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秋分,阴阳两分、昼夜等长,是养生的重要时期,但同样也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这个时节该如何养生?如何预防疾病?9月22日10时,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了“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秋分秋分,阴阳两分、昼夜等长,是养生的重要时期,但同样也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这个时节该如何养生?如何预防疾病?9月22日10时,山西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召开了“时令节气与健康”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养生兼顾“滋阴防燥”与“温和养脾胃”
山西省中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张莉介绍,秋分作为昼夜平分、寒暑交替的关键节气,最大的气候特点是“燥”与“凉”。而随着降水减少、湿度下降,“秋燥”逐渐明显,同时气温波动加大,早晚温差显著,这些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体的身体状态,因此饮食和穿衣的科学调节尤为重要。
关于日常饮食调节,中医强调“燥者润之”,兼顾“滋阴防燥”与“温和养脾胃”,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先选择滋阴润燥的食材,建议多吃梨、银耳、百合、麦冬、沙参、蜂蜜、山药、莲子等“润”性食物,同时避免食用“助燥”食物,如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等)、油炸烧烤(如炸鸡、薯片等)、过咸过干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体内津液耗伤,秋分后应尽量减少摄入。“同时,初秋脾胃功能尚在调整,生冷寒凉(如冷饮、生鱼片等)易伤脾胃阳气,也需适度控制。”另外,也要注意人群体质差异。阴虚体质(如易上火、口干、便秘等人群)可侧重银耳、梨等滋阴食材;阳虚体质(如怕冷、腹泻等人群)可在润燥基础上稍添温和温补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瘦肉,但避免过度进补(如羊肉等),以防“燥上加火”。此外,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饮水(温水为佳),也能有效缓解秋燥。
穿衣方面,秋季科学穿衣的核心是顺应“秋凉渐显、温差大”的特点,把握“灵活增减、重点保暖”的原则,不仅“春捂秋冻”要适度,还要注意“易寒部位”的保暖更要选对衣物材质。“初秋建议选择棉、麻等透气吸汗的面料,避免出汗后受凉;深秋气温降低后,可换成羊毛、羽绒等轻暖材质,既保暖又不笨重,方便根据活动量随时增减。”张莉说。
张莉还推荐了一个全家适用的,通过按摩穴位预防呼吸道疾病的方法: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按摩时用食指指腹轻揉1-2分钟,每日2次,能通鼻窍、防鼻塞,尤其适合感冒初期或过敏体质人群。膻中穴在两乳头连线中点,用手掌顺时针轻摩3-5分钟,可宽胸理气、增强肺气,缓解咳嗽、胸闷,儿童和老人操作时力度宜轻。足三里穴:位于外膝下3寸(约四指宽),按揉时稍用力至酸胀感,每次1分钟,能健脾益胃、提升免疫力,慢性病患者坚持按摩可减少呼吸道感染频率。
小儿呼吸道疾病多发高发原因较多
山西省儿童医院儿内科主任张康玉介绍,常见的小儿呼吸道疾病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感染性疾病为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而秋季小儿呼吸道疾病高发,是气候条件变化、病菌和过敏原种类多传播活跃与儿童自身特点三方交织的结果。“相比成人,儿童的免疫系统仍处于‘训练’和‘升级’阶段,如果他们首次接触的病原体和过敏原过多,将无法迅速有效地建立起匹配的防御机制。”她说,儿童呼吸道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他们的呼吸道较为狭窄,并且屏障功能薄弱,一旦接触病菌和过敏原,一方面对这些有害物质的清除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痰液容易堵塞气道,导致症状更重。
要预防小儿反复发生呼吸道疾病,建议遵循“洋葱式穿衣法”,做好科学穿衣,做好关键部位的保暖,“背暖”可预防感冒,“肚暖”保护脾胃,“足暖”有助于身体适应地温。同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肉蛋奶、坚果),注意补充维生素D,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增强免疫力。避免孩子被动吸烟,烟雾可以直接损伤呼吸道纤毛,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督促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在外出回家和饭前便后,家长回家后也应先洗手、换衣后再接触孩子。在疾病高发期,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出现一些症状,警惕冠心病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寒冷空气的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冷空气刺激下血管收缩可以加重管腔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从而诱发心血管旧病复发,甚至引发心肌梗死。”在问到为什么一到秋季,冠心病患者就会增多时,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10病区主任董晋这样表示。而秋季天气逐步干燥,使得体内水分蒸发加快。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液就会变得黏稠,血小板黏附能力增加,如果斑块不稳定,就会增长加快,导致破裂,引起冠心病发生。同时,秋季景色萧瑟凄凉,人的心情也会受到影响,另外压力过大、焦虑状态下也会改变情绪。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当情志不畅时就会引起血瘀或者气滞,从而造成抑郁的心态,增加了患上心梗和冠心病的发作风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秋季白天温度高,血管扩张、血压平稳,夜晚温度低,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所以老年人、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群,可能会出现血压波动大的情况,会增加心脏负担,从而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需特别注意。
要预防冠心病,董晋同样建议大众做好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饮食上要少吃油腻食物和甜点及含糖食物,控制油盐糖摄入,注重均衡膳食和戒烟限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蛋白质,如鱼类、豆类和瘦肉。多补充水分,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则,如果喝得太多或者太快可能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同时保持平和的心态,谨遵医嘱用药,适量运动。“但要尽量选择气温相对较高的时间段进行运动。”董晋表示。
预防过敏,最好知道自己的过敏原
进入秋季后,很多人出现眼睛和鼻子发痒、鼻子流清鼻涕、打喷嚏等过敏症状,为什么秋季过敏会高发?对此,山西省人民医院和平院区急诊科主任牛凯表示,秋天之所以成为过敏高发季,主要是因为“花粉”“霉菌”“尘螨”三大“元凶”。“很多人误以为‘秋天没花’,所以不是花粉季,其实恰恰相反,秋季是杂草花粉的天下,其致敏性往往比春季树木花粉更强,杂草花粉通常颗粒小、重量轻、浓度高,可以随风飘散很远,是引发秋季过敏性鼻炎和结膜炎最主要的‘隐形杀手’。”而秋雨后大量落叶堆积、潮湿,为霉菌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加速了霉菌的生长和孢子的释放,被人们吸入后,极易诱发过敏反应。至于尘螨,虽然一年四季都存在,但秋天天气转凉后,开窗次数减少,导致室内尘螨、宠物皮屑等浓度升高,与室外过敏原形成“内外夹击”,也容易引发症状。另外,天气也是引发过敏性鼻炎的重要原因。秋季风大,有助于过敏原的扩散。同时,冷空气的刺激本身也会让一些过敏人群的鼻黏膜变得更加敏感,加重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要预防过敏,牛凯建议查清自己的过敏原。“建议每年反复发作的患者,去正规医院做过敏原检测。搞清楚自己对什么过敏,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真正做到事半功倍。”同时,尽量避开过敏原,尤其是避免接触花粉。在家也要备好急救药物,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患者需规律使用抗过敏药物及吸入药物。另外,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
对很多人分不清的过敏性鼻炎和感冒,牛凯表示可以从病程、症状和眼睛三方面区分。感冒通常一周左右自愈,鼻炎症状则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与过敏原暴露周期一致。症状上,鼻炎有鼻痒、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等典型症状,感冒更常见喉咙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发热等全身症状。“鼻炎常伴有眼痒、红肿、流泪等过敏性结膜炎症状,感冒则很少见。”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张梦莹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