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稀土替代梦”,越折腾,越离不开中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7 22:34 1

摘要:(烈隐大米已上线!臻选特等五常大米,颗颗饱满,口口回甘!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直接购买!感谢大家的支持!)

(烈隐大米已上线!臻选特等五常大米,颗颗饱满,口口回甘!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直接购买!感谢大家的支持!)

最近,欧美智库和媒体忙得不可开交。
忙什么呢?


忙着给自己找“稀土替代方案”,想绕开中国。

而中国稀土储量全球领先,开采、冶炼、精炼、下游应用一条龙产业链全掌握。所以中国的成本低、产能稳、价格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

于是,美国、欧洲眼巴巴地盯着稀土市场,心想找个替代者,绕开中国,这下高科技产业就不怕被卡脖子了。

结果呢?越找越尴尬,事实告诉他们,离开中国,他们啥都干不成。不过我们还是看看他们都找了什么方法,就当看个乐子。

第一站,是缅甸。

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美国有人提交了一份方案给副总统万斯办公室,建议利用缅甸克钦地区的稀土矿来替代中国供应。这写方案的人逻辑很简单,估计头脑也很简单,想着有矿,就能供给美国,减少对中国依赖。

然而,现实总喜欢给人当头一棒。美国史汀生中心的地缘政治专家阿玛拉·蒂哈直接泼了冷水:


缅甸缺乏成规模商业化开采技术和物流基础,挖矿设备和其他物资全都依赖中国。

也就是说,想开矿?没问题,前提是先向中国“缴学费”,买设备、请技术、搭物流。

想独立自主供应稀土?呵呵,做梦吧。

而且,缅甸矿一旦开采出来,运出来的稀土可能还得靠中国的加工厂才能真正变成可用产品。

美国人兴奋地幻想“绕开中国”,结果一步步踏进了咱们铺好的产业链里。

这就是第一堂课:有矿不等于有能力,有资源不等于有体系。所以缅甸方案的结局就是,美国智库专家直接说:“算了吧,别浪费时间了。”

第二站:格陵兰。

缅甸不行,美国又把目光投向了格陵兰岛。

没错,就是那个冰天雪地、你掀开冰盖就能看到矿藏的地方。地质勘探显示,它的稀土储量相当可观,于是西方专家兴奋地幻想:只要开采出来,稀土供应就有希望。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派人实地考察,结果发现格陵兰根本不是“矿场”,而是“冰场”。他们发现的矿场一年绝大部分时间被冰雪覆盖,开工时间少得可怜,一天也就小半天能干活。道路、港口、能源都不够,物流成本恐怕比稀土本身还高。所以即便开采,成本也高得离谱,现有矿场勉强开工还不赚钱。

于是美国智库无奈地自嘲:格陵兰的矿产潜力,恐怕也只是“潜力”。

格陵兰的经历告诉美国:资源再丰富,但不是你的,你也得不到。

第三站:澳大利亚

缅甸没戏,格陵兰冰封,美国的目光转向了“资源大国”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确实有稀土储量,也有一定开采经验。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推动稀土产业,直接给矿企 Iluka 下了10亿美元贷款,希望它完成稀土精炼环节,实现商业化供应。

Iluka公司信心满满,放话到2030年能为西方提供“显著”供应。

听起来不错?可问题是澳大利亚的稀土产业,价格和成本严重落后于中国。开采、运输、加工的成本都高于中国,几乎没有竞争力。虽然有矿,但精炼技术、规模和效率仍然远不如中国。所以全球买家为什么不买中国便宜又稳定的稀土?

去年,《经济学人》就已经分析过,中国不仅掌握国内市场,还在全球布局矿产,定价权牢牢握在手里。澳大利亚想打价格战?门都没有,这又不是拼多多。所以很多企业索性撤退,心想:亏本生意不干也罢。

讽刺的是,西方砸钱投资澳大利亚,梦想用“高成本项目”绕开中国,结果发现越绕,离中国越近。

从头到尾,不管是设备、技术、物流还是市场,西方都绕不过中国。越想替代,越证明了中国的不可替代性。

当美国和欧洲在地图上寻找稀土“代替”时,中国早就把产业链升级到新阶段。比如咱进行高端应用材料研发,把稀土在新能源、航天、高端装备中的深度利用,而且建设稀土回收利用体系,形成绿色循环链条,这样咱们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不断巩固市场主导地位。

当他们还在幻想“替代方案”的时候,中国的稀土已经在推动高科技产业进入下一个十年。

(感谢大家的喜欢和赞赏!创作不易,期待大家的点赞、转发!感谢大家的支持,听风的蚕自营烈隐产品已上线,需要的可以支持一下)

来源:听风的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