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亲眼看见这些甲骨文和青铜器,才真正感觉到历史离自己这么近。”在参观殷墟博物馆后,来自台北的吴先生大为感慨。在他看来,那些静静陈列在展柜里的甲骨片与青铜器,并不是冰冷的历史文物,而是跨越三千年的文明见证,让人真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生生不息。
“亲眼看见这些甲骨文和青铜器,才真正感觉到历史离自己这么近。”在参观殷墟博物馆后,来自台北的吴先生大为感慨。在他看来,那些静静陈列在展柜里的甲骨片与青铜器,并不是冰冷的历史文物,而是跨越三千年的文明见证,让人真切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厚重与生生不息。
9月19日,由海峡两岸交流中心、河南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海峡两岸周易文化交流活动在河南安阳举行。作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青年看安阳”活动同步展开。三天时间里,来自台湾的嘉宾们走进殷墟遗址、登临羑里古城、踏访红旗渠、探访无人机产业园……一路追溯文明脉络,感受奋斗精神,见证科技腾飞,在厚重与创新之间,感知一座古都的时代脉动。
探寻古韵遗迹
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洹水之滨、殷墟之上,宫阙恢宏,文脉悠长。
在沥沥小雨中,“台湾青年看安阳”参访团一行缓缓走进殷墟博物馆,这座全国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是殷商文明的集中缩影。如今,这里已成为河南安阳展示中华文明根脉的重要窗口,也是世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
甲骨片、青铜礼器、玉器……步入二层“伟大的商文明”展厅,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展柜中,一片片甲骨整齐陈列,黑色的刻痕清晰分明。参访团成员围拢在展柜前,或贴近玻璃辨认字形,或举起手机拍照,或低声交流,神情专注。
在另一侧的展柜前,亚长墓出土的牛牺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铜牛昂首伫立,造型生动,纹饰繁复,融合鸟形文、鱼形文与古文字,兼具礼制与艺术价值。
“这头牛太特别了!”台湾学者李伟俊凝视许久,语气中带着兴奋。“虽然这只是一件祭祀用的酒器,但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件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古董。”
李伟俊是第二次来到安阳、来到殷墟博物馆。“与第一次相比,这次的感受完全不同。看到甲骨文原件的拓片和这些青铜器的陈列,我心中涌起的是更深层次的震撼。第一次来时更多是走马观花,这一次让我真正看清了甲骨文的细节,也体会到青铜器所蕴含的礼制精神与艺术美感。”
走出殷墟博物馆,参访团一行来到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雨雾之中,夯土基址在天地间铺展,五十余座宫殿与宗庙遗迹依次排布,残破的墙基在雨水浸润下泛着深褐色的光泽,宏伟壮观。
在讲解员引领下,团员们依次走进车马坑展示区。六座殷代车马坑整齐排列,车辙印迹与车体遗迹依稀可辨。殉马的骨骼与随葬人骨并排陈列,给人极大震撼。
“没想到三千年前的马车已经这么精致。”来自台北的吴先生说,“车体结构轻巧,说明当时的文明程度很高。但看到殉葬的人骨,心里又有些沉重。”
沿着湿润的石阶向外走去,妇好汉白玉雕像映入眼帘。白玉雕像巍然耸立,目光炯炯,手握龙纹铜钺,神情坚毅而威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讲解员的声音在雨雾中显得格外清晰。而妇好的故事,让台胞赖女士颇感兴趣。
“以前只在课本上读过妇好的名字,今天第一次站在她的雕像前,感觉特别震撼。”赖女士站在雕像前轻声说道,“她不仅是王后,更是一位将军。这种女性力量,在那个年代尤其令人敬佩。”
传承红旗渠精神
实地感悟信仰的力量
洹水潺潺,太行巍巍。3300多年前,商王盘庚率领族人迁都于此,从此大地喧腾,甲骨留痕,青铜铸史,文字溢彩,谱写出一段辉煌灿烂的华章。自那时起,“百姓由宁,殷道复兴”,安阳便与中华文明的根脉紧紧相连。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这里承载着殷商的盛世荣光,也孕育着红旗渠的奋斗传奇。一山一河之间,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文脉与精神在此相续,蕴含着连接历史与现在的密码。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带着对红旗渠精神的敬仰,参访团一行来到红旗渠纪念馆。青石铺就的道路在晨光中泛着湿润的光泽,远处渠水蜿蜒流淌,映衬着红旗渠新馆似飘带般舒展的外观。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恢宏的浮雕:十万大军挥镐舞锤,肩挑背扛,在绝壁之间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
序厅中,巨大的影像墙播放着纪录片《红旗渠》。画面中,工人们身系麻绳,吊挂在悬崖之上,火光四溅的爆破场景与铿锵有力的号子声交织。展柜内,粗糙的铁锤、铁锨静静陈列,铁器的棱角早已被岁月磨平,却仍透出坚毅的光泽。
“没想到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竟能完成这样宏伟的工程。”台胞陈女士凝视着展板上“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的字样,不禁感叹,“红旗渠精神代表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这些品质在今天依旧很重要。”
展馆中的照片墙尤为令人震撼。210幅黑白影像,记录下修渠工人们汗流浃背、与山石搏斗的场景。参访团成员驻足凝望,静静体会着那份超越时空的力量。讲解员介绍说,红旗渠全长70.6公里,修建历时整整十年。一渠清水穿行太行,映照的不仅是坚硬的山石,更是中国人的钢铁意志。
离开展厅,参访团向着青年洞进发。山路蜿蜒而上,石阶在山雾中显得格外湿滑。仰望峭壁,只见洞口镌刻的“青年洞”三字,苍劲有力。
“这是一个奇迹。”来自台湾的河先生扶着护栏,望着远处奔涌的渠水说,“站在这里,我可以想象当年的艰险。在那个年代,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触动,他们靠的不是工具,而是信念。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值得今天的我们用心学习。”
告别青年洞时,阳光透过山雾洒落在渠水上,波光粼粼。参访团成员们纷纷举起手机,定格下这一刻的壮阔景象。
山仍巍峨,水仍奔涌,但红旗渠精神早已“流进”参访团成员们的心中。
触摸科技前沿
见证低空经济的腾飞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安阳古都,因殷墟甲骨名扬天下;如今,这片土地又因低空经济的崛起,焕发出新的生机。
9月20日,参访团一行走进安阳无人机产业园。偌大的试飞场上,数架无人机正呼啸升空,螺旋桨切开空气,划出一道道凌厉的弧线。灰白色的机身在天空中疾驰而过,宛若一群“新鸟”振翅而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展翼翱翔。
展厅内,各式各样的无人机模型令人目不暇接:外形轻巧的小型无人机、机身修长的固定翼无人机、体型庞大的多旋翼机……在展厅一角,一架外形硬朗的军用无人机模型更是引来不少成员驻足拍照。讲解员逐一介绍起它们的功能与应用场景——从田间地头到灾害救援,从城市安防到国防建设,无人机已深度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里,一张图纸就能变成一架整装无人机,”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在场台胞频频点头。随着上下游企业的集聚,产业园已形成涵盖零部件生产、发动机制造、整机装配的完整链条,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带着“安阳造”的标签飞向全国。
听完讲解,台胞杨先生忍不住赞叹道:“以前只知道大疆是全球知名的无人机企业,没想到在安阳也能看到如此完整的产业链和应用场景,着实让我大开眼界。”
台胞蓝先生则对园区的运行模式印象深刻:“科研人员在楼上研发,成果马上能在楼下转化,园区里就能直接测试,然后推向市场。这种产学研紧密衔接的模式让我很受震撼。台湾在无人机领域也有研究,但像这样快速落地、规模化推广的效率,值得学习。”
2024年2月,河南省省级低空经济研发创新平台——蓝天实验室在无人机产业园内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产业园的“创新引擎”,蓝天实验室不断推出创新成果:国内首款“载人飞行卡丁车”从这里首飞;依托实验室研发的“无人机山区邮路”,已在林州实现常态化运营,7分钟便能把邮件送到偏远山村,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的成果转移中心,更让一项项专利迅速转化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无人机产业代表着国产科技的腾飞,更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台胞李先生说,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园区里的标语——“让科技飞进生活”。“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飞上蓝天的硬科技,还有脚踏实地的创新故事。”
园区外,返航的无人机轻盈着陆,螺旋桨划过空中,带起一阵旋风。几位台胞仍不舍得收起手机,隔着栅栏追拍着正在返航的无人机,惊叹和笑语难掩兴奋之情。(闻 超)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