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时候,腾讯和阿里这两大科技巨头,一个在消费端(2C)做得风生水起,一个在企业端(2B)攻城略地,直接被华尔街的投行盯上了,摩根士丹利(大摩)说腾讯是2C端AI的“最佳选手”,高盛则力挺阿里在2B端“独一档”。
2025年中国AI应用彻底火了,消费端和企业端的AI落地速度快得让人咋舌。
这时候,腾讯和阿里这两大科技巨头,一个在消费端(2C)做得风生水起,一个在企业端(2B)攻城略地,直接被华尔街的投行盯上了,摩根士丹利(大摩)说腾讯是2C端AI的“最佳选手”,高盛则力挺阿里在2B端“独一档”。
华尔街的投行向来眼光刁,给企业贴标签前肯定做了不少功课,这两家公司到底凭啥能被如此看重?他们在AI赛道上的打法又有啥不一样?咱们慢慢聊。
大摩给腾讯贴“2C最佳”标签,是在2025年全球数字生态峰会之后,那会儿腾讯把自己的AI战略成果全摆了出来,大摩分析师GaryYu看了直接表态,腾讯的微信生态加上全套应用产品,在2C端AI领域真没对手。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5年二季度,腾讯在AI上的投入开始见效,营销收入涨了20%,游戏业务也有22%的增幅。
就凭这,大摩维持了腾讯“增持”评级,还把目标价定到了700港元。
微信生态这张牌,腾讯打得确实妙,不管是聊天、购物还是玩游戏,用户都在这个生态里,AI应用一嵌入,很自然就被接受了。
高盛给阿里“2B最佳”的评价,更看重行业趋势,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用AI大模型的日均Token消耗量达到10.2万亿,比2024年下半年涨了3倍多,企业对AI的需求肉眼可见地爆发了。
而阿里在国内公有云市场占了47%的份额,还能提供从模型到芯片的全栈服务,正好接住了这波需求。
高盛不光把阿里目标价从163美元提到179美元,单独给阿里云的估值也从每股ADS36美元涨到43美元,本来想单纯看阿里云的收入,后来发现它已经渗透到很多中国财富500强企业里,尤其是那些用生成式AI的公司,这才明白高盛为啥这么看好。
如此看来,华尔街给的标签,本质是看准了两家公司的“长板”,腾讯抓牢了用户,阿里稳住了企业,刚好对应中国AI市场的两大增量领域。
评级不是凭空给的,两家公司在AI赛道上的打法,简直像两套完全不同的武功秘籍。
腾讯走的是“从用户到应用”的路子,在2C端,它的AI产品铺得很开,元宝这个AI原生应用,日活用户能排进全国前三;QQ浏览器的AI功能,月活用户比2025年4月涨了17.8倍;腾讯会议的AI月活也比去年多了1.5倍。
这些产品能火,离不开微信生态的支撑,用户用起来方便,自然愿意买单。
在技术层面,腾讯也没落下,混元大模型升级版推出了30多个模型,其中翻译模型在全球都排第一,还开源了几个小模型,参数从0.5B到13B不等。
搞不清的是,明明在2C端已经很强,腾讯还往2B端发力,腾讯企点SAAS一年处理1亿多次客服响应,腾讯乐享服务30多万家企业,电子签用AI把合规风险降了80%。
后来想想,这大概是想把2C的优势复制到2B,毕竟技术是相通的。
更值得说的是腾讯的全球化,它的业务已经覆盖80多个国家、30多个行业,海外客户比去年翻了一倍,90%以上出海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都用它的模型。
为了支撑海外业务,腾讯还在沙特投1.5亿美元建了首个数据中心,在大阪建了第三个,全球设了9个技术支持站。
毫无疑问,靠着生态优势,腾讯把2CAI的玩法复制到了海外。
阿里则是“从基建到企业”的逻辑,它的核心优势在公有云,47%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很多企业搞AI都得用它的服务。
阿里靠API调用和Token计费的模式,把企业绑得很牢,比如给新能源车企优化生产流程,给零售连锁搭智能供应链,都是实打实的企业需求。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云服务商的资本支出涨了39%,阿里也跟着加大投入,毕竟AI服务离不开算力支撑。
很显然,阿里走的是“重资产”路线,靠基建筑壁垒。
不过它也有挑战,中小企业对AI服务的价格敏感,现在阿里主要服务大客户,怎么把中小客户拉进来,怕是得好好琢磨。
两家公司的打法,其实代表了中国AI发展的两种思路:腾讯是“场景驱动”,先想用户需要啥;阿里是“技术驱动”,先把基建做好再等需求。没有谁更好,只能说都踩准了自己的节奏。
腾讯和阿里的AI之路,不光是自己的事,也给整个中国AI行业提了个醒。
2025年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能突破8000亿元,腾讯和阿里加起来占了AI应用市场35%以上的份额,形成了“双寡头”格局。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玩家没机会,百度智能云盯着工业AI,华为云侧重政企解决方案,都在细分领域做得不错。
如此看来,中国AI市场是“双巨头引领,小玩家细分突围”,这样的格局其实更健康。
对比国外,微软靠Azure+OpenAI做企业端,Meta靠社交生态做消费端,和腾讯、阿里的思路很像。
但咱们的企业更懂本土市场,比如腾讯用微信生态适配国内用户习惯,阿里给中国制造业做定制化AI方案,这都是国外巨头比不了的。
当然,挑战也不少,全球AI芯片都紧张,阿里靠“自研+多供应商”缓解,腾讯就加大开源模型投入,减少对算力的依赖,算是各自找了出路。
数据安全和合规也是个坎,腾讯电子签的AI合规技术、阿里的云端加密方案,倒是能给行业提供借鉴。
还有些个性化难题,腾讯出海时,微信在海外不如WhatsApp普及,2CAI应用推广就受影响;阿里服务中小企业时,价格降不下来,很难打开市场。
这些问题,怕是得靠时间和技术慢慢解决,总的来说,华尔街给腾讯和阿里的评级,不光是认可两家公司,更是看好中国AI的商业化能力。
未来,这两大巨头或许会从竞争走向合作,比如在大模型互通、算力共享上联手,一起提升中国AI的全球竞争力。
而整个行业,也需要在“双巨头”的带动下,多些创新,少些内卷,这样中国AI才能真正走得远。
来源:墨史浅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