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日小八路到文坛老将:徐光耀与他的《小兵张嘎》《平原烈火》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2 14:27 1

摘要:1957年某日,深夜的北京大耳胡同15号,一位被划为“右派”的中年男子对着白墙空想,精神几近崩溃。忽然,他想起了一个挎马枪、斜翘帽檐的小战士身影,那些烽火岁月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1957年某日,深夜的北京大耳胡同15号,一位被划为“右派”的中年男子对着白墙空想,精神几近崩溃。忽然,他想起了一个挎马枪、斜翘帽檐的小战士身影,那些烽火岁月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一、少年从军:战火淬炼的文学根基

1925年,徐光耀出生于河北雄县一个贫苦农家,乳名玉振。童年丧母的他,是在大姐的照料和木匠父亲讲述的民间故事中长大的。这些故事成为他儿时最大的精神享受,也在不知不觉中培育了他的文学萌芽。

1938年,八路军第120师某部进驻徐光耀的家乡段岗村。一支八路军部队住进了他家,这些纪律严明、待人和气的战士彻底改变了他对军队的看法。部队开拔后,13岁的徐光耀不顾父亲阻挠,铁了心要参加八路军,连续七个昼夜哭闹,最终如愿以偿,成为第120师359旅特务营的一名战士,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徐光耀后来回忆道:“我其实等于闭着眼瞎碰,碰上的却是正正规规的八路军,是由老红军改编的一二〇师三五九旅特务营。这开脚第一步,我真算有点运气哩!”

《小兵张嘎》作者徐光耀九十九岁为《黄河英雄儿女传》作者郭军平题词勉励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徐光耀经历了上百次战斗。1942年,他亲历了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的疯狂“五一大扫荡”。这场扫荡使冀中军区部队减员1.68万人,剩余的2万主力被迫转移,根据地面目全非,全部变为日占区和游击区。徐光耀有幸在大扫荡中死里逃生,但这段惨烈的经历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二、《平原烈火》:新中国第一部抗战长篇的诞生

抗战胜利后,徐光耀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47年,他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这是他文学生涯的“决定性阶段”。在这里,他知道了“什么叫文学,文学需要哪些要素来构成”。

1949年4月,徐光耀所在部队转入和平练兵环境,他立即向组织请假投入长篇小说创作。仅用44天时间,他就完成了《平原烈火》的初稿。这部以1942年日军“五一大扫荡”为背景,展现冀中军民反抗斗争的作品,情节多源于作者亲历的真实事件。

徐光耀带着初稿来到北京,请曾经的老师陈企霞审阅。陈企霞仅用3天时间就看完了稿子,认为已经基本达到出版水平,但还需要修改润色。徐光耀回到天津后赶紧修改稿子,再次寄给陈企霞。经过当面指导修改,《平原烈火》终于定稿。

1950年6月,《平原烈火》由三联书店首版。1951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同年5月再次出版了《平原烈火》,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平原烈火》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被称作“工农兵创作的第一座‘纪念碑’”。许多大中学校请徐光耀去做报告,这位20多岁的年轻作家顿时名声大噪。徐光耀自己回忆道:“它的出版使我感到鼓励,我觉得我有前途可以搞搞文学了。”以下图片为《平原烈火》连环画:

三、文学导师:丁玲的深刻影响

1950年10月,徐光耀来到北京的中央文学研究所(鲁迅文学院前身)求学。在这里,他遇到了对自己文学生涯影响最大的人——丁玲。

青年时期的丁玲

丁玲当时是中央文学研究所的所长,对徐光耀格外看好。她曾在中国人民大学讲演时公开说:“《平原烈火》比起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来,只差这样一点点儿,只是这样一点点儿,那就是人物!”

中年时期的丁玲

1955年春节,丁玲邀请徐光耀到她家里吃饭,刚坐下就叮嘱他:“一定要写人,要先搞出人物来,拼命地搞人!”这句话深深烙印在徐光耀的心中,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根本原则。

徐光耀后来回忆道:“丁玲几次对我讲,搞文学、写小说,一定要狠狠地写人,狠狠地把人物创作出几个典型来,这辈子就可以告慰人民了。”因此,他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特别注意写人物,而《小兵张嘎》就是他“格外注意写人物的一个‘标本’”。

四、《小兵张嘎》:逆境中诞生的经典

1957年,徐光耀因被错划为“右派”而陷入了人生低谷。他后来回忆那段时光:“开了数不清的会,写了几大摞‘检查’,终于‘斗’熟,‘挂’了起来。”他无工作,无任务,无会可开,无文件可看,无所事事,整天关在屋里,对着白墙空想。

青年时期的徐光耀

就在精神几近崩溃之时,徐光耀想起了《平原烈火》中那个叫“瞪眼虎”的小侦察员。“瞪眼虎”的原型是抗战时期赵县县大队的小侦察员,屡建奇功,颇具传奇色彩。徐光耀只见过他一面,但他那“倒挎马枪、斜翘帽檐的逼人野气和潇洒风姿”,给作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位老朋友看完《平原烈火》后曾对徐光耀说:“咳,你那个瞪眼虎,开头表现还好,像是挺有戏的,怎么不凉不酸就拉倒了呢?”这话正戳中了徐光耀内心的遗憾。

1958年1月23日,在北京市西城区大耳胡同15号的东厢房里,徐光耀开始创作中篇小说《小兵张嘎》。虽然主人公的原型是“瞪眼虎”,但背景故事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且,谁说不是自己呢?童年的自己,13岁当兵的自己,出生入死的自己。于是他为主人公“嘎子”设定了年龄——也是13岁。

徐光耀内心对“嘎子”型人物有种偏爱。他多次说过:“我是个刻板、实在、不懂变通的人,我很不满意自己这种性格...嘎子,则活泼洒脱,灵活机动,临机有新招,遇事有闯劲,在人堆中尤为惹人喜爱。我自小便恨着自己,羡慕嘎子。”

“嘎子”没有明确的原型,但书中的各种“嘎事”大多有来源。著名的“树上藏枪”故事,发生在深县一个叫李志强的人身上;“堵烟囱”的故事是徐光耀和雄县一家合作社社长李民聊天时得来的。这些真实生动的细节被徐光集中在了同一个人物身上。

创作过程仿佛是一种救赎。徐光耀回忆道:“在他后面,还跟来往日英豪,少小伙伴,活跳热烈,一队人马。一时间,在我身前身后,军歌嘹亮,战火纷飞,人欢马叫,枪炮轰鸣,当年战斗景象,充满我的四周,不但占据了我的整个生活,甚至挤进我的梦境。写作开始后,几天之间,我就吃多了,睡实了,脸色红润,愁云惨雾一扫而光。”

不到一个月时间,徐光耀就完成了7万字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塑造出了一个“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杆枪,身穿白褂子,光着小脚丫;只有13岁,却擅游泳、会爬树、能摔跤,还爱咬人”的小八路“张嘎子”。以下为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五、经典问世:从小说到银幕的传奇

然而《小兵张嘎》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完稿后,徐光耀将作品束之高阁,直到1961年秋天才迎来转机。《河北文学》编辑张庆田来保定组稿,偶遇徐光耀并向其约稿。徐光耀将《小兵张嘎》手稿交出,张庆田读后觉得是部难得的好稿子,与主编田间商议后,决定合刊一次发表这部作品。

《小兵张嘎》在《河北文学》1961年11、12月合刊号上发表后,受到读者一致好评。1962年初,《小兵张嘎》单行本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同时还被《北京晚报》连载。

小说《小兵张嘎》

看到小说如此受欢迎,徐光耀深受鼓舞,将自己创作的电影剧本《小兵张嘎》也“悄悄地”寄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崔嵬。崔嵬看后很兴奋,决定拍摄,当即把剧本油印几份,分送给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汪洋和文化部主管电影工作的副部长夏衍。

夏衍阅后专门致信,就剧本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要防止情节细节“落套”;二要注意写反面人物的内心活动,避免“漫画式”笔法;三可以再精练一些。这些意见对《小兵张嘎》剧本的修改和影片的成功拍摄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

1963年,同名电影《小兵张嘎》摄制完成并在全国公映,立即引起很大轰动,远远超出了小说原著的影响力。“嘎子”“胖墩”与“玉英”的形象,陪伴着几代人成长。2005年,随着2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以及同名动画片的相继播出,全国再次掀起“小兵张嘎”热。2020年4月,《小兵张嘎》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以下为电影《小兵张嘎》剧照

六、永恒经典:战争记忆与文学不朽

徐光耀的文学创作深深植根于他的战争经历。他曾说:“抗日战争对我来说实在是经历得太凶险、太悲壮、太壮烈、太让人永记不忘,它让你非常想要纪念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抛洒热血的烈士。”

在徐光耀笔下,抗战不仅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历史记忆,更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精神基因。他感慨道:“冀中老百姓是我们的恩人,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在日寇以为给了八路军毁灭性打击的情况下,仍然爱护八路军、想念八路军、支持八路军、掩藏和保护八路军,我就亲身受到过冀中人民的保护。”

《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源自真实的生活体验,充满了生动的人物塑造和真实的历史细节。徐光耀自称“办事有点‘较真儿’”,认为写作应该用全力,甚至用全部生命来写作。他表示:“我不喜欢那些游戏人生的作家,把文学创作看做是一种游戏人生的工具,我很厌恶。”

2025年,创作出“小兵张嘎”的徐光耀已满百岁,也恰逢他从事文学创作80年。抗战,是徐光耀最深重的情结和人生底色,他几乎毕生都在书写抗战。作为身经百战的作家和笔耕不辍的“老兵”,徐光耀用他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民族记忆。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评价道:“徐光耀的名字,是抗战文学中醒目的存在。”“他用他的笔让嘎子活了,而被他创造的嘎子也让他活了下去,他们在一个非常时刻相互成全了彼此。”

2024年11月,99岁的老作家徐光耀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电影)

从烽火少年到文坛老将,徐光耀的人生轨迹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沧桑变迁。他的作品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正如徐光耀自己所说:“我对抗战的情结是永远不会减退的。”这份情结,通过他的文字,已经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