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茬小麦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要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3 07:46 1

摘要:晚茬小麦因播种期推迟,面临冬前积温不足、苗情偏弱、分蘖少等问题,直接影响最终产量。为弥补播期劣势,需围绕品种选择、土壤准备、播种管理等核心环节,落实科学栽培措施,为高产奠定基础。

晚茬小麦因播种期推迟,面临冬前积温不足、苗情偏弱、分蘖少等问题,直接影响最终产量。为弥补播期劣势,需围绕品种选择、土壤准备、播种管理等核心环节,落实科学栽培措施,为高产奠定基础。

一、科学选用适配品种,奠定高产遗传基础

品种选择是晚茬小麦高产的首要前提,需优先选用冬性弱、春性强、生育期短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此类品种冬前生长速度较快,能在有限积温下完成必要的营养生长,同时春季起身拔节早,可缩短与适期播种小麦的生育期差距,避免后期因高温逼熟导致粒重下降。此外,还需兼顾品种的抗逆性,优先选择抗寒、抗病(如白粉病、锈病)、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应对晚茬小麦生长期间可能面临的不良环境。

二、施足底肥与精细整地,打造优良生长环境

土壤肥力与整地质量直接影响小麦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需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足量施用底肥,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原则。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同时搭配化肥,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钾6-8公斤,将全部有机肥、磷钾肥及70%的氮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为小麦全生育期提供持续养分,尤其满足晚茬小麦前期促苗早发的需求。

二是精细整地,播前需进行深耕或旋耕,耕深控制在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透气性和保水保肥能力;耕后及时耙耱,做到“地平、土碎、墒足、无明暗坷垃”,避免因土壤板结或高低不平导致播种深度不均,影响出苗整齐度。

三、确保足墒播种,保障苗齐苗全

晚茬小麦播种时,土壤墒情是决定出苗率的关键因素,需做到“足墒下种”,即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80%。若播前墒情不足,需提前浇水造墒,可采用畦灌或喷灌方式,待土壤墒情适宜后再整地播种,避免因干旱导致种子萌发受阻,出现缺苗断垄;若遇阴雨天气,需及时排水散墒,防止土壤过湿造成烂种。足墒播种能确保种子快速吸水萌发,缩短出苗时间,促进幼苗早生快发,形成壮苗。

四、合理加大播量,弥补分蘖不足缺陷

晚茬小麦冬前分蘖时间短、分蘖数量少,需通过增加播量来保证足够的基本苗数,为高产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一般情况下,适期播种小麦亩播量为10-12公斤,而晚茬小麦需根据播期推迟情况适当增加,每推迟1天,亩播量增加0.5-1公斤,通常亩播量控制在15-20公斤,最多不超过25公斤。但需注意,播量并非越多越好,过量播种会导致群体过大,后期易出现倒伏和病害加重,需结合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灵活调整,确保基本苗数达到25-30万株/亩。

五、适当浅播,促进早出苗早分蘖

晚茬小麦播种深度需严格控制,遵循“适当浅播”原则,一般播种深度为2-3厘米,比适期播种小麦浅1-2厘米。浅播可使种子处于土壤表层温度较高的区域,加快种子萌发和出苗速度,减少种子养分消耗,促进幼苗早出土、早分蘖,增加冬前有效分蘖数量;若播种过深,种子萌发时需突破较厚土层,不仅出苗时间延长,还易导致幼苗瘦弱、根系发育不良,进一步削弱苗情。播后需及时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增强土壤保墒能力,确保出苗整齐。

综上,晚茬小麦高产需紧扣“早发、壮苗、足群体”核心目标,通过选对品种、培肥整地、足墒播种、合理密植、浅播促苗等配套措施,有效弥补播期劣势,实现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来源:淇泉老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