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一场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文化盛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8 23:34 1

摘要:4月16日,人民网、新华网、江西日报、南昌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及网络大咖等50余媒体人来到恒湖垦场,共同探寻农垦发展历史脉络,亲身感受鄱湖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现代科技助力农耕生产、稻吓共养的奇妙生态。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活动,将“农垦记忆、鄱湖农耕、鲜活稻

今日专题

四月的鄱阳湖畔,春意盎然,农耕正忙。在恒湖垦殖场的田间地头呈现“双抢”盛景:一边是满载而归的虾“笼”,一边是热火朝天的春耕。

4月16日,人民网、新华网、江西日报、南昌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及网络大咖等50余媒体人来到恒湖垦场,共同探寻农垦发展历史脉络,亲身感受鄱湖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现代科技助力农耕生产、稻吓共养的奇妙生态。一次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活动,将“农垦记忆、鄱湖农耕、鲜活稻虾”串联成春日最动人的画卷。

寻农垦记忆:PPT里的峥嵘岁月

从“围湖造田”的拓荒史到“稻虾共生”的生态经,从“农垦精神”的传承到“数字农业”的创新,恒湖垦殖场用62年光阴书写了一部赣鄱农业的进化史,鄱湖文化、虾稻文化、农垦文化、知青文化,为恒湖品牌的铸造与推广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给养。

在活动现场,恒湖垦殖场总经理助理秦智文用PPT向大家全面展示了恒湖各历史阶段的发展进程。2023年恒湖垦殖场划入南昌市政公用集团,2024年5月挂牌成立“江西省恒湖垦殖场有限责任公司”,在党建引领、治理体系、经营业绩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开启“全产业链”发展新篇章。

2024年,恒湖垦殖场在治理体系上完成 35.76 亿元资产清核入账,构建权责清晰的“三会一层”治理架构,企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年完成营业收入 4123.75 万元,同比增长 14.48%,利润 106.45 万元,同比激增 426.72%。

观恒湖农耕:科技与自然的交响

从小微湿地公园、到恒湖菜市场,从恒湖小龙虾交易市场、到农耕现场,大家一路兴致勃勃。在早稻农田里,4台插秧机与2台无人机同步作业,与春草绿叶、红瓦村庄及漠漠鄱阳湖,一起勾勒出一幅春耕的壮阔图景。

“以前面朝黄土背朝天人工插秧,一天顶多插两亩田,现在无人机飞一上午就能干完!”老农张师傅望着低空盘旋的无人机深有感慨地说。

“现阶段,恒湖垦殖场早稻种植工作正稳步推进。在种植过程中,无人机大显身手,将种子均匀撒播,先进设备的运用极大提升了耕种效率,同时也为农作物生长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恒湖垦殖场农业发展部部长伍守恒介绍。

喂鲜活稻虾:科技赋能下的稻虾轮作产业链

在京东农场龙虾基地,多架搭载智能投喂系统的无人机正在虾田上空“嗡嗡”地盘旋,将颗粒饲料按预设时间与剂量均匀撒向水面。虾大户徐大哥说:“自从用上了无人机投喂,以前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活,现在一个小时就能干完,既省工省时,又便捷。”

恒湖垦殖场创新实施 “一田两季、一水双收” 轮作模式,每年11月份至次年6月份灌水养殖小龙虾,放水后的7月份至10月份种植水稻。

目前,正是恒湖小龙虾大量上市的黄金时期,一只只小龙虾个大饱满,色泽鲜亮。虾价的高峰时节,能卖到30多一斤。据恒湖垦殖场军港分公司副经理尹诗泉介绍,2016年恒湖垦殖场投入360亩开始试养小龙虾,到2024年发展到稻虾田面积4.87万亩,是江西省集中连片规模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基地。

唱恒湖品牌:绿色生态里的乡村振兴

在恒湖农产品展区,工作人员展示着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有饭香浓郁的恒湖大米,有散养的恒湖土鸡、土鸭,还有它们产出的营养蛋类,更有湿地生长的野生藜蒿。这些农产品品质优良,是恒湖品牌的实力担当,其中恒湖大米和恒湖小龙虾已率先打开市场。

如今,恒湖小龙虾不仅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更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从田间到餐桌,恒湖垦殖场围绕一只虾构建起了完整且富有活力的产业链,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自2023年划归南昌市政公用集团管理以来,恒湖垦殖场秉持“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持续推动转型升级,多管齐下谋发展。借恒湖大米入选中小学生“放心满意用餐”的契机,积极深耕南昌市场,力争将恒湖大米、小龙虾打造成知名品牌。据恒湖垦殖场党委书记、董事长唐国钧介绍,接下来,恒湖垦殖场将与行业龙头合作,进军蛋鸡、蛋鸭养殖领域,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延伸产业链。同时,探索“稻虾鳝”“稻虾螺”等新型种养模式,布局新兴板块。此外,还将借助电商、直播,依托昌垦贸易公司组建团队开展多元产品贸易,拓展渠道,提升市场份额与效益。

来源:苍穹射箭

相关推荐