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逃离故乡到为郴州代言,刘同:我终于敢爱 “一事无成” 的自己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22:28 2

摘要:2025年,刘同带着他的“成长三部曲”重版了,这套包括《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的书,陪着一批“80后”“90后”从上学走到工作,连他参与制作的电视剧《我在未来等你》都拿到了豆瓣8.3分。

2025年,刘同带着他的“成长三部曲”重版了,这套包括《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向着光亮那方》的书,陪着一批“80后”“90后”从上学走到工作,连他参与制作的电视剧《我在未来等你》都拿到了豆瓣8.3分。

可现在站在书展上侃侃而谈的他,谁能想到,早年竟是个连说普通话都要被同学笑“有病”的小城青年。

刘同老家在湖南郴州,打小就因为出身普通有点自卑,那时候身边人都讲方言,就他说普通话,同学总拿这事打趣。

后来谈恋爱,又因为手里没钱,恋情草草结束,刚北漂那阵更狼狈,北方空气干,他天天流鼻血,这些糟心事全被他记在日记里。

本来想,这些日记就是自己泄愤的“小本子”,但后来发现,出版社竟看中了这些文字。

1999年,他没听父母的选医学,反而去了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大一开始,哪怕每天就一句话,也坚持记录心情。

写日记的人不少,但能像他这样“120%真实”的不多,他连自己那些羞于启齿的阴暗想法都敢写,用他的话说,“只有抓牢这些碎片,才真的懂自己”。

他是INFJ人格,身上像挂着不少“面具”,时而热情时而孤僻,这些“面具”与其说是伪装,不如说是保护壳。

就像他说的,把尴尬和狼狈写下来,相当于给自己提个醒,“下次再遇到,不能再这么反应”。

这种自我梳理的方式,慢慢帮他从自卑里走出来,日记也成了他后来出书的底气。

事业顺风顺水那几年,刘同风头正劲,第六届当当作家影响力排行榜上,他排在余华和麦家后面,《谁的青春不迷茫》加印了106次,《我在未来等你》还成了亚洲好书榜总冠军。

可光环戴久了,人容易飘,外界总夸“刘同你真厉害”,他慢慢开始照着别人的期待做事,忘了自己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转折出现在他42岁那年,他主导的影视项目亏了几千万,不仅觉得对不起同事,更怀疑自己“被市场淘汰了”。

他脑子里两个声音天天打架,在家时,一个声音骂“刘同你就是不行”,出门见人,又得逼着自己装出“我很好”的样子。

他看到一部讲海龟的纪录片,海龟身上被藤壶吸住,沉得游不动,只能等着被海水吞没,还好有水手会帮它们清理。

看到这儿,他突然想,“我心里是不是也长了‘藤壶’?谁能帮我清掉?”答案很明显,只能是自己。

无奈之下,他跟公司请假,揣着行李飞到海南,找了个小渔村待了大半年,白天写剧本,晚上写书,彻底从人际关系里“逃”了出来。

这次跌倒不是坏事,反而帮他把那些拖累自己的“藤壶”撬掉了,重新捡回了“诚实面对自己”的初心。

和解与掌控

2025年重版“成长三部曲”时,刘同在直播间搞了个读信环节,他翻出十几年前读者寄来的信,照着上面的电话打过去,意外联系上不少老读者。

有个女生,当年看他的书立志考北电,没考上却去了圣彼得堡学戏剧,还有个大专毕业的男生,在国外做苦力时靠自考专升本,说“是刘同的文字让自己没放弃”。

本来以为,自己给读者的是“人生答案”,但后来发现,读者反而让他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他说,大家需要的不是什么“人生导师”,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同行者”,这个人也会迷茫,也会跌倒,却能靠自己爬起来。

如此看来,他和读者更像是互相参照的“灯塔”,你从我的故事里找方法,我从你的坚持里获力量。

这些年,刘同还有个变化,他开始喜欢回郴州了。

以前总想着逃离故乡,觉得那是“一事无成的象征”,现在不仅给家乡拍宣传片,还在湖边买了套房。

那套靠湖的房子比其他单元贵两千多块,朋友劝他“值”,因为整个楼盘就这一套合他心意。

他说,“我们讨厌的不是故乡,是小时候那个没出息的自己”,现在的他,能每天健身一两小时,去各地签售不用跟领导请假,活成了“能为小时候愿望买单”的样子。

这份“掌控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几十年如一日的自我修正,就像他在备忘录里写的“其实我也自身难保”,承认脆弱,反而更有力量。

刘同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场“和自己较劲”的成长,从自卑到自洽,从跌倒到重启,再到与故乡、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他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青春迷茫不可怕,怕的是不敢直面真实的自己。

性格从来不是天生注定的标签,而是靠一次次自我审视慢慢打磨的武器,只要敢诚实地面对狼狈,敢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每个人都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不迷茫”之路。

来源:墨史浅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