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段时间,世一女Taylor Swift订婚的新闻秒上热搜,看到新闻的一瞬间,我就在想要怎么把这个新闻告诉潼小妞。
前段时间,世一女Taylor Swift订婚的新闻秒上热搜,看到新闻的一瞬间,我就在想要怎么把这个新闻告诉潼小妞。
作为一名喜欢了Taylor快四年的小霉粉,潼潼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偶像要结婚这件事呢?
潼那天刚好返校。中午接到她的第一时间,我就把这个大新闻跟她说了。
小家伙仿佛脑子宕机了一般,瞪大眼睛愣了好几秒,之后才不可思议地大喊:“我真的没想到,她谈了那么多男朋友之后,会订婚!”
愣了愣,潼的第二句话是:“看来这个男友还是挺让她满意的,那就恭喜她吧!”
顺着这个话题,我和潼潼聊起了霉霉的历任男友和感情史。还真是有点没想到,还能从追星这个角度,和刚迈入青春期门槛的小姑娘聊爱情。
其实,自从潼潼开始喜欢Taylor Swift之后,我们可以聊的话题的确变多了。不知道你们对自家娃追星这件事,有着怎样的态度,反正我倒是不反感潼潼有自己的偶像,特别是像Taylor Swift这样富有力量感和感染力的优质偶像。
有时候,追星也能成为了解自己小孩的一扇小小窗口,经由孩子喜欢的偶像,窥见ta们的内心。
偶像的意义,是让人拥有“想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冲动
潼潼是从四年级开始喜欢上Taylor Swift,当时她的一个小伙伴给她推荐了Taylor的《Love Story》,她一听就爱上了那首歌。
记得那段时间,我们接她放学回家,车里面循环播放的就是这首《Love Story》,想要换首别的歌听听那必须是不可能的。
很快,潼潼开始让我帮她搜索Taylor的其他歌曲。从《Fearless》里的青春无畏,到《Mirrorball》中的努力不停,再到《Lover》里的甜蜜悸动,潼潼拥有了她的第一个人生歌单。
早晨刷牙的时候听、通勤路上听、晚上睡前听……潼潼生活里的闲暇时光,几乎被Taylor的歌填满了。
除了听,她还会特别留心每一首歌的歌词。
空耳听完,还会让我把歌词打印出来,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对照着听。
“妈妈,你看这句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ne写得太好了!”
当她听到特别喜欢的歌词,会兴奋地来跟我分享.“妈妈,我听Taylor的歌新学了个单词,ricochet~”咳咳,没想到,偶像还有劝学效果。
潼潼对Taylor的喜爱,也慢慢感染到了我。
其实,相比于现在的小孩追的那些男团女团,Taylor Swift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
毕竟Taylor出道挺早的,我上大学那会儿还在痴迷酷girl艾薇儿的时候,身边就已经有同学开始听Taylor了。
所以,当初听到潼潼喜欢上Taylor还是让我有点小意外。Taylor身边大部分同时代的歌手,或者昙花一线,或者早已过气,而只有Taylor能“长红”得如此之久,甚至成为了当代青少年的偶像。
想必,Taylor一定是有点子东西在身上。
出于自己的好奇和娃的影响,我也开始关注起有关Taylor的种种,她歌曲背后的创作故事、她的八卦和新闻、她的演唱会、纪录片、采访、演讲视频……总之看到觉得有意思的,我就分享给潼潼一起看。
23年的最后一天,我和潼潼一起去电影院看《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过了一个有点特别的跨年夜。
潼潼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偶像的演唱会,简直开心坏了。举着我打开电筒的手机,和影院里的其他人一起,又唱又跳。
看着偶像在银幕上发光发亮,潼潼全程都像个小迷妹一样,不停地惊叹“哇,妈妈,她也太美了吧!”“她的肌肉线条太好看了吧!”“她唱了那么久都不气喘吁吁的,怎么那么厉害~”
我也是在那一刻,真正理解了Taylor Swift为什么能红到现在。
她那宇宙般的气场,充满力量感的唱跳,如此自信、如此阳光,谁看了能不被其感染。
就连像潼潼这样的小孩,也被这份强大的“姐力”所吸引。
“我也想像Taylor那样,用英文写出那么棒的歌词,弹出那么好听的曲子~”经常这么念叨的潼潼,让我感受到了优秀的偶像对一个人的激励。
好的偶像,是会让人产生想要变得更好的冲动。有这么棒的“姐姐”当偶像,对于一个正在拼命寻找自我的青春期小孩来讲,也挺好的。
有自己喜欢的偶像没问题,但混饭圈就不必了
我问过潼潼,Taylor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潼潼说,觉得她散发出的正面、积极和阳光的气质,特别迷人。
都说,“追星人爱的是自我意识的投射,追的是自己的理想模型。”我们被偶像吸引,是因为潜意识里我们想成为那样的人。
就像潼潼喜欢Taylor,也是因为她也想成为那样充满力量、散发无限能量的女孩。
我曾经带着潼潼挑着看了《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这部有关霉霉的纪录片。
纪录片里讲了Taylor如何从低谷中崛起,也讲了她如何在政治中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她坚持为女性发声的姿态。
这也让潼潼对她的偶像多了一份新的了解。
“妈妈,她好勇敢,好坦率,愿意坚持自己的想法。我更爱她了~”
如果,追星能给孩子带来这样正向的榜样作用,我们也就没必要剥夺孩子的这份快乐了吧。
除了这些,Taylor还意外地成为了潼潼学英语和学钢琴的动力。
听Taylor的歌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潼潼会去查字典,了解了意思之后会主动把它背下来;听到喜欢的旋律,还会去网上把乐谱拔下来,自己试着用钢琴弹出来。
看到偶像能化作一份热情,支持孩子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为之努力的时候,老母亲也跟着一起开心起来。
当然,不反对孩子追星,并不代表孩子怎么追我都能接受。
像潼潼现在这样,对Taylor的喜爱只局限在听歌上,像是海报、周边这些小玩意,也都是周围的朋友知道她喜欢特意送给她的。
潼自己倒是没有用零花钱主动购买过这些,去现场听演唱会这种她也比较佛系随缘,没有非要去不可,这样的追星状态我是完全OK的。
喜欢偶像这件事,并没有占据她生活的全部,也没有耽误她完成任何一项该做的事情,只是作为锦上添花,让她的闲暇时光更充实、更快乐,这样的追星就是健康的、适度的。
我也问过她,你有没有特别想到网络上去寻找更多同担,加入他们的圈子,大家一起追星?
她倒是看得很开,说“能和班上也喜欢Taylor的同学一起听和聊她的歌,就已经挺开心的了,不一定非要在网上找同担。”
听到她能这么想,我就放心了。
因为我自己也觉得,追星当然可以,和身边的朋友一起追星也很快乐,但混饭圈就不必了。
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讲,饭圈里的权力游戏太复杂,孩子们正在形成的是非分辨能力还不足以能hold住那么深的水。
以追星为契机,拉近与青春期小孩的距离
潼潼喜欢上Taylor的这几年,我们之间聊天的话题也跟着多了不少。
我们不仅一起听歌、看关于Taylor的影像,增加了很多亲密的亲子时光,我还发现,Taylor成了一把钥匙,帮我走进孩子的内心。
我们在聊Taylor的时候,会由偶像的故事延申到很多领域。这些领域,是平时不太好和孩子开口讲的,突兀的和孩子聊起,会显得说教和严肃,青春期的小孩特别敏感,一旦探测到你的意图,很可能就不会和你好好聊了。
比如,我们会借由Taylor遭到网暴的过往,聊一聊网络暴力。
“如果你的偶像在网上被别人骂了,你会去回复这些恶评吗?要如何回复?”
我还借着这个机会,和潼潼讲了之前“孕妇被开盒”的那个新闻,和孩子一起讨论网络霸凌,以及如何在网络上保护自己的隐私等等。
比如,就像开头提到的那样,我会借着和潼潼聊Taylor的感情史,和她讨论有关恋爱、婚姻的种种。
再加上Taylor的歌词里,有那么多描写爱情的内容,喜欢上一个人的感受、分手之后的疗愈、如何在爱别人的同时保有自我、支持女性独立和选择结婚是否矛盾……
这些给孩子的“婚恋课”都能借着歌曲聊一聊。
比如,我在和潼潼看过她的演唱会和纪录片之后,会聊聊有关女性美的定义。
从觉得要瘦成纸片人才叫美,到充满肌肉的力量感更能体现健康美,Taylor本身对美的标准的转变,正好适合拿来给青春期小孩做正向的引导。
再比如,潼潼经常跟我分享Taylor写的歌词。
刚好可以借着歌词和孩子一起探讨文学与写作,学习如何训练自己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创作源泉。
之前,我就在B站上搜到过不少视频,有UP主专门分析Taylor歌词里的用词和表达如何高级,如何传神。遇到讲的不错的,我就会收藏下来,抽时间给潼看一看。
我们还会聊Taylor在娱乐圈这么多年的打拼,从最初她被20多家唱片公司拒绝,到她不断完成新的自我突破,尝试新的曲风、创作新的内容;从她会花几个小时苦练吉他,到她如今能在舞台上又唱又跳好几个小时,Taylor的故事里有太多关于坚持和努力的意义,适合作为一种激励和孩子好好聊聊。
我们也会聊偶像失格和塌房,聊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作偶像,聊一个偶像作为真实的人一定是不完美的,会有好的和不好的一面,有显露和隐藏的一面。
我也不避讳和孩子聊偶像的产品属性,聊偶像产业背后的经济和利益驱动,借由追星和孩子聊聊商业和资本;再和孩子聊聊花钱支持偶像的限度,借此把消费观的事儿讲一讲。
你会发现,有偶像“搭桥”,你和孩子聊起这些话题来也变得容易了许多。经由孩子喜欢的人,你也会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知道ta在想什么,ta想要什么,ta心中的是非黑白是如何界定的。
身边还有朋友,甚至和自家娃成为了“同担”,追同一个星,喜欢同一个偶像,收获了许多亲子关系之外的快乐体验。
如果孩子追星,带来的是以上种种乐趣和收获,我们又有什么必要再把娃追星一味地看作洪水猛兽呢?
与其粗暴禁止,把孩子推到对立面;不如顺着孩子的喜欢,借偶像的力量帮他们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成为更棒的人。
不必害怕孩子心里住进一个偶像,相反我们可以试着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看那个偶像身上的闪光点,把这份喜欢变成滋养成长的养分。
或许未来某一天,潼潼对Taylor Swift的喜欢会慢慢淡去,但那些因偶像而收获的勇气、那些和我并肩聊过的心事、那些悄悄在心里种下的 “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的种子,会一直陪着她长大。
爱不是阻止她去追光,而是陪着她一起,在光里看见更清晰的世界,也看见更真实的彼此。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会孩子的不是“该崇拜谁”,而是“如何崇拜”——是保持理性的热爱,是汲取力量的智慧,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的判断力。
当我们放下成见,接过孩子递来的“同好”橄榄枝,我们走进的不仅是他们的兴趣世界,更是他们向成人小心翼翼敞开的心门。
那颗曾被我们视为“不务正业”的星,或许恰恰是点亮孩子梦想的第一盏灯。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守护这缕光,让它照得更远、更亮。
来源:林小暖b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