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转眼间就是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正值秋分。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昼夜平分,天地之间多了一份平衡。人们常说“秋分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明这一天是秋意渐深的分界点。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转眼间就是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正值秋分。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昼夜平分,天地之间多了一份平衡。人们常说“秋分者,昼夜均而寒暑平”,说明这一天是秋意渐深的分界点。
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十六,既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气候上更贴近真正的秋天,白天渐短,夜晚渐长,秋风渐凉,草木渐收。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道出此时的肃穆与壮阔。
对农人而言,秋分更是一年中的繁忙时节。老话说“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进入收获季节,田间一派热闹。收完秋实,还要紧接着秋耕、秋播,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也得抓紧栽种,稍有拖延就会影响来年的收成。
在习俗上,秋分常伴随祭月、吃秋菜等传统。人们寄托着对丰收的期盼,也希望天气多晴少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农人最怕连阴雨压境,容易坏了庄稼。晴空碧日,不仅是秋分的写照,更是对丰年顺景的美好期待。
2025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正好是秋分。今年的秋分有些特别,因为它落在中秋之前。民间有句老话:“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灾年;中秋秋分后,年景无堪忧。”意思是说,若中秋在秋分前,农事容易受天气影响;若在秋分后,则多半收成顺利。
秋分交节的时间点,也常被人们格外留意。古人传下说法:“上午秋分,大雪封门;下午秋分,单衣过冬。”这里说的是,交节在正午前,冬天可能格外寒冷;若在正午后,冬季则相对温和。
从气候特点来看,秋分是昼夜等长的时节。太阳直射赤道,昼夜平分。过了这一天,白日渐短,夜色渐长,气温也随之下降。古语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恰好形容此时天地间的均衡。
在农事安排上,秋分是“三秋”大忙的关键点。稻谷、玉米陆续收割,小麦、油菜播种紧跟其后。俗语说“夏忙半月,秋忙四十”,道尽了农人的辛劳与节奏。也正因如此,今年的特别秋分,更加引人关注。
那么,今年的秋分在几点呢?
今年秋分交节时间在公历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准确时刻为2点19分04秒。因为发生在中午12点之前,所以被称为“上午秋分”,寓意着今年冬季或将雪多且寒冷。
故,今日秋分,今年秋分不一般。在古时没有天气预报,人们依靠长期农事经验来判断冷暖变化,用以安排农耕。农村流传一句话:“冬天冷不冷,就看秋分。”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今年冬天冷到哭吗?不妨一起来听听农谚里的说法。
秋分这天若是大晴天,就被认为是个好兆头。农谚有说“秋分天晴好晒粮”,寓意着秋分后的天气多为晴朗,方便农人收割、晾晒与储存粮食,不至于因阴雨而耽误收成。
到了冬至,往往与秋分的天气相呼应。人们常说“冬至雨雪盖瓦房”,意思是冬至时节若多雨雪,往往意味着整个寒冬里雨雪频繁,气候更显寒冷,也标志着数九天的正式来临。
对农作物来说,寒冷并非坏事。冷天能抑制麦苗徒长,让它们积蓄力量过冬,更有助于提升抗寒性。正如俗语所说,“冷得稳,麦得饱”,恰好说明了低温对农事的意义。
多雪的冬天还能冻死越冬害虫,减少来年虫害发生,也能缓解冬旱,保障春耕春播的底气。可见,从秋分的晴空到冬至的雪落,都是古人观察天地、顺应农时的智慧所在。
民间有句老话:“秋分出日头,腊月寒彻骨。”意思是说,若秋分当天阳光明亮,多半预示腊月时会格外寒冷。腊月在农历十二月,本就是一年中最冷的阶段,“三九”“四九”皆在此月,寒风凛冽也就顺理成章。
若腊月不冷,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暖冬”。看似舒适,却并非农事之福。因为暖冬容易让害虫安然越冬,来年虫害的基数就会增加,田间压力更大。正所谓“冷得稳,麦得饱”,寒冷反而更利于作物健康。
暖冬还容易带来干旱,不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等到春耕时,墒情不足,农人就要额外担忧。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春天缺水,播种进度和苗势都会受到影响。
更需注意的是,暖冬往往提高“倒春寒”的可能。一旦春苗返青遇冷,损失便不可小觑。所以秋分当天的晴与阴,不仅关乎眼下的凉热,也牵动着农人对来年丰歉的期许。
“雨落秋分日,农民多忧苦。”这句话道出了秋分时节的无奈。若交节当天遇雨,就意味着之后阴雨天气频繁,阳光稀少,给农事带来不少难题。
秋分以后,本就昼短夜长,凉意渐增。若阴雨连绵,更易让成熟作物受潮。正如农人常说的,“怕就怕秋分雨”,因为稻谷、花生一旦受湿,容易坏损,辛苦一年的收成都要打折扣。
对晚熟作物而言,阴雨更是沉重的负担。缺少光照,温度不足,像晚稻就会出现籽粒不饱满、空壳偏多的情况。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在这时却可能变成一声叹息。
农事节奏紧凑,秋收、秋耕、秋播环环相扣。若阴雨过多,田里积水,耕作受阻,不仅收成打折,还会影响来年播种。可见秋分一场雨,确实能让农人心头添忧。
民谚有言:“秋分雨成沟,三九少棉衣。”意思是说,若秋分当天降雨,往往意味着入冬后最冷的“三九天”不算严寒。农人以此来揣测寒冬冷暖,为农事安排早作准备。
三九天在冬至之后的第十九天至二十七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若此时不算寒冷,就被称为“暖冬”。所谓“少棉衣”,并非真不用御寒,而是形容气温偏暖,不至于冷到骨子里。
从农耕角度看,冬天若过于温和,既可能利于作物顺利越冬,也可能让害虫存活较多,来年田间压力增大。正所谓“一年冷得稳,来岁粮满囤”,寒冷往往更能保障丰收。
秋分一雨,牵动的是冬季冷暖,也折射出农人对天时的依赖。诗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农事却恰恰离不开天时。懂得观雨识节,正是古人智慧的积累。
总结:今日秋分,今年确实有些特别。常有人说:“冬天冷不冷,就看秋分。”这虽不是绝对规律,却是古人多年经验的总结,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农谚简短,却承载着智慧,我们也要理性看待。你觉得呢?
来源:一点知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