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 探寻小木耳成就大产业——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教育集团高二年级研学实践活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9 10:51 1

摘要:暮春好时节,研学正当时。4月17日,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教育集团高二年级师生走进柞水,开展了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 探寻小木耳成就大产业”为主题的“思政”研学实践活动,在行走的课堂深刻感受秦岭自然风光,将绿色生态保护及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完美融合。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

探寻小木耳成就大产业

高二年级研学实践活动

四月秦岭秀色浓,青山叠翠雾朦胧。

野花烂漫坡间绽,绿树葱茏径外通。

暮春好时节,研学正当时。4月17日,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教育集团高二年级师生走进柞水,开展了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足迹 探寻小木耳成就大产业”为主题的“思政”研学实践活动,在行走的课堂深刻感受秦岭自然风光,将绿色生态保护及思政教育、劳动教育完美融合。

授旗、整装、出发,秦岭大山我来啦!怀揣着希冀,穿越时光隧道,集团学子满怀期待踏上研学之旅。

榜样引领 育梦成光

秦岭南麓,泉水叮咚,绿水满山,人杰地灵,小木耳联通大世界。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巡视柞水木耳基地后提出“小木耳大产业”的主体思路,为秦岭生态保护注入强大动力和方向指引。5年后,二十六中学教育集团高二年级师生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脚步,将课堂知识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走进李玉院士工作站,近距离感受“木耳院士”的劳动楷模精神,同学们系统了解50余种菌类孢子结构差异,有毒菌类特征演化规律及有毒无毒木耳分辨技巧。研学之旅,正散发着不可抵挡的魅力。

指尖培育 菌种之源

山间腐木蕴神奇,菌种轻藏待时机。菌包虽小乾坤大,孕育生机暗萌滋。同学们亲手参与木耳菌包制作,菌包原材料配比,木耳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酸碱平衡,装袋、灭菌接种、菌丝繁殖原理等过程,一份精心,一份执着,一双小手,一个未来。

万杵齐鸣 千糍竞秀

可以亲手参与一道乡间美食——洋芋糍粑的制作过程,同学们别提有多激动了,个个脸上洋溢着欢乐的表情。剥皮、碾碎、捶打、分工、协作,一碗碗软糯如云朵,细腻似丝锻的洋芋糍粑就做成了,质朴的味道,浓浓的烟火气,同学们亲身体会参与的乐趣,细品劳动成果的每一口香甜。

金耳天成 菌韵华章

下午,在现代农业木耳示范观光园区——金木耳产业园,同学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恒温恒湿木耳培育车间,木耳生产加工车间,近距离观察木耳从菌种培育到智能栽培的详细培育生长过程,感受自然万物神奇的生命力。木耳Boss大比拼,同学们通过现场模拟种植的方式,从品种选择、种植、收益及项目调整等方面参与到劳动达人的体验中,个个喜不自胜。

渔鼓声声 丰年有余

青春学子意飞扬,渔鼓台前看戏装。渔鼓,又称竹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以竹筒为体,羊皮为面,简板为伴,奏响了历史的回音,当地非遗传承人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艺术表演。手执简板敲新韵,足踏节拍舞霓裳。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在老师带领下学习渔鼓表演,感受独特的风土地域文化。

学无止境 研以致用

思政社团的同学们与何圆老师一同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探寻生态种植、科技致富的魅力,厚植家国情怀,践行担当使命,彰显青春作为。生物社团的同学们在薛娇老师的带领下,认识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深入探索生物的奇妙世界,了解生命奥秘。

研学有止 知行不辍

研学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撰写研学心得,用笔墨和文字抒发对大秦岭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踏入柞水木耳之乡研学,满是震撼与收获。在基地,我知晓了木耳从菌棒培育到采摘加工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环节更是难忘。这里不仅有先进种植技术,更有深厚木耳文化。这次研学让我对农业有了新认知,也明白了劳动的意义 。

——高二1班 王欣悦

走进柞水木耳基地,智能大棚内温湿度实时跳动的数据屏最先引发我的好奇。菌棒生产车间里,全自动装袋机与高温灭菌设备正进行着精密配合,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认知。技术员讲解的"菌种选育-标准化生产-深加工"全产业链条令人惊叹。通过分子标记技术选育的玉木耳菌株,在无菌车间里萌发出晶莹剔透的菌丝,这种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无缝衔接,让每朵木耳都凝结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智慧结晶。研学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农业早已突破传统耕作边界,科技赋能不仅提升着农产品价值,更在重塑乡村经济生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关注乡村产业振兴中蕴藏的时代机遇。

——高二2班 曹紫萱

参加柞水研学,我收获满满。在制作菌包时,我手忙脚乱却也乐在其中,切实体验到菌类培育的第一步。走进菌种工程基地,各种先进设备与复杂工序,让我知道好菌种来之不易。木耳工厂里机械有序运作,菌菇大棚内菌菇茁壮生长,都展现出农业的蓬勃生命力。最难忘的是观看渔鼓表演,表演者充满力量的击鼓动作,声声鼓点敲出当地的文化底蕴,也敲进了我的心里,让我对柞水有了更深的眷恋。

——高二3班 熊卓越

在李玉院士工作站中,我见证了科技如何让秦岭深处的菌菇绽放新机。从显微镜下的菌丝培育到智能化温室的生态循环,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科研团队的心血。李玉院士将实验室扎根乡土,用科技助力"小木耳大产业"的实践,让我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谛。这场行走的课堂,在乡村振兴图景中为我种下了知行合一的种子。

——高二4班 熊梓悦

在柞水木耳基地的潮湿空气中,我注视着那些在菌棒上悄然生长的黑色小耳朵。它们如此安静,却又如此坚决地完成着自己的生命历程。这场研学之旅给予我的不仅是农业知识,更是一种生命姿态的启示。

木耳不需要肥沃土壤,却懂得将贫瘠转化为丰饶。这种转化能力恰如学习本身——将陌生知识内化为自我认知的过程。

在农家石臼前,我们握着木槌,反复捶打蒸熟的土豆团。起初黏腻的土豆泥,在无数次捶打中逐渐变得柔韧光滑,最终蜕变为莹润的糍粑。这过程恰似学习——知识的粗粝原料,需经反复研磨才能成为滋养心智的食粮。

我们在实践中对本次研学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探求新知,获得成长。

——高二5班 封文博

柞水研学,让我对小木耳有了全新认识。走进种植基地,现代化大棚、智能设备,完全颠覆我对传统农业的印象。体验打糍粑和观看非遗渔鼓表演,我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也让我明白了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性。这次研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思考如何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高二6班 冉晓宇

菌包制作车间里,混合着青冈木屑与麦麸的原料堆成小山。我们按照1:0.4的黄金比例兑水搅拌,木屑在掌心沙沙作响。"装袋要像夯土墙,层层压实不留隙。"技术员反复强调。在高压灭菌釜前,120℃的蒸汽裹挟着木质清香升腾,透过观察窗看着菌袋在高温中蜕变,忽然理解为何柞水人把菌包称为"食用菌的襁褓"。当我们亲手完成接种工序,将菌种像播种希望般植入培养基时,整条生产线都闪耀着创造的光芒。

归途的班车上,抱着装满木耳的纸箱,菌袋发酵的微热透过包装传递到手心。这温度让我想起菌农结茧的指节、纪念馆弹孔密驳的门板,还有张护士长揣在怀中的党费证。当城市少年在虚拟世界追逐星光时,秦岭深处的这场研学让我触摸到了中国最真实的脉搏——那是在泥土中扎根的坚韧,在困境中破土的力量。

——高二7班 赵艺菲

初夏的秦岭南麓,柞水县的青山绿水间回荡着我们的研学脚步声。当书本上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化作木耳大棚里的菌香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殷殷嘱托,在秦岭腹地绽放出鲜活的时代光彩。

"小木耳大产业"的场景,已化作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看着现代化工厂,突然明白"精准扶贫"四字千钧——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而是立足生态禀赋的产业革命。

柞水之行,是行走的思政课,当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交响曲中,必将激荡起更多青春的强音。

——高二7班 林昕瑶

在行走的课堂中书写最美画卷,身心与大山融合,知行在实践中统一。此次“思政”研学实践活动,为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拓展及创新研学形式的有效举措,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践行了绿水青山的理念,提高了大家注重秦岭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意识。未来,教育集团将在数据浪潮中持续深化理论创新与育人实效,为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筑牢根基,让德育在云端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青少年心中绽放新时代的光芒!

来源:西安中考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