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路同行促交融,文化共融筑同心——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举办八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古语文翻译人员培训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9 08:01 1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八省区蒙古语文翻译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翻译队伍,推动民族语文翻译事业高质量发展,4月14日至18日,由自治区民委主办的“八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古语文翻译人员培训班”在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八省区蒙古语文翻译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高水平翻译队伍,推动民族语文翻译事业高质量发展,4月14日至18日,由自治区民委主办的“八省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古语文翻译人员培训班”在呼和浩特市举办。

本次培训为期5天,来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八省区和北京地区蒙古语文翻译业务系统的80名翻译骨干参加。培训采用“理论筑基 + 实践赋能 + 研讨创新”的三维培训模式,全方位提升了学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系统化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培训期间,邀请了区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以“学懂弄通做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下的党政文献文件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主题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具体化、具象化的讲解方式,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民族理论、翻译理论与翻译技能等知识,使抽象、概念化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感知、理解和应用,夯实了学员的理论基础。

二、沉浸式实践教学,强化能力转化

为提升实践教学成效,促进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转化,本次培训组织学员赴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活动。通过学习观看文物实物展示、历史场景复原等内容,深化了学员们对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理解。在“视听节目翻译与跨语际传播——在歌词和台词翻译中探索‘信达雅’”和“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趋势与应用”业务课程实践环节,通过专家现场指导与智能翻译平台实操,学员们不仅完成了文学翻译实训,还见证了人工智能时代翻译工作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机器翻译实践,更直观感受到AI技术赋能下翻译业态的革新性发展。

三、多元化研讨交流,促进经验共享

为推动翻译实践经验互鉴共享,本次培训设置分组研讨交流环节。参训学员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翻译实践、新时代蒙古文翻译助力民族文化交融、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民族语文翻译创新等话题进行了研讨交流。学员们通过分享典型翻译案例、地方特色词汇翻译规范等务实经验,有效突破了翻译难点,进一步提升了翻译技能。同时,研讨围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在理论思辨与实践经验碰撞中形成"双语互促、双轨并行"的创新发展共识。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员们集思广益,提出了创新方案,凝聚了发展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翻译工作者,应持续发挥“语言桥梁”作用,在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提升民族语文翻译水平,以高质量翻译服务助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结业仪式上,每组分别派一名代表上台交流发言,分享了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学习心得。

下一步,自治区民委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全面深入具体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到民族语文翻译的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民族语文翻译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八省区和北京地区蒙古语文翻译业务系统的交流学习、互鉴共享,不断加强跨省区民族语文翻译业务协作,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扎实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向纵深发展。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