆足够的自由。可是杰罗姆不能理解,跟爱情相比,他并不看重自由。所以他找到阿莉莎,很直白地去问她,说你的信把我招了回来,那你的态度究竟怎样呢?
阿莉莎说,我料到了你会回来。但是她不懂杰罗姆为什么不能够理解自己。阿莉莎解释说:我和你说得很清楚,我们一直以来都很幸福,你却还建议我改变,我拒绝了,这有什么可惊讶的呢?
杰罗姆只好回答说,如果阿莉莎希望沉浸于眼前的幸福,那么也可以不订婚,只要彼此相爱就好。这是杰罗姆的妥协。这一天对杰罗姆来说意义非凡,可是他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天对他的好友阿贝尔来说也非同一般。发生了什么呢?
阿贝尔一见到朱莉叶特就疯狂地爱上了这个姑娘。他觉得朱莉叶特学识非常广博,她会意大利语,还懂诗歌,还问了阿贝尔很多问题。杰罗姆听到这一切感到非常吃惊,这完全不像他所认识的朱莉叶特。实际上,他从来没怎么关心过朱莉叶特。
阿贝尔就说,因为你跟阿莉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感情里,对他人的关注非常少,你们只看见了自己。阿贝尔决定追求朱莉叶特,甚至是想到了求婚。
受到好朋友的影响,杰罗姆也开始畅想起自己的未来,那一定是和阿莉莎在一起的。在这个时刻年轻人们显得很幸福,因为一切都在想象之中。可是想象不一定会照进现实。
杰罗姆在见到阿莉莎之后又返回了学校,他们一直保持书信往来,见面不多,甚至他们在刻意减少见面的机会,因为见了面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可是在信中,他们却有那么多的话要说,似乎两个人都爱上了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恋人。
到了这一年的圣诞假期,长辈们又关心起了杰罗姆和阿莉莎的进展,大家都希望这对年轻人能够在一起。可是阿莉莎依然明确地表示,她不想订婚。阿莉莎甚至劝说杰罗姆,说你应该娶我的妹妹朱莉叶特,因为她更年轻、更美貌。而且阿莉莎发现朱莉叶特早就对杰罗姆情根深种。
是的,所有人都能看出来朱莉叶特爱上了杰罗姆,唯独杰罗姆本人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件事。这就叫当局者迷。而那个自信大方的阿贝尔也是后知后觉。
可是阿莉莎的内心发生了什么样的一幕呢?她认为妹妹喜欢自己的恋人,那如果我接受了杰罗姆,就会伤害到妹妹朱莉叶特。所以阿莉莎没有跟任何人商量,就选择退出,牺牲自己,成全妹妹。她认为这样才是圣洁的。
但是杰罗姆完全不能接受,他坚定地表明,自己心中只有阿莉莎。可阿莉莎还是把杰罗姆赶走了,说要好好地想一想。
这是不是让旁观者觉得难以理解?可能这部小说最大的争议也就发生在阿莉莎的各种“作”上面。明明深爱,却一次一次把爱人推得很远。
信仰与爱情的冲突
阿莉莎究竟是个什么人呢?我在想我们可能没有办法轻易地去评价一个人,但这一幕非常真实。生活中就有很多个阿莉莎,她走的是窄门,不被很多人理解,甚至大家不愿意理解她。就像大家不理解林黛玉动不动就哭,认为那就是小性子,也不能理解贾宝玉为什么爱和女孩子们厮混。
但是,纪德不是这样。他把阿莉莎当作主角,认认真真地写下阿莉莎的故事,让那些愿意理解阿莉莎的读者通过这个人来拓展自己的认知和审美,对感情有更大的包容性。
其实阿莉莎的行为就源于她的信仰。她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那个高度类似于献祭。她甚至宁愿牺牲一切来追求圣洁感、平衡感,那种光感。所以世俗中的很多的东西在她看来都可以放下。
但我们还是要说,这的确只是阿莉莎的一厢情愿。她沉浸在自己想象的那个世界里,她根本没有想过妹妹朱莉叶特要不要这种拱手相让的感情,甚至都没有想过她以为自己能做到的这件事会不会反过来让自己后悔、困扰。
朱莉叶特用什么方式来对待姐姐的这种牺牲呢?妹妹一点都不领情。在圣诞宴会上,朱莉叶特任由葡萄园主牵起了她的手,公开宣布说自己决定嫁给这个人。阿莉莎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慌张,她去找杰罗姆,说这件事不能这么办,朱莉叶特并不喜欢这个人,今天早晨她才跟我说,杰罗姆,你要想办法阻止她,她将来该怎么办呢?
可是还没等大伙反应过来,朱莉叶特突然昏过去了,大家就把这个女孩子送回房间休息,留下阿莉莎和姨妈照顾她。事情变得一片混乱。
第二天阿莉莎通过姨妈转告杰罗姆,说朱莉叶特的情绪稍稍缓和了一些,她需要完全的静养,希望杰罗姆不要再来了,而且近期都不要再来他们家,以免影响朱莉叶特的心情,让她的病情加重。就这样,杰罗姆只好暂时离开这里,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见到阿莉莎,这让他感到十分难过。
另一方面他的好朋友阿贝尔也经历了这一切,感受到很受伤,因为他不知道朱莉叶特竟然爱上了自己的好朋友,还因为赌气决定嫁给另外一个人。所以阿贝尔就留下了一张字条,也提前离开了。
每个人都变得很痛苦。我们不是在相爱吗?我们不是因为爱而努力地变得更好吗?这一切为什么会带来痛苦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没过多久,朱莉叶特的婚讯传了出来。阿莉莎一直在试图阻止她嫁人,但是没能成功。姐妹两个人的关系因为这件事显得有些僵持。
再后来杰罗姆得到一封阿莉莎写给姨妈的信。在信中阿莉莎说,她见过了葡萄园主,并跟他聊了天,感受得到这个男人很爱自己的妹妹,也许他们的婚事不会像她想象中的那么糟糕吧。阿莉莎还提到说,自己不再像过去一样给杰罗姆写长信了,以免打扰他学习。
姨妈把这封信转给了杰罗姆,杰罗姆读了以后就非常地生气。他觉得阿莉莎给别人写信,可是绕过了自己,她在刻意回避自己。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又去找阿贝尔倾诉,说害怕阿莉莎会放弃这段感情。
阿贝尔就建议,从现在起对爱情和婚姻绝口不提,你和阿莉莎聊点别的吧。杰罗姆就听从了建议,他改变策略,不再追问感情、订婚这些事,只是一封一封地给阿莉莎写信,聊聊家人、聊聊亲情,说说有意思的事,终于慢慢软化了阿莉莎的态度。
不久阿莉莎渐渐地好起来了,他们保持了书信的往来。就在这个通信过程中,阿莉莎爱上了阅读,而因为杰罗姆,她也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阿莉莎写信分享自己的见闻感悟,表达自己对杰罗姆的思念。她对杰罗姆的回应越来越热烈。她说,现在家里的房间和花园里都空落落的,会觉得有点难捱,她不由自主地总想要去找杰罗姆,想要跟他在一起。
在一封信的结尾阿莉莎写道,我想起朱莉叶特跟我说过的那个绚丽国度,想起其他一些辽阔、荒凉又光辉灿烂的国度,心中就升腾起某种陌生的信念,也许终于有一天,我们将会以我不知道的方式在未知的神秘大国中相见。
杰罗姆收到这样的信十分欣喜,他立即就想要去见阿莉莎。但阿莉莎又恳求他今年不要见面。可是紧接着,阿莉莎又写来了一封信,她因为杰罗姆不在自己身边感到遗憾,流露出对杰罗姆十足的想念。
你看在爱中,人就是会这么患得患失。所以说真正的爱情就是生病。有人说,我不要生病,这就是恋爱脑。可是如果你永远不生病,你就永远没有这种免疫力。
阿莉莎说自己有很多话想要跟杰罗姆讲,希望能够无止境地说下去,可有的时候又一个字也想不出来,思路也不清晰。
接下来一段不能见面的时光里,他们会在信件中分享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阿莉莎回信说,她认为所有雪莱、拜伦的作品加起来都比不上去年夏天他们两人一起读过的四首颂歌。这种感受非常地真实。
可尽管这样,阿莉莎还是在信中写道,现在我们最好还是别见面,你若在我身边,我就不能进一步思念你了。
这种矛盾的心态应该怎么理解呢?小说里有一句话,说爱情最美好的时刻并不是在说“我爱你”的时候。
我试着来梳理一下,杰罗姆和阿莉莎彼此深爱,这毫无疑问。爱情也引领他们变得更好。但纪德的写作多么惊人,他写出了两个人都对真实的对方并不熟悉,他们只是在书信中爱着对方。就像我们有可能在一部文学作品中爱着某一个作者,在某一个诗歌的幻象中就认为那个写诗的人是值得我们不顾一切的,那其实都是你的想象,是一种滤镜。
所以就像这书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这一对有情人为了不俗而回避具体的生活,他们只能彼此分享书籍,阅读诗歌、书信,沉浸在那种“我没有你怎么活下去呢”和“我是如此爱着你”的感觉中。这只是感觉而不是事实。他们疯狂地爱着想象中的对方,无法自拔,是有这样的状况吧。
那跟随着杰罗姆的视角,我们就能看到他对这段感情是非常投入的,对心爱的姑娘也很偏爱。但是对阿莉莎来说,这份感情更像是她对上帝的献祭。她一再克制自己的欲望,对爱的欲望,对爱人的欲望。她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通过这种献祭,她感受到自己是如此地与众不同。她感受到自己在追求一种不同于俗世的更加伟大的感情。
就像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为了某种纯洁感,让那个疼痛说再痛一点吧,说让那个雨下得再大一点吧,为了那种悲情。但事实上,这种貌似伟大的情感并没有让阿莉莎幸福平静,反而让她活得非常拧巴。
你说真的有这样的人吗?我最近在看一部书,就是演员陈冲的《猫鱼》,写得真好。我也曾经在直播的时候推荐给大家。其中有一段文字的描写就让我立即想起了《窄门》。陈冲好像就是在回应这个故事。她说,在我的个人世界里,爱情应该算是最重要的内容了。年轻的时候我所交往的男朋友总是住在远方的另一个城市,分离时的焦灼等待,重逢时的欣喜若狂,似乎比男朋友本身的价值还要重要。
所以这些男朋友和这种恋爱是什么呢?只是爱的容器,是照在我感觉触须上的放大镜。这个比喻太准确了。它们让我更敏感地体验生命。我好像更需要它们的这种缺席,而不是它们的在场。只有在我的思念和渴望中,它们才可能成为一片广漠无际的土壤,让我的爱情生根。
陈冲是另一个阿莉莎。她爱的是爱这件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她甚至爱自己在爱情中呈现出的样子,爱自己在对方身上的投射。
所以陈冲坦言,她真正学会爱一个人是从嫁给自己现在的先生开始的。在每天的生活细节中,她才学会了爱一个具体的人,爱这个人本身的一切。到这个时刻,陈冲已经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了。
爱情就像人类体验的最高倍的放大镜,通过它,我们所有的希望、欲望、恐惧都会被一再地放大。它是非常强烈的感情,所以这种强烈的感情会让一些人逃跑,会让一些人觉得不值得。所以他们就把所有这种因为强烈而变形、而挣扎、而受苦的人当作恋爱脑,这是一个很粗暴的形容。
我们接着来讲杰罗姆,他要去服兵役了,为期一年。那么距离上一次见到阿莉莎已经很久,他们仍旧保持信件来往,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对对方的爱意。
这一年的六月,朱莉叶特的孩子出生了,她婚后过得非常幸福。朱莉叶特原本热爱钢琴和阅读,但是她的先生没有能力跟她共鸣,朱莉叶特也不强求。她开始主动尝试靠近丈夫,努力去了解丈夫所经营的葡萄园,而丈夫也很乐意让妻子参与。就这样,朱莉叶特发生了很多改变,夫妻联手,家里的生意很快有了大的发展,这又进一步稳固了双方的感情。他们从各自望向不同的方向,到并轨后逐步协调起来,望向了同样的方向。
你看,这是对一段感情的经营。它让婚姻慢慢改变了彼此,两人成为一对平凡的、幸福的夫妻。此后很多年,朱莉叶特和她的先生一起孕育了五个孩子,他们夫妻间的相处一直十分融洽。
那么杰罗姆和阿莉莎会怎样呢?再过两个月他们就要重逢了。阿莉莎忐忑不安,她难以专注去做其他事情。她在一封信中写,我曾那么期望你归来,如今却仿佛惧怕起来。真的要见面了,所有的想象都要变成具体的现实,我能承受吗?他是我想的那样吗?一切都会成真吗?阿莉莎说她的脑海中全都是他们相见的场景,她的心仿佛停止了跳动。这一天终于来了。
实际上,阿莉莎与杰罗姆期待已久的重逢和他们理想中的画面完全不同。两个人在真正相处的时候,更多的是感到局促、惶恐和不知所措,因为他们两个几乎就像是陌生人。家中每个人都刻意给他们制造独处的机会,这反而让氛围更加尴尬。
第二天两人一起外出散步,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愉快。一方面可能是环境的原因,他们在阳光下面暴晒,天气炎热,气候不舒适。另一方面,两个人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牵着的手也不大自然,最后还是选择放开手。就这样,阿莉莎的眼中渐渐满含泪水,她推说头痛欲裂,就要回家。
那在返回的路程上,两个人也非常沉默。所以真实的相处并不像书信中所描写的那样,人内心的激情也不一定就是他表面呈现出的样子。
第三天杰罗姆醒来后浑身难受,他感冒了,所以下午才来到阿莉莎家,正巧阿莉莎家里有客人。他觉得这个人帮了他的忙,因为他不必和阿莉莎单独聊天。那在晚饭后,杰罗姆想要找阿莉莎再聊聊,但舅舅告诉他说阿莉莎身体不适,早已经入睡了。所以杰罗姆就离开了。
这真的是糟糕的会面,双方都无比沮丧。所以阿莉莎又一次提出,分手吧。她悲伤地表示,先前鸿雁传书的快乐全是幻影,其实两个人都是自己给自己写信。阿莉莎对这样的爱很绝望,她决心不再爱了,把余生投入对上帝的信仰中。
阿莉莎在信中袒露了自己的心声,说我爱你那么深,却那么绝望。我必须承认,你也看到了,离你越远,我就越爱你。
那收到这封信后的三天,杰罗姆心中都填满了不平、愤怒。他反反复复地提笔写信,十分难过。杰罗姆说:“我太爱你,所以显得笨拙。我越爱你,越不懂怎么跟你沟通。”这可能真正的恋人会有共情吧,的确会有这样的状况出现。
杰罗姆越是不肯放弃,越是想尽办法挽回,阿莉莎却一次比一次更坚决地拒绝他,把他推开。那最后杰罗姆只好请求说暂时中止书信往来吧。两个人就约定在复活节之前保持沉默,什么都不谈。
此后两人真的没有了联系,杰罗姆开始专注于学习。其间他们的朋友阿斯布尔顿小姐去世,两个人在葬礼上见过一面,但也没有聊什么。直到复活节,他们再次重逢。这次不像上次那么尴尬了。阿莉莎在花园等杰罗姆,杰罗姆悄悄地走向阿莉莎,他依然爱她。杰罗姆觉得,此刻就是最美好的时刻。阿莉莎听到身后的动静,转过身来,她把手搭在杰罗姆肩上,微笑着。这一切多甜蜜。
两人约定了一个暗号,杰罗姆是有十二天的假期,那么他能在这里待多少天完全由阿莉莎决定。如果阿莉莎感到他们的相处不舒服,脖子上就不会戴那个紫晶十字架,那么杰罗姆就必须离开。这是一个暗号。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一起打理花园,不说话的时候也并不觉得冷场,显得很融洽。阿莉莎一直戴着那个紫色的小十字架,这让杰罗姆对他们的关系重新燃起了希望和信心。
一天早晨杰罗姆就对阿莉莎说,现在朱莉叶特已经得到了幸福,我们也别落下,我们也——他还没说完,阿莉莎就脸色煞白。她说,我的朋友,和你在一起我很幸福,比我认为的还要幸福。但相信我,我们并不是为了幸福而生的。杰罗姆就问,那除了幸福,灵魂还能追求什么呢?阿莉莎低声细语说,神圣。
杰罗姆突然就哭了,他哭得像个孩子。对他来说,这些天眼前的幸福生活仿佛瞬间成为泡影,什么都是假的。他不懂到底是什么阻止了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
当天晚上阿莉莎出现的时候,脖子上没有戴那条紫晶十字架。这是暗号在启动。杰罗姆就遵守了约定,第二天他离开了。
后来杰罗姆再次收到了阿莉莎的信。在信里,阿莉莎大致是说她觉得他们不应该满足于眼前的幸福,这幸福会隐含着很多不幸。阿莉莎认为他们是为了另一种幸福而生,那另一种幸福是什么呢?阿莉莎说,那是美德,是对上帝的追求,是为了一个更崇高的目标而放弃俗世中的感情。
杰罗姆给阿莉莎回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有一段话后来到处流传,说我常常觉得爱情是我拥有过最美妙的东西,我的所有美德都依附于它。爱情让我腾空超越自己,但如果没有你,我会再次跌落到平庸之地,回到极其寻常的秉性中去。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而阿莉莎在回信的时候再次强调,神圣并非一种选择,而是无法逃避的责任。
就这样阿莉莎一次一次地推开他,让杰罗姆感到非常地悲伤。他尊重阿莉莎的想法,但他并不能理解阿莉莎,甚至开始怀疑阿莉莎对他的感情只是出于礼貌,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到了九月,两个人再次相见了。这一次的见面让杰罗姆很绝望,因为他惊讶地发现眼前的阿莉莎竟然如此陌生,完全不符合他记忆中的样子。为了让杰罗姆死心,阿莉莎甚至刻意改变了发型。她穿着质地很差的衣服,不再弹钢琴,也不再读那些他们共同喜欢过的书籍。她长时间地做针线活来逃避和杰罗姆独处。阿莉莎更加虔诚地信奉宗教,脸上也再也没有诗意的光辉了。
这让杰罗姆痛苦地意识到,也许自己从头到尾爱着的都不是真正的阿莉莎,他只是用想象力美化出了一个幻影,然后把阿莉莎当成偶像一样地崇拜。一旦真正地走近她,一切都会不复存在。
当天杰罗姆去阿莉莎的卧室找她,认为她不该这样悲观,有意地把两个人隔绝开来。他想再尝试一下跟阿莉莎沟通,但阿莉莎指出,杰罗姆只是爱上了他制造出来的幻觉,或者杰罗姆并没有那么爱阿莉莎。这些话把两个人推得更远,杰罗姆决定离开。
在走之前他忍不住抱怨,说过去太幸福,如今却全都失去了,我才会感到如此不幸。阿莉莎则回复,你爱上的,只是一个臆想出来的形象。但杰罗姆认为这话完全不对,曾经的阿莉莎不是这样的。阿莉莎则说,你声称还爱的这个阿莉莎,已经不是你回忆里的她了。杰罗姆抗议她,说你以折磨我为乐,难道你忘了你自己也爱我吗?
阿莉莎并没有否认。可是相爱的人,为什么要彼此折磨呢?
两天后,杰罗姆怀着失望的心情离开了这里。他回想着阿莉莎的话,觉得她说得好像也有一点道理。他的确在无形中用各种东西美化和装点着阿莉莎。那么这是那个真实的爱人吗?
就这样随着时间流逝,两个人都发生了变化。撕开感情虚幻的面具,现实的冲击让杰罗姆难以接受。就在这个时候,杰罗姆获得了雅典学院的推荐,他立即决定前往,像越狱一样高兴,离开了巴黎。
等到杰罗姆再次见到阿莉莎,已经是三年后的夏天。杰罗姆正在巴勒斯坦旅行,他得知了一个消息,说舅舅去世了,这让他重返故园。这意味着他会跟阿莉莎重逢。
杰罗姆犹犹豫豫地走进了农庄的花园,他还没有想好要不要见阿莉莎。没想到刚好遇到阿莉莎从花园里走出来。两个人久别重逢,杰罗姆又激动又害怕。阿莉莎愈发地消瘦和苍白,她看着杰罗姆,说自己一直在等待他。这三天里,她把杰罗姆曾经写给她的信全都重新读了一遍。
两个人那天聊了很久,他们说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亲人的状况。杰罗姆很犹豫,他既想让阿莉莎失望,又害怕阿莉莎真的失望。他语气冷淡,但情绪依然暴露了自己未曾消失的感情。
阿莉莎依然在逃避,她不愿意直面自己和杰罗姆的爱情。她掏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杰罗姆,里面是那个紫晶十字架。阿莉莎说,给你的女儿戴吧,算作你对我的纪念。
杰罗姆非常愤怒,嘶吼着问她,为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不懂阿莉莎为什么爱他,又拒他于千里之外。他也不懂相爱的两个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但在阿莉莎看来,他们的感情已经难以挽回了。阿莉莎认为,爱和生活融在一起就不纯粹了,她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所以只想让这份美好保存在记忆里。
阿莉莎坚信《圣经》中的一句话,说他们没有得到曾应许的东西,因为上帝给他们保留了更美好的。
这是这对有情人最后一次见面。此后不到一个月,杰罗姆收到了表妹朱莉叶特的来信,说阿莉莎一直身体虚弱,但是没有查出确切的病症。在杰罗姆离开后,阿莉莎独自去了巴黎,最后在一家小疗养院去世了。
几天后公证员给杰罗姆寄来了阿莉莎写的日记。在日记里,阿莉莎完整地记录下她对杰罗姆的感情。她多么爱杰罗姆,可又一次一次亲手推开爱情。
阿莉莎在日记中写,她喜欢弹钢琴曲,是因为觉得每天都能有所进步。她喜欢读外文书,是因为能从攻克外文中产生愉悦。可在阿莉莎眼中,如果没有进步空间,不管多幸福,那也不是她想要的状态。所以,爱情会在到达顶点的时候死去吧。
这就是阿莉莎一次一次抑制自己的理由。她在日记中回忆和杰罗姆的相遇,说我小时候,是为了他才想要漂亮起来。现在想来,我追求完美的举动也全是为了他。但这份完美,只有他不在时才能获得。
阿莉莎这种对于完美的追求让她有一个观念,就是不允许自己局限于某一种幸福之中,因为幸福是有限的,而追求完美永无尽头。所以窄门之窄,甚至容不下二人并肩而行。
在最后一次见到杰罗姆时,阿莉莎呈现出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模样。她尽量表现出冷酷,想让杰罗姆放弃对她的爱。阿莉莎是这样做了,但与此同时,她也感受到非常痛苦和懊恼。她在日记里写:你在我身边时,让我的心支离破碎,但远离你时,我又不能成活。就这样她反反复复写信,又把信撕掉,最终这信也没有寄出。
伴随着身体的衰弱,阿莉莎的心也开始走向低谷。她还那么年轻,但心里已经无比苍老了。她写道:善妒的上帝,你已经掠夺了我的一切,就把这颗心也带走吧。从此以后它不会再燃烧,也不会对任何东西产生兴趣。
就这样,阿莉莎在生命的尽头写好遗嘱,分配自己的财产,独自去往疗养院。医生建议她做手术,可阿莉莎放弃了。她觉得没有什么再值得反抗了。见完杰罗姆的最后一面,阿莉莎已经对现实的生活不再抱有任何期待。她独自读着《圣经》,等待见到上帝的那一刻。
本来她连这份日记也想要销毁的,但是总有一个声音仿佛在提醒她,这本日记从头到尾都是为杰罗姆写的。于是她把日记留了下来。
在最后一篇日记中,阿莉莎写的是:我还能起床,像个孩子一样跪倒在地。我想在这一刻死去,快一些吧,在我又感到孤独之前。
在阿莉莎去世十年后,杰罗姆恰好在普罗旺斯旅行,他顺路去探望了朱莉叶特,看到朱莉叶特很幸福,儿女成群。朱莉叶特问杰罗姆,说你怎么还不结婚呢?他回答说:等着忘掉一些往事。朱莉叶特问他,你希望早些忘掉吗?
不,我希望永远不忘。
朱莉叶特问杰罗姆,所以你觉得这种无望的爱情可以在我们心中留存那么长时间吗?杰罗姆说,是的,朱莉叶特。她又问,尽管在生活的摧残下,每日栉风沐雨,这爱火依然不灭吗?
夜幕袭来,两个人沉默不语。朱莉叶特站起来,又跌落在旁边的椅子上,她哭了。此时,女仆掌着灯,走了进来。此时此刻,如果阿莉莎还在,那该多好啊。
这就是小说的结尾。先别急着反对、愤怒或者是悲伤。纪德的《窄门》里写了一段非比寻常的爱情故事。它围绕着信仰、追求、抉择。两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窄门。阿莉莎通过窄门,走向了信仰。而杰罗姆通过窄门,走向了无法熄灭的爱火。他永远忠于阿莉莎。其实两个人从未有过真正的结合,但最终他们都成为对方的唯一。
在大多数人看来,阿莉莎真的令人难以理解。她自虐到接近偏执的地步,最后还以悲剧收场,也伤害了别人。这真是太不值得了。
我们无法评价这值不值得。什么叫作值得呢?在世俗的观念中,美满的人生最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生孩子买房子白头到老,过完一辈子。就像朱莉叶特。然而,阿莉莎不是朱莉叶特。她不要这些。她努力地进窄门,一次又一次地把爱慕自己的杰罗姆拒之门外,几乎不近人情。
但阿莉莎这样的存在,是否会让我们停下来思考一下?比如世俗的美满是否等同于幸福?那幸福究竟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终点?幸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显然,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能有标准答案。这样才有丰富的人和关于人的故事。
仔细地想一下,阿莉莎从小就目睹了自己的母亲抛弃家庭、私奔他人。她很早就开始承担起照顾父亲和弟弟妹妹的责任。和杰罗姆一路求学的经历相比,阿莉莎面临的是更为琐碎的家务事和更为现实的生活。这让她清晰地认识到,即便是那些看似幸福的婚姻,也可能会以不幸的结局收场。
所以,阿莉莎一边爱着杰罗姆,一边相信只有每个人单独走向窄门,在上帝的眼前相遇,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永恒幸福。这就让她摇摆不定,让她折磨别人,自己也受尽折磨。
为了等待最终那个幸福时刻的到来,阿莉莎愿意忍受一切苦难和折磨,把一切可能妨碍她通往终点的那个诱惑都拒之门外,甚至包括杰罗姆。
彩蛋:纪德的爱与慰藉
作者安德烈·纪德有答案吗?他怎么思考幸福呢?我们来讲个彩蛋。
《窄门》其实是纪德的半自传作品。他曾经在日记里说:假如我今天死去,我的全部作品将会在《窄门》之后消失,只有《窄门》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纪德出生在巴黎,家庭很富裕,但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的要求很严格。那年轻的纪德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有没有发现,这个纪德本人就是杰罗姆和阿莉莎的合体。
在十二岁那年,纪德和表姐玛德莱娜之间悄然萌发了爱情。后来,玛德莱娜却拒绝了纪德的求婚。这个没有结果的初恋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了纪德的心头。
几年以后,纪德的母亲去世了,这对他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是命运的安排却让他跟表姐旧情复燃,最后两个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然而这段婚姻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纪德和表姐之间始终没有性行为,婚姻中保持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这带来了后世巨大的讨论和争议。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原因,就是在纪德求婚被拒绝和正式结婚之间的那段岁月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它对纪德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那段时间,纪德很痛苦,他就踏上了北非之旅,然后在那里开启了一段同性恋情。在那段时间里,他从表姐那里寻求精神的慰藉,保持书信往来,同时,在同性恋人那里找到了肉体的满足。
所以关于纪德和表姐之间的感情,人们有各种猜测。有人认为说,纪德出于对表姐的崇高爱意而选择了保持身体的纯洁。也有人质疑说,纪德是否只是一个伪善的同性恋者,用婚姻作为掩盖自己真实身份的幌子。
我们确实难以判断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相。这应该也是纪德的窄门。他处于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自己的行为和信仰之间也产生了剧烈的矛盾。所以纪德活得很拧巴。他说:无论说什么或者干什么,我好像总是被分成两半,一半在后面看着,另一半在前面犯错,在看笑话,无动于衷或者扇耳光,喝倒彩。
纪德对自己有很多的反思、批判和不满,但是这些所有的情绪又让他深深地痛苦和迷惑。这也促使着纪德在孤独中,在不被理解中写下了很多作品,主要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这被称为纪德“生命三部曲”,也让纪德获得了194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除此以外,他还写了戏剧《康多尔王》《扫罗》《俄狄浦斯》,散文诗集《人间食粮》,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游记《刚果之行·乍得归来》,等等。
在纪德的作品中,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灵魂拷问。比如说是选择做自己要做的人,还是做自己要成为的人?是想做社会中的人,还是追求真正的自我?幸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最后,纪德一生都在纠结,世人也不了解他,他也不放过世人。到了晚年的时候,纪德说:对人来说,快乐不仅是一种天生的需要,而且还是一种道德的义务。快乐比忧伤更值得珍惜,更难得,也更美好。因此,我把自己的幸福当作一种使命来承担,要向周围传播快乐。我认为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就是本人做出表率,当个幸福的人。那么他做到了吗?作家余华在推荐《窄门》的时候特意强调,年轻人不要走窄门,不等于年轻人不要走难的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崎岖的小路,或者是真正难走的幸福之路,也是少有人会选择的路。所以未来,那些少有人会选择的路,会让很多人在窄门里相见。
来源:逍遥居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