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临沂客户端讯秋分将至,秋雨绵绵。日前,记者在费县义康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家刚的高标准农田看到,800多亩的玉米吮吸着养分,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在临沂客户端讯秋分将至,秋雨绵绵。日前,记者在费县义康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家刚的高标准农田看到,800多亩的玉米吮吸着养分,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三年前还是建筑机械租赁商的周家刚,说他是个干农业的“外行”一点也不过分。然而,正是这个“外行”却建起了比内行还专业的高标准农田,他究竟有啥外人不知的“真把式”?答案是费县农业农村局给他派来了农技帮扶专家。
近年来,费县坚持以构建职能明确、结构合理、保障有力、功能健全、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目标,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将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新农人“四新”要素紧密融合,不断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智慧农田,提升粮食单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智慧硬件:
水肥一体化精准“投喂”
“靠天吃饭”是以往传统农业的特点,但也成为现代农业最大的挑战。
“今年的降水量相比以往偏少,好在我这800多亩地里铺设了先进的‘毛细血管’,能保证每一株玉米点对点喝到足量的灌溉水和液体肥料。今年,我一共浇了4遍水肥,玉米长势喜人。与靠天吃饭的农田相比,咱们每亩高出200元的收入是很轻松的。”周家刚说。
有了水肥一体化的“滋润”,这里的玉米植株个头比普通玉米要高,果实更饱满。
“这个水肥一体化设备做到了精准投喂,庄稼想吃啥咱们基本上就能做到让它吃啥,最大的好处就是省水、省肥,而且保证每一株苗子都能吃饱喝足。”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常守瑞说。
“庄稼吃饱了,咱就敢打破传统,增加种植密度。这是亩产增量的前提。”常守瑞说,以前一亩地种4200至4500株玉米,现在通过水肥一体化种植,每亩可种5500至6000株,一亩地能多产玉米200公斤,800多亩地能增收20多万元。
“这套水肥一体化设备是依托2024年粮油绿色高产高效项目专项中央财政资金投入使用的,这套设备的投入产出比能够达到1:3,特别利于高标准农田的作业生产。”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胡阳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杨勇介绍。
科技软件:
包帮干部全天候“指导”
硬件是保证粮食单产提升的基础,科技赋能成为费县体系化提升粮食产能的助推器。
“我们工作在农户的合作社,从选种到种植时间的把握,从浇水的科学性到气候观测的专业性,都会全程指导。”常守瑞告诉记者。
在义康源合作社北一公里的费县农业农村局玉米新品种展示田,70多个标注着玉米名称的白色牌子一字排开,农技专家们边观察玉米长势边介绍:“这70多个品种有的适合增密种植,有的适合大水种植。每个品种的特点不一样,产量也有所区别。结合田间试验数据,我们就可以有选择地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高产抗逆广适新品种。”
由于天天工作在田间地头,几位农技工作者的皮肤已晒得黝黑,跟种地的农户没啥两样。
“我们习惯了这种工作,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如何帮助农户提升产量,怎样培育良种,探讨怎样发展绿色农业。”杨勇告诉记者,“如果一亩地的产能增长了,不就等于我们的土地也增多了嘛!”
“缺什么,咱就喂什么。像水肥一体化设备能节水70%,平时每亩地大水漫灌需用水80至120立方米,现在仅需30立方米左右,用水溶式肥料精准输送到植物根部,比满地乱撒节省30%,这都是高效高产农业的特征。”常守瑞说。
制度保障:
农技建设促粮食稳产增收
水肥一体化建设仅是费县扎实推进基层农技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费县聚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技、良制融合推进,粮油作物单产提升工作成效明显,费县农业农村局连续两年获评全省种植业管理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费县依托县乡一体农技推广体系,全面落实网格化帮包机制,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分乡镇、分村居、分地块开展帮包指导服务,累计推广新技术150余项、新品种310余个。2024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5.72万亩,粮食总产达到32.17万吨,连续4年获评全省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示范县。
农技推广离不开对农技人员的培养。“我们深入实施四雁工程,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围绕人才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分级分类开展四雁人才孵化培育,目前已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现场观摩25期,累计培训1560余人次,全面提高了乡村人才技术业务能力、实践实操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为农业增产丰收提供保障,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费县农业农村局四雁专班负责人王娟说。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文卿 袁文潇 通讯员 王娟 王伟
编辑:吕金妮
来源:在临沂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