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初,美国军事网站WDMMA发布了一份所谓的“全球空中力量排名”,在国际军事观察圈炸开了锅。这份榜单将中国空军位列全球第七,排名甚至低于印度。
美媒一份全球空中力量排名引发热议,中国被降至第七,甚至落后于印度,而美国自家军种却霸占前五席位。
2025年初,美国军事网站WDMMA发布了一份所谓的“全球空中力量排名”,在国际军事观察圈炸开了锅。这份榜单将中国空军位列全球第七,排名甚至低于印度。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该排名将美国各军种的航空力量(空军、海军、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单独列出,并全部置于前五名之内。许多军事爱好者直言此排名严重背离现实,完全忽视了我国航空工业近年来的巨大进步和第六代战斗机的突破性发展。
美媒排名标准存疑,中国空军被严重低估
WDMMA声称其排名综合考量了飞机数量、技术水平和作战经验等因素。若细看其评估标准,可发现诸多矛盾之处。
该排名认为中国空军因直升机数量较少(仅68架)而被大幅扣分,同时却为拥有187架直升机的印度加分。这种标准被指脱离现代战场实际需求,因为无人机已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直升机执行侦察、攻击与补给任务。
更重要的是,该排名刻意回避了一个关键事实:截至2024年底,中国战斗机总体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其中,第五代隐身战斗机歼-20的服役数量已突破350架,并且仍在批量生产。
六代机亮相与颠覆性技术,美媒选择“视而不见”
美媒排名最为人诟病的是,其完全无视中国在2024年底连续亮相的两款第六代战斗机验证机。此举被广泛认为是“选择性失明”。
中国的六代机项目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例如,成飞和沈飞展示的机型采用了无尾翼设计和更先进的隐身材料,旨在全面提升全方位隐身能力。
其革命性技术之一是机载垂直发射单元的设计构想。该系统灵感来源于海军舰艇的垂直发射系统,允许一架六代机携带多达24枚空空导弹。
沈飞多年前就已申请相关专利。垂直发射系统能避免传统弹舱开舱导致的雷达反射信号增强问题,更好地保持隐身性,并可实现360度全向攻击,极大提升战场的灵活性和火力密度。
此外,中国的六代机还有望集成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并具备指挥无人机群进行协同作战的能力,这将彻底改变未来空战的规则。
印度空军“纸面实力”与中国体系化优势
WDMMA将印度空军排在第六位,其依据包括其宣称的1900架飞机总数以及所谓的“作战经验”。然而,深入分析便发现其问题重重。
印度空军真正具备强大作战能力的战斗机仅约600架,其最先进的战机是从法国引进的36架“阵风”。严重依赖多国进口的装备导致其后勤保障困难重重,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难以统一,维护成本高昂,难以形成高效作战体系。
这与中国完全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空军已构建了涵盖预警、指挥、制空、电子战、运输的完整现代化作战体系。
空警-500预警机、歼-16D电子战飞机与歼-20等主力战机深度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杀伤链”。这种体系化作战能力绝非简单叠加飞机数量所能比拟,也使中国空军在距本土15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拒止/反介入能力中获得显著优势。
排名背后的认知博弈与未来展望
分析认为,此类排名的本质是军事话语权的较量和心理战。通过压低中国排名,可以在国际舆论中制造“中国军事实力发展缓慢”的假象,试图维持美国的心理优势地位。
然而,中国民众和军事爱好者对此表现出更多的淡定与调侃,这背后体现的是对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自信。中国空军的发展目标从来不是为了在榜单上争名次,而是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未来,随着中国六代机、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等项目的持续推进,中国空军将逐步补齐远程战略投送能力的短板。中国航空工业展现出的“像生产香肠般量产先进装备”的产能优势,预示着中国空军的力量将持续快速增长。
美国B-21轰炸机项目因成本超支仅能有限列装,而F-22生产线早已关闭,F-35则面临交付延迟和可靠性问题。
美军NGAD(下一代空中主宰)六代机项目据传因单机成本预计高达3亿美元和技术挑战等多重原因陷入困境,甚至一度出现“停摆”的讨论。
相比之下,中国在六代机研发上采取了更务实且可能更高效的路径。中国两款验证机的亮相,表明其六代机研发已进入实机试飞阶段,而非仍停留在PPT概念阶段。
这场关于排名的争论,最终将由中国空军持续发展的硬实力来终结。当我们的六代机编队翱翔于天际之时,任何有失偏颇的排名都将不攻自破,成为历史的脚注。
来源:科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