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峻指出,这些看似寻常的“飞羽足迹”,正借助公民科学的力量成为生态研究的重要数据。目前,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已收录1300多种鸟类,普通市民的观测数据持续为科研成果提供支撑,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由此迎来“全民参与”的全新发展阶段。
你是否留意过城市公园中掠过树梢的鸟儿?是否了解这些鸟儿的种类和习性?
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峻指出,这些看似寻常的“飞羽足迹”,正借助公民科学的力量成为生态研究的重要数据。目前,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已收录1300多种鸟类,普通市民的观测数据持续为科研成果提供支撑,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由此迎来“全民参与”的全新发展阶段。
鸟语花香:城市生态的“晴雨表”
联合国将“城市化”列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间接驱动因素,这也来自于土地利用的污染、气候变化、生物资源的直接开发和执行。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地,城市生态空间的割裂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对此,上海在生态空间专项规划中,针对性提出绿道及绿化建设要求,明确将建设1000个城市公园,并格外注重绿道连通性,旨在为鸟类等生物打造适宜生存的家园,以系统性规划守护城市生态平衡。
上海绿地与绿道建设提高生态空间的连通性
(二)从“有花香无鸟语”到生态回归
过去几十年,上海的城市绿地虽不断扩张,却常陷入“有花香无鸟语”的困境。
如今,随着生态建设推进,小松鼠重返公园,鸟类回归绿地,“鸟语花香”成为衡量城市生态质量的直观标准。鸟类能够敏感地感知栖息地的质量,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作为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控制昆虫数量、传播植物种子等方式,有效促进植物繁殖与生态平衡。
鸟语花香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最佳诠释
二、公民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全民参与”(一)从专业象牙塔到公众竞技场
公民科学打破了科研的“象牙塔”壁垒,让公众成为科学研究的参与者。它指非专业群体与科学家合作,参与数据采集、分析等科研环节,能大幅扩展数据收集范围,提升时空分辨率。
在140个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中,47%的项目涉及公民科学数据,涵盖鸟兽、昆虫等多个类群。
公民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全球公民观鸟的实践样本
美国奥杜邦协会的观鸟活动从1900年27人参与,发展到2021年近7万人参与,累积数千万条数据。
截至2022年8月,来自全球253个国家和地区的79万业余观鸟用户,累计提交6980万份观鸟清单,贡献了3.66亿条记录以及涵盖一万多种鸟类的数据。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十年间收录1300种鸟类,约占全国鸟种的93%,全球鸟种的16%,累计收集14万篇观测报告以及近亿次鸟种记录。这些由普通公众参与收集的观测信息,已被科研领域广泛应用,成为鸟类研究、生态保护等课题的重要数据支撑。
国外的观鸟公民科学简介
三、沪上观测:公民数据解码城市鸟类
(一)上海中心城区的鸟类图谱
为确保公民数据可靠,研究团队建立了“记录上传——专家审核——实地验证”的闭环机制。
依托公民科学数据,研究团队对上海60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及21个城市公园开展分析。经数据筛查和实地复核,共筛选4646份记录,观测到258种鸟类、21万只个体,其中雀形目占绝对优势,白头鹎为最常见物种,留鸟占比达77.54%。通过规范观测时间、地点、数量等记录标准,搭配照片佐证,有效降低误差,让非专业数据达到科研级质量。
上海中心城区鸟类多样性
(二)数据背后的生态启示
研究发现,世博后滩公园水鸟数量最多,城市公园中攀禽和猛禽较为稀少,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中心城区分布相对广泛。这些数据揭示了城市化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为城市绿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上海观鸟与生态改善实践概况
四、全民行动:守护飞羽的“实践指南”(一)从观鸟活动到素养提升
上海通过市民观鸟比赛、观鸟节等活动,培育了数百人组成的稳定观鸟团队。环境解说系统的推广,让公众在公园中通过解说牌认识白头鹎、小白鹭等常见鸟类,将科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
上海观鸟部分活动
(二)从数据上传到政策影响
公民上传的每一条记录,都可能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
在“鸟友好”理念推动下,城市绿地开始种植鸟类喜食植物,保护目标被纳入规划政策。生物多样性改善能提升人类身心健康,公民参与正成为守护城市生态的重要力量,让“鸟语花香”成为城市标配。
专家简介高峻,上海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首席科学家、上海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生态学学会理事长,同时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环境科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来源:英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